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和,被朱元璋“记恨”一辈子的开国元勋
一、
1352年,24岁的朱重八还在皇觉寺里打坐念经的时候,27岁的汤和已官至千户了,成为红巾军的一个小领导。
汤和跟朱重八是从小玩到大的同伴,两个人的关系非常要好,升官之后自然就想到朱重八。于是,他就给朱重八去了一份信,力邀其来参加起义军。
朱重八看完后就把信烧了,当时的他跟普通人一样既怕死,又想要建功立业改变命运,接下来的几天里他一直沉浸在纠结当中。
俗话说,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此时,寺里的师兄跑过来跟他说,有人已经知道他私通反贼的秘密了,正打算告发他。
现在摆在朱重八面前的只有三条路,一是呆寺里,有可能被告发后处死;二是赶紧跑路,在乱世中苟延至死;三是去投奔起义军,在凶险的战场上随时战死。
不管是选择哪条路都可能会死,只是死法不一样罢了。
纠结之余,朱重八上街找了一位算命先生询问。这位算命先生掐指一算,告诉朱重八“去留皆不吉”,反而参加起义军是大吉。
这位算命先生就是周德兴,他跟汤和一样也是朱元璋的发小,同为明朝的开国元勋。不同的是汤和得以善终,而周德兴却死得很惨。
最终,朱重八选择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从此开启了一代布衣天子的帝王之路。
此时的汤和肯定不会想到,自己不仅是朱重八的引路人,也是唯一能够陪他走到最后的战友。
二、
1353年,在汤和的推荐下,朱重八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成了一名大头兵,改名朱元璋。
此时,22岁的徐达在农村务农,24岁的常遇春正在打家劫舍,39岁的李善长还在苦寻明主,42岁的刘伯温早已辞官在家多年。
真正贴心的兄弟,基本都是一起成长起来的小伙伴,年龄越大越难交到知心朋友。
从军的头几个月里,朱元璋只是一名新兵蛋子。汤和并没有仗着是朱元璋儿时的大哥和引路人,就觉得自己应当一直当大哥,而是选择做一名合格的小弟。
身为千户的汤和总是跟在朱元璋的后面,对朱元璋马首是瞻。朱元璋也毫不谦虚,感觉这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
很快,朱元璋就因回家乡募兵有功被提升为镇抚之职,级别在汤和之上。也就是这个时候,22岁的徐达才开始跟随朱元璋开启自己的军旅生涯。
这年,33岁的张士诚用欺骗手段,杀死了元朝廷招降使者李齐,偷袭占据了高邮,自称“诚王”,国号“大周”,年号“天佑”。
34岁的陈友谅因为略通文义,正在徐寿辉帐下,当着一名刀笔小吏。
同年,汤和随朱元璋攻克滁州。当时,队伍中的将领大多是朱元璋的同辈,都是随郭子兴起义的,不管是资历和战功都比朱元璋强。
虽然朱元璋的官职比他们高,但是这些人都不肯居于朱元璋之下,自然也不受朱元璋的约束。惟独汤和认真谨慎地听从指挥,朱元璋为此非常高兴。
也许那个时候的汤和,早已发觉到朱元璋远非池中之物。此后的几十年间,汤和和朱元璋的这一角色关系从未改变。
但,就是这样好的关系,也曾因汤和酒后的一句话,差点就破裂了。
三、
1357年,朱元璋打下常州后命汤和镇守,这一守就长达10年之久。
这期间,面对强大的张士诚,汤和把常州守得可谓滴水不漏。不但让张士诚的多次攻打无功而返,还让其连一点消息都打探不到,为之后打败张士诚起到了重要作用。
不得不说,汤和防守还是非常有一套的,这也是朱元璋能够放心把要地常州交给他的原因。
只是作为一名虎将,你让他一直窝在一个地方,久了难免会心生不满。毕竟,在那种乱世里守城是很难获得大量战功的,更何况一守就是10年之久。
在这10年里,比他晚出道的徐达、常遇春等人,早已经是战功赫赫了。而汤和在这期间,也就只是参与了一些小的支援战,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守城。
1364年正月,朱元璋被百官举为吴王。封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常遇春、俞通海为平章政事,此时汤和的官职为平章政事,远低于比他晚出道的徐达、李善长等人。
这事也不能怪汤和,常州被攻破以后,朱元璋便命令汤和固守常州,却迟迟不肯下达继续进攻的指令。汤和多次上书,请求朱元璋让他出战,却一直得不到答复。
闲暇之余难免心中郁闷,一郁闷就想喝酒。有次他喝醉后,一个人爬到常州知府衙门大殿的屋脊上,大喊大叫,部下怎么劝也劝不下来。
不仅如此,他还坐在屋脊上口出狂言:“本将镇守常州,就犹如坐在这屋脊之上,往左面去即是左,往右面去即是右。”
意思就是想告诉别人,你朱元璋放牛的不留爷,爷跟张士诚盐贩子混去了。搞得整个常州城的人都知道,不进攻敌人不是他汤和的责任,而是朱元璋的责任。
这事很快就传到朱元璋耳朵里去了。
从此,朱元璋心中对汤和便有了挥之不去的心病,经常给汤和“小鞋子”穿。
四、
1368年,明朝建立后论功行赏时,朱元璋以汤和征闽时释放陈友定的余孽,使八郡重受骚扰。还军途中,又被秀兰山贼寇袭击,失去二名指挥使为由,不封汤和公爵。
此时,与汤和同时的将领都封了公爵,唯独汤和只得了个中山侯。
这个时候,汤和才明白自己跟朱元璋的关系,早已没了儿时的友谊了,剩下的只有君臣关系了。
人都是一路吸取教训一路成长的,深知朱元璋的汤和后来一直小心谨慎,参与国事讨论,一句话也不敢外泄,对待别人都很客气,尽量避免得罪别人。
曾经有部下觉得汤和不值得,借着酒后发牢骚,此事传到朱元璋耳朵里。汤和知道后,亲自绑了这几个部下找朱元璋谢罪,此事才小事化了。
汤和也从不参与任何政治派别的斗争,对朝堂上淮西集团跟浙东集团的争斗,他也是极少参与的,从而避免自己陷入到后来的“胡蓝案”的漩涡当中。
有次,李善长找汤和喝酒,期间对汤和说:“你借我三百名兵,帮我去打些木柴如何?”汤和淡淡地说:“这些是上位的兵,又不是我的兵,我怎么敢私下借给你。”
此事,也能看出汤和在处理派系斗争中,是非常的小心谨慎的。
但就是这样小心翼翼的行事,朱元璋还是不满意,心中一直记着常州之事。直到汤和伐蜀回来后,朱元璋又当面数落其逗留之罪,汤和顿首谢罪,此事才作罢。
在封汤和为信国公时,朱元璋仍列举他在常州时的过失,并命人刻在世袭凭证之上。
朱元璋因为一句话记恨汤和,这事还真不能赖朱元璋。按当时的形式来看,常州这个位置非常重要,汤和这句话无疑于骑墙观望,对朱元璋不仅是一种背叛,还是一种极大的威胁。
要是换做别人,按朱元璋猜忌刻薄的的性格,早就拖出去砍了。
汤和虽然因酒后一句话,为自己招来了祸事,让自己仕途之路变得坎坷;但也因这句话,让自己变得小心谨慎,最终得以善终。
五、
朱元璋这种故意找茬的做法,让汤和一直非常紧张,总害怕朱元璋会找个借口杀他。这导致他接下来跟朱元璋相处中如履薄冰,不仅要表现自己的忠心,还得表现出没有野心。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说张士诚的弟弟张士信想夺取长兴,汤和随朱元璋率师支援。在一次夜间行军途中,受到元军的埋伏,朱元璋在汤和等将领的保护下,仓促潜入大山隐藏。
躲了一整天后,大家是又饿又冷的,但又不敢下山去寻找吃的,怕再次遇到元军的埋伏。
恰巧此时一只野兔在众人面前穿过,并躲藏于一堆草丛中。汤和见状立马拉起弓箭,只听“嗖”的一声,利箭飞射出去,正中那只兔子。
左右赶紧跑过来把兔子捡回来,汤和命人将野兔置于火上炙烤,烤熟之后立马呈给朱元璋。朱元璋狼吞虎咽的吃完后感叹道:“此真乃世间美味。”
也是类似这种一兔之恩,在后来汤和成功隐退起到不小的作用。
六、
1388年,自从胡惟庸案爆发后,再加上朱元璋年事已高,心中不愿诸将长期统领军队。
汤和洞察出了朱元璋的本意,身为统军大将的他随时都可能是下一个“胡惟庸”,此时唯有主动隐退交出兵权,才能安度晚年。
在一次朝会上,汤和先是跟朱元璋回忆起,跟随皇上南征北战,类似浙江长兴被伏击时,射杀野兔为皇上充饥时的情景,然后感慨万千。
紧接着,汤和对朱元璋说:“臣原想一直侍奉陛下左右,奈何臣年事已高,处理朝中大事已很吃力,遂希望解除军权,告老还乡。”
朱元璋听后也若有感悟,回忆起那炙烤的野兔肉香气四溢,汤和对自己的拥戴,就同意了他的请奏,并下旨在凤阳给汤和修建府第。
1389年,凤阳新宅也已建成。
汤和便带领妻子儿女去向皇帝辞行,朱元璋十分高兴,赐他黄金三百两、白金二千两、纸纱三千锭、彩币四十多套,并且下诏褒奖,诸功臣无人能与他相比。
汤和回乡以后不参与政事,不妄议朝政,低调做人。他还限制家人的行为,不谈国事,不参与地方政事。每年去京城拜见朱元璋,都会主动汇报自己的思想动态,也决口不提政事。
长久以往,逐渐消除了朱元璋对他的疑虑,这使朱元璋对他很放心。
1394年,汤和病情日渐加重,不能站立。朱元璋想见汤和,便命他坐车前往觐见,朱元璋用手抚摸汤和,与他详细叙谈家乡故旧以及这些年来兴兵的艰难。
此时的汤和,因病失声已经不能对答,只是不停地叩首。
此时,朱元璋应该不会忘记,四十年前的濠州城,一个九夫长的身后跟随着一个谦恭的千户。
或许是人老了,就容易伤感,眼前这位不仅是从小玩到大的同伴,还是唯一陪他走到最后的战友。朱元璋见此情形后泪流不已,握着汤和的手久久不放。
次年八月,汤和病逝,终年七十岁,朱元璋下诏追封汤和为东瓯王,谥号襄武。
《老子》曰:“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明初的那些功臣宿将,大多被胡惟庸和蓝玉所牵连,汤和是少有的能够“独享寿考,以功名终”,这也算是因祸得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