黄百韬遭粟裕围困不愿投降,临死前对杨廷宴说出遗言:我有三不解
黄百韬,在国民党军队中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存在。他不是正规的黄埔系出身,是奉系军阀的降兵,也就是所谓的“杂牌军”。
就是这样一个无党派、无靠山、无出身、无根基的人,在解放战争中,屡屡和我军对战,成为了我军的一大劲敌。
黄百韬和我军之间的恩怨,可以称得上“深似海”。要追溯起来,就要从1941年,那场重创我军的皖南事变说起了。
皖南事变的助推者,生俘叶挺的策划人
1940年,正是抗日战争最为激烈的时刻。当时日军除了武力攻击之外,还想出了一个新的办法对付我军,那便是政治诱降。
对外战争早就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内部斗争也依然不断。当时国民党军队看到我军军队深得民心,气势如虹,开始对我军产生了忌惮之心。
一旦有了嫌隙,便是斗争的开始。1941年,国民党新四军其直接领导者已经是我党人士。
当时,新四军准备向北行进,去日寇后方准备游击战。就在这个时候,国民党军队突然将新四军团团围住,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争。
为了突出重围,新四军死伤惨重,9000余人只剩下2000余人。
更为令人发指的是,蒋介石还诬告新四军乃是叛军,并且活捉新四军军长叶挺,要将他送上军事法庭,承认自己的罪行。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在这次事变中,策划和挑起事端者是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参谋长何应钦,主要发动者是国民党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顾祝同。
而这两个人背后,替他们出谋策划、贡献计谋的推动者,就是当时还只是顾祝同下属的黄百韬。
黄百韬虽然没有派系,但是也正是因为如此,国民党内部不同的党派的人都可以放心用他。
1940年,黄百韬调到军事委员会的军令部,期间撰写年终军事论文获得了奖励。
也正是他在军事委员会的表现,让参谋长何应钦对他印象很深。
当时,皖南事变的策划中,黄百韬就有份对何应钦献上计谋,引诱我军北上。
1941年,顾祝同想找一个参谋长,于是何应钦就把黄百韬推荐给了他。虽然,顾祝同不太喜欢黄百韬为人,但是他也认同黄百韬的工作能力。
于是在生擒叶挺的过程中,黄百韬也出了不少力。当时,叶挺率领的新四军的剩余的兵力,正在浴血奋战,打算拼个你死我活。
图 叶挺
这时,黄百韬便想出了一个计谋。他打算让国民党假装和新四军和谈,实则将叶挺活捉。只要逼叶挺认罪,我党就会被沾染上污名。
事实上也确实如他推进,当时叶挺被俘,新四军死伤惨重,国民党反共高潮已经第二次达到了顶点。
可以说,每一个新四军的旧兵,都不会忘记顾祝同、何应钦,以及那个在暗中担当助推力的黄百韬。
图 顾祝同
和粟裕交锋了五次,淮海战役最终战败
由于在皖南事变,黄百韬有着计谋之功,之后没多久他便被升职,担任了第25军军长。这才是他仕途真正的开始。
在之后的战役中,他和我军交锋多次。其中,和粟裕交锋最多,其中大战役的交锋就有四次。他们二人第一次大战役的交锋是在苏中战役。
当时粟裕还被顾祝同瞧不起,觉得他不可能赢。结果我军在粟裕的指挥下,将国民党军队打得落花流水,七战七捷。
这时,黄百韬便出现了。和黄百韬一战中,粟裕差点战败。虽然险胜,粟裕也觉得黄百韬确实是作战的优秀将领。
图 粟裕
二人第二次大战役的交锋是在孟良崮战役。当时国民党将领张灵甫被我军围困,唯有黄百韬率军前去支援。
当时,黄百韬的军队十分勇猛,我军差点就被他突围成功。但是华野纵队前来支援,将这个缺口堵住,张灵甫被击毙,这次战役又以黄百韬失败告终。
第三次是在豫东战役,这次战役中,黄百韬也是作为援军来助。但是当时和他准备一起支援的邱清泉还没到,甚至让黄百韬也陷入了被我军所困的境地。
黄百韬此刻自然是不甘心的,于是他开始不要命地冲出去。当时粟裕正在围攻区寿年,只要许世友能够拖住黄百韬,他就能及时将黄百韬全军歼灭。
图 张灵甫
不过黄百韬也确实是一个难应付的对手,虽然他的军队损失了一半军力,但他依然突出了重围。但是正是这一次,让国民党错误预估了自己的作战水平。
他们认为自己能够在区寿年被困的情况下,还能有一个旅的兵力,可以继续整装待发。也正是他们好大喜功的缘故,才招致了淮海战役的结局。
淮海战役是黄百韬和粟裕的最后一次大战役的交锋,在这场战役中,让二人的人生走向了完全不同的结局。
淮海战役作为解放军的三大战役之一,其历史意义不言而喻。在开始之前,我军一直都佯装自己准备攻打徐州。提出这个想法的正是粟裕。
当时,黄百韬已经猜到了我军的想法,甚至向他的顶头上司刘峙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事后我军的行军路线,和他的猜测几乎一模一样。
但是,刘峙并没有把这事当回事,黄百韬也不能随意调兵离开新安镇,直到我军真的打上门来了,他才被迫向西撤退。
之后,在渡过运河的时候,由于渡桥数量太少,加上后又我党追兵,导致黄百韬的军队进退两难,最终发生了许多踩踏事件,和落河溺死事件。
这次渡河,让黄百韬军团元气大伤,之后,黄百韬不得不被困碾庄。而此刻,刘峙和顾祝同做了一件让黄百韬哭笑不得的事情。
他们有援军,却由于我军的骁勇,无法过来支援。于是顾祝同坐着直升飞机,在碾庄上空致电黄百韬,给他加油打气。
由于援军迟迟无法过来,导致了黄百韬孤掌难鸣,最终在我军的智谋之下,黄百韬成为了淮海战役中,第一个被打败的将领。
就在他明白战败的瞬间,黄百韬已经深感绝望。他在前往尤家湖的途中,绝望自尽。不仅结束了他的生命,也结束了和粟裕之间的对峙。
在临死前,他对身边的将领杨廷宴说出了自己的遗言。就是他死都无法明白,三个令他不解的原因。
临终之前有三不解,第一不解为何要等
黄百韬第一个不解是: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傻,在新安镇等待44军两天?黄百韬所说的44军,是他管辖的第七兵团中的一个军团。
当时,44军并不在新安镇,而是在海州。本来,44军也并不是离黄百韬最近的一个军队,完全不需要和黄百韬一起汇合再走。
而且,海州离水路更近,更适合走水路。兵分两路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就在黄百韬待在新安镇等待上司命令的时候,发生了两件事。
首先,第一件事,准备水路的船只经费不足,使得原本在海州的兵团,都得被迫跟黄百韬的军队一起前进。
第二个,就和黄百韬的那些上司的私人利益有关。
原来,44军在海州的原因,是因为要帮刘峙和顾祝同这些领导人的私盐生意运送和保护货物,44军就从一个军团变成了一个保镖,而且还是在最紧急的时刻变成保镖。
为了保证自己的私盐万无一失,领导们自然还想让黄百韬的25军和100军来保驾护航。这就是为什么高层们非要让黄百韬在原地等两天的原因。
可是黄百韬万万没有想到,他们居然还藏有这种心思。于是只能被迫在新安镇多等44军两天。
但是其实多等44军两天,并不会造成之后兵败如山倒的情况。从44军会合,到黄百韬西撤,其实都属于正常的行军路程。
导致计划有变的,其实是发生在西撤第二天的一场起义,也就是绥靖区起义。这个起义使得徐州正面虚空,才打乱他们的收缩路线。
但是黄百韬却认为,正是这两天才导致了他计划的崩盘。进而也促使了他临死前的第二个不解之谜。
既然要等便再不解,第二为何不架桥梁
黄百韬的第二个不解在于:“自己既然要在新安镇多等两天,为什么不在运河上多架几座桥?”
要知道,黄百韬率领的军队正是在过桥途中,无法顺利前行,才导致了元气大伤。黄百韬心中,对此诸多怨念也在情理之中。
其实,那时他早就和刘峙通报过此事,刘峙也同他说过,他会着手去办这件事。下属一般是不会随意去质疑领导的决定的,黄百韬自然也不会随便去催促刘峙建桥。
他认为,如果当时刘峙的军队在撤退前能够多架几座桥,那么他们军队就不会损失这么多兵力,最后被困于碾庄。
图 刘峙
但是其实即使运河上有多个通行通道,黄百韬也并非能够顺利逃走。这其中有三个关键的原因所在。
第一个是因为,黄百韬诸人尚未过桥之际,就已经和粟裕的军队正面交锋,这才导致了他们相继打算挤着过桥,最终发生各种人命伤亡的根本原因。
第二个是因为,多通道的建立,将会大大考验军队的整编能力。可能会造成更混乱的局面出现,甚至会出现更多的人员伤亡。
第三个是因为,军队如果分多通道行进,其兵力必然会分散,甚至可能会出现东野冲散廖耀湘军团的情况出现。军心涣散的军队,是无法和正当势头的我军抗衡的。
而且,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第七兵团虽然损失了一万多人,但其实黄百韬的大部分兵力成功得到了转移,顺利在碾庄驻扎。
以及很多人都忽略了一点,那便是铺设临时的浮桥,更加消耗人力,和时间。与其有这些时间和精力,不如选择快点离开。
也就是说,黄百韬所不解的第二点,其实也并不是他军队战败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对于黄百韬而言,最为令他不解的其实是第三点。
第三不解既有援军,为何不掩护我西撤
黄百韬所不解的第三点则是:“李弥兵团既然要日后向东来进攻援救自己,为什么当初不在曹八集附近掩护我西撤?”
当时,李弥兵团是比黄百韬的军团提前一天撤退的。而这并不是李弥擅作主张的结果,反而是他们上头总的命令颁布下来的。
李弥之所以如此火急火燎地撤退,完全是因为当时刘峙身边可以拥有的兵力实在是太少了,所以才急忙找李弥过来填充兵力。
但是从黄百韬的角度来看,正是李弥的撤退,导致他们的一面失去了掩护,让我军能够长驱直入。但事实上,当时掩护黄百韬的是冯治安驻守在绥靖区的部队。
图 李弥
也就是说,其实是绥靖区起义导致了掩护计划失败,进一步导致了黄百韬没有办法顺利西撤,只能躲进碾庄。
之后,由于刘峙方面相对稳定,所以李弥才能够从徐州赶来援救,但是当时对于黄百韬而言,已经有了一个时间差在那,是以黄百韬对此一直记在心里。
不过黄百韬忘记了一点,那便是在黄百韬从碾庄撤往曹八集的时候,李弥和邱清泉两个兵力,都没有冲破我军的狙击线,是以才会出现顾祝同在飞机上给黄百韬打电话的事情出现。
也就是说,即使李弥对黄百韬进行了援救,也没有办法真正地解决黄百韬的燃眉之急。黄百韬兵败已经是板上钉钉了。
而真正让黄百韬兵败的原因,是国民党的傲慢和偏见,以及他们调兵遣将的不足,和对大局缺乏掌控的能力等问题。
黄百韬却对这三大事情耿耿于怀,可见他一直以来都没有认真、客观地去分析过国民党的实力,又或者说他已经骑虎难下,所以不得不继续走下去。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被黄百韬操控赶尽杀绝的新四军旧兵,之后收编在了华野纵队之中。这也是为什么黄百韬不愿投降,而选择自尽的原因。
他身上所肩负的我军的血肉太多,是无法靠投诚来求得一条性命的。但是黄百韬低估了我军的宽大程度,在当时,也是用人之际,黄百韬虽然和我军立场不同,但也是一个合格的军人。
结语:
黄百韬一生可以说是为了自己的事业殚精竭虑,他也有许多为人处世上的问题,不过无论是谁,都会认为他在工作上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由于他的出身问题,使得他一直以来没有办法在国军中获得与他的才华相称的地位,也让他在国军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是以,在当时的环境下,他兵败的原因不仅仅是以下几个原因:
国民党军队的无能。
2、我军部队的精锐和智谋。
3、黄百韬对上司的听命行事。
其中,也许也有他出身的原因,但历史的成因不可能那么纯粹,是以,黄百韬兵败的原因也不可能一言以蔽之。
不过,黄百韬所认为的“三不解”,从客观来说,并不是造成他兵败的根本原因。但他依然如此执着,可见他也只是吃了后悔药罢了。
南宫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