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百巷(139)五龙堂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向龙祈雨的传统,所谓云从龙、风从虎,龙在中国神话中本来就是与布云施雨有关。民间认为,龙是掌管降雨的神仙,而降雨多少直接关系到一年庄稼的丰歉,所以人们焚香祷告,敬龙祈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在苏州,这条跟敬龙祈雨有关巷子,就是十全街南侧的五龙堂。五龙堂在十全街南园宾馆西侧,南通羊王庙,北出十全街。宋代开始叫做五龙堂巷,巷内原来有座五龙堂庙。
在清代的《吴门表隐》卷一中有这么一段记载:“石龙在乌鹊桥东,名龙坛,阖闾所造,今为五龙堂。庭外池中,以石板覆五井,或云压太湖水怪,遇旱启板即雨。”意思是说,早先乌鹊桥东的有片地方叫龙坛,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在此建了五龙堂。堂外有池,做成了五口井,用石板盖着,遇到天旱,只需启开石板,天就下雨了。
也有传说,五龙堂庙始建于唐代贞元年间,这座庙香火鼎盛却是因为宋淳熙十年的一场祈雨盛事,最终祈雨灵验,皇帝下诏书赐庙名为灵济庙。
关于这场盛事的记载还有很多,像宋代范成大《吴郡志》(卷十三)、明代王鏊《姑苏志》(卷二十七)及皇甫汸《长洲县志》(卷十一))先后刊登了宋代淳熙十年苏州郡守耿秉在此祈雨的故事。
其中《长洲县志》记载的尤为详细:“五龙堂,在县东南,唐贞元中建。宋淳熙十年郡守耿秉以久旱斋祓祈雨,越三日,有小龙如蜥蜴,见于神位前香案果饤上,蜿蜒不去。秉与约:'三日内雨,当奏请庙额。’明日大雨,事闻,诏赐额灵济,自是凡遇水旱,守官投铁牌于祠前潭中,必获响应。”
后人称五龙堂庙里的那口水井为长寿泉,如今再去寻觅,这口井依旧在一户民宅的窗外,隐于杂物间,不太容易寻得。井壁上刻有:长寿泉,落款:民国二十三(年)八月建,即1934年。
苏州文史专家柯继承兴味盎然地讲述起五龙井的故事:
直到清代,五龙井仍是地方官员求雨之处。据《吴门表隐》卷一,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大旱,巡抚陈宏谋“祈雨启板(为祈雨而打开石板),立应”。实际上,旧时祈雨,除了杯珓(两块外形如蚌壳的占卜用具)、启石板、读祭文外,还有丢铁牌、投虎骨于井中等荒唐方式(其意是为了激怒井中龙,使之龙虎相斗,导致大雨。
民国初期,五龙池犹存,庙宇一度改为小学,为方便周围居民用水,五龙池造为两井,即今两座各有两个井口的长寿泉。名长寿泉,是寓意人长寿,井长寿,贺万年长存之意。日军侵占苏州时,学校(庙屋)被毁废弃,后渐改为民居。但两口公井即“长寿泉”,至今仍作为附近居民的取水之用而且保存良好。不过,早前的五龙庙址从1951年起改为了民宅以及避雷器元件厂,同时五龙堂巷东侧都划归南园宾馆。1966年改称南林弄,1980年恢复为“五龙堂”的巷名。
沿着五龙堂一路向南,可以抵达羊王庙,巷子的尽头是条河,五龙桥赫然矗立在河面上。站在桥上,桥下流水悠悠,光阴不复,回望五龙堂,往事随风悄然散去。
主播:梧桐 清秋
摄影:小枚
2019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