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陶行知先生学习批评的艺术!
“妈妈,今天我哭了,老师说我了!”
“妈妈,我以后不想去幼儿园了!”
“妈妈,老师不喜欢我!”
…………
幼儿时期孩子的心理非常脆弱、敏感,如果老师批评孩子的方式不正确,就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老师不喜欢她,从而向家长告状,找借口不愿去幼儿园等等。
那么遇到类似情况,老师或者家长不管对吗?显然不对。
该管的就得管,该纠正的必须纠正。幼师作为孩子除父母以外,人生的第一任启蒙老师,责任可谓是重大,幼儿养成良好的性格也跟在幼儿园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对于孩子身上出现的错误,决不能姑息迁就,该严厉的必须严厉,这个时候如果不纠正就会埋下病根,对孩子以后成长是很不利的。比方说孩子会动手打人、抢夺别的小朋友的玩具、张口骂人等等。
但是家长们担心批评孩子或不当的批评,会给孩子的心里留下阴影和伤害,如果是用一种粗暴的态度去管教孩子,就很可能会伤到孩子的自尊心,还会造成孩子胆小怯懦。当然教育是讲究方法的,严、管教不是不讲道理。许多老师有这样的体会,和孩子好好地说、讲道理不管用,批评也不管用。
那么,作为幼儿园教师,该如何批评孩子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什么才是正确而深刻的批评教育?
好的批评,应该是启发、引导、唤醒。
重要的是唤醒孩子的内在心灵,引导孩子自己去思考与反省,从而自觉地改正自己的行为。
否则,孩子的错误行为还是会像草一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与4颗糖的故事,让老师们明白了作为教育者可以如此艺术的批评孩子:
陶行知先生在担任一所小学的校长时,看到一个男孩子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要他一会到校长办公室去。
当陶行知回到办公室,发现男孩已经早他一步到了。陶行知没有批评他,而是送了一块糖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接着,陶行知又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糖给他,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
男孩迷惑不解地接过了糖。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说:“据我了解,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有跟坏人斗争的勇气,所以我再奖励你一颗。”
这时,男孩感动地哭了:“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递给男孩:“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
待他接过糖,陶行知说:“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陶行知与4块糖的故事,体现了批评的艺术。
用温和的力量,在保护孩子自尊与脆弱心灵的同时,唤醒了孩子内在的自省能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作为老师,在批评孩子时,应该注意以下5个重要内容:
调查后再评判
孩子犯错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时是孩子主观刻意为之,有时是客观因素造成的,有的是不小心,有些是态度问题,有些是出于善意的动机······
比如一个孩子不小心把杯子里的水洒得到处都是,但其实他只是想给窗台上的小花浇点水。
这就要求老师在批评孩子前先冷静下来,调查清楚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再评判,并且给孩子解释、申诉的机会。
就像陶行知先生,在调查清楚事情原委后才与学生沟通对话。
这样才会对整个事件有一个更全面、清楚的认识,跟孩子对话时更有针对性,孩子也会更容易接受老师的批评。否则,如果老师只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和猜测、不分青红皂白对孩子加以指责,很可能会伤害了孩子内心,破坏孩子对老师的信任。
注意时间和场合
孩子再小,也在时时刻刻努力维护那颗小小的自尊心。
老师当众批评孩子,孩子会感觉没有面子,心里想的只是赶紧逃离这个让人窘迫的情境,产生的更多是对老师的厌烦和逆反心理,无法真正听进老师的话、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故事中,当陶行知看到男孩扔石块砸人时,为什么没有立即批评那个孩子,而是让他单独去办公室找他呢?正因为陶行知深谙此道理。
尊重孩子,注意语气
批评孩子时,特别要注意语言。威胁、恐吓、嘲讽、侮辱性的语言,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破坏安全感,他们容易对自我产生怀疑,陷入无尽的自卑与恐慌里。
老师跟孩子对话时,应对事不对人,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要夸大孩子的错误。语气诚恳、平和,单纯讨论事件本身,不给孩子贴负面标签,如“没用”“蠢、笨”等。
语言简洁、点到为止
“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待男孩接过4颗糖,陶行知也结束了这场充满智慧的批评教育。
老师要注意把握批评的度,多用提醒、暗示、启发的办法。批评的话语不在多,在于简练、精妙,一语中的,点到为止。因为孩子其实很聪明,老师把话说到一定程度他们自己就会意识到问题所在,说的太多了反而会厌烦。
既要看到缺点、也要发掘优点
在这个故事中,陶行知非但没有直接指出男孩的错误,反而一直在循循善诱,发掘了男孩的几个优点:守时、尊重人、正义感、勇于认错。
这是一种正面管教法,用积极、正向的因素去影响孩子。
在批评孩子时,老师也应当学习这种多表扬少批评的方法,既要看到孩子的错误,也要发掘孩子的优点,这样孩子会觉得老师是公正的,不会觉得老师只盯着他的缺点看不到优点而不满。而且,具体地帮助孩子发现他身上的优点,是一种积极的暗示,会提升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促进孩子自觉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什么情况下才需要批评孩子?
对孩子的批评需要适度,有两种情况是需要老师及时批评,指出孩子的错误的:
一、孩子对其所犯的错误是明知故犯;
二、该错误行为是初犯,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习惯。如果形成了稳定的坏习惯,批评这个工具就失效了,并且会越批越严重。
批评的矛头必须是对事不对人,才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比如我们可以批评孩子不应该做出“撒谎的行为”,但不能说孩子因此就是一个“撒谎的人”。
这等于给他“定罪”使他感觉彻底没希望了。当我们破坏性地批评孩子时,这样扼杀的是孩子精神人格,伤害的是孩子的自尊和自信,贬损的是他的自我价值,使他失去改掉缺点把事情做好的动力。
我们批评孩子的目的是让孩子改掉缺点,以后不再重犯,并且能够做对的事情。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老师一定要讲究批评的方法,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简单有效的“三明治”批评法
如何让孩子愿意用心听家长的批评并且乐于改正呢?这就要求批评时讲究技巧和艺术——“三明治”批评法。
第一步,肯定。
第二步,提建议。
第三步,鼓励和希望。
把批评夹在两个表扬中,就像“三明治”。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天天和小雨在整理玩具时,都因为粗心大意有些玩具找不到了,下面看看他们各自的爸爸是怎样批评的。
天天爸爸:
“你怎么总是这么丢三落四呢?和你说过多少遍了,玩具不要随手乱放,自己长点记性?好好想想!”
这样的批评方法,可以想象孩子是怎样的心理感受,更不用说有接受批评积极改进的决心了。
小雨爸爸:
“这么多玩具收拾的非常整齐哦,很厉害,真不容易!哦,不过,还记得之前爸爸曾提醒过你的要细心,积木和卡片要分开放,这样下回玩的时候才更容易找到?如果更细心一点,就更好了。看来你有用心听爸爸的话,能把自己的物品收拾的很好,爸爸相信你做事会越来越细心的,对吗?”
天天的爸爸直接了当,毫不掩饰失望和焦虑的情绪,把这种情绪一股脑儿倾倒在孩子身上。我们需要明确,孩子的进步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伴随着反复的试错和对细节的改进。相比掌握有效的批评方法,着急和焦虑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我们再看小雨爸爸运用的“三明治”批评法——
第一步:肯定
“ 这么多玩具收拾的非常整齐哦,很厉害,真不容易。” 这是个很好的心理铺垫,孩子听到这句话,悬着的心就稍稍放下了,也就更容易接纳批评。
第二步:提建议
“哦,不过,还记得之前爸爸曾提醒过你的要细心,积木和卡片要分开放,这样下回玩的时候才更容易找到?如果更细心一点,就更好了。”像是随口一说的批评,并没有回避问题,但听起来并不刺耳。
第三步:鼓励和希望
“看来你有用心听爸爸的话,能把自己的物品收拾的很好,爸爸相信你做事会越来越细心的,对吗?” 在期盼中重复问题,虽然不“尖锐有力”,但孩子仍可以明确问题所在,明确之后改进的方向。
“三明治批评法”不仅用于批评孩子,也可用在工作沟通中,而孩子经历过老师和家长的“三明治批评法”,也有利于他在社交和集体活动中更好地和小伙伴沟通,提升他的领导力。
正确而深刻的批评教育,一定是充满爱和温暖的教育,如春风化雨一般,唤醒孩子心灵深处的天赋理性与内在力量、让他自己去领悟、去改正,有助于孩子自省意识与独立人格的培养。
陶行知曾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如果把赞扬比作阳光,那么批评就是濛濛细雨,滋润着孩子的心田。雨点不大,但恰到好处;倾盆大雨,虽然来得迅猛,却把好的坏的一古脑冲走,什么也没留下。要让我们的批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