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知而不愠
人不知而不愠
《论语》以学而开篇,中学课本里就有,即使没读过《论语》,也应该知道。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就这么简单三句,背到滚瓜烂熟,脱口而出的人一大堆,做到的能有几个人?做到50%,20%的,能有几人?千万别觉得问题简单,拍着胸脯就说你行,你做到了。
老祖宗的学问,学了是要用起来的,不是用来装点门面的饰品,更不是论坛斗殴时候的靶心。
这三句话,大家都学了吧?拿到生活中,看看自己到底学的怎么样的,有几位?远方来了朋友,真正“乐”的,有几个?别说你朋友一大堆,周周有爬梯。同门为朋,同志为友。现代的都是学校教育,同班同学,难说是“同门”,很多人连“志”都没有了,哪里找到“同志”?别看大家张口我朋友如何,闭口我朋友如何?真正的朋友一辈子交了几个?所以这个“乐”,恐怕没几个人真的体会过。“人不知而不愠”就更别提了,真正能够把握好分寸,做到恰到好处的,有几个?
我们没有使用,用不好,用不对,不能说老祖宗的智慧不行。
现在聊聊“人不知而不愠”。这个火候真的很难把握。可以说,现在很多人对这句话的解释都是有问题的。比如这种:“是说咱的才华、能力不被了解,不被赏识,得不到提拔重用,咱也不必郁闷,也不必生气上火,该怎么干还怎么干,心平气和,一如既往。”。简直俗不可耐。一个人,了解自己都难,别说去了解别人。知道了这一点,当然不会去奢求别人了解自己啦。你自己天天三省吾身,都不一定能够了解自己,别人哪里有空天天“省你”?期望别人“知”自己,本来就是一种奢望,既然如此,何必自寻烦恼?
对“人不知而不愠”这句话的误解,可以导致很多错误的做法。有一种悲情就是做了好事也不说,对别人好,也不说。你不说,希望有一天别人突然意识到,然后在心存感激的同时对你肃然起敬。这种做法,更多时候造成的是无法挽回的误解和伤害,明明白白说清楚,不好么?另外一种情况,就是不恰当的谦虚。孔夫子明确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你愣要玩儿风格,搞什么“人不知而不愠”,即使人家不知道我知道,我也不生气,这不是发神精么?明明知道,却说不知道,连最起码的“诚”都做不到,还谈什么“君子”啊?
对于老祖宗说的话,一定要嚼烂了,仔细琢磨,真正搞懂了才行,不能囫囵吞枣,不知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