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枭雄:瓦岗军与李密

隋朝末年,好大喜功的隋炀帝对高句骊发动了规模浩大的东征,动员人数百万计,出征人数,自古罕见。一时之间,天下骚动,军民苦不堪言。正当隋炀帝第二次锐意东征期间,全国各地爆发了大规模的人民起义。隋炀帝一边继续东征,又一边部署军队平叛,消灭了威胁最大的杨玄感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不思悔改的隋炀帝,马上又发动了第三次对高句骊征讨。这种火上浇油的行为,使得人民起义愈演愈烈,山东、河北,山西,江淮、荆襄、河汾、秦凉叛乱迭起,隋王朝进入了风雨飘摇之中。

(图为隋末农民起义军和割据势力)

在各个起义军中,瓦岗军是最早崛起,势力最大的一支。他们大部分由捕鱼手组成,善用长枪,战斗力很强。横行荥阳、梁郡,劫掠往来公私船只。
瓦岗军最初的首领是翟让,他本来是一个小官吏,因为犯了罪被判死刑,经人救出后,纠集万余人在瓦岗寨起义。但此人胸无大志,才能也有限,此时的瓦岗军,在他的带领下,只不过是一群强盗而已。直到李密的到来。李密,字玄邃,一字法主。祖居辽东襄平(辽宁辽阳),父李宽为隋上柱国,蒲山郡公,定居长安。李密自幼即善读兵书,史籍说他“多筹算,才兼文武,志气雄远,常以济物为已任。”大业九年(公元613年),追随杨玄感起兵反隋,并向其提出了用兵三策。失败后被捕,但押送途中逃设计走。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投归瓦岗军。他劝说并说服翟让向刘邦、项羽学习,推翻隋王朝的统治。并制定了一系列战略步骤。起义军于是攻破金匙关,略取荣阳诸县城堡,开始了横扫中原的征程。

翟让

锋芒毕露将星卒制———大海寺之战
为了遏制瓦岗军在山东的崛起,隋炀帝派了名将张须陀前去镇压。张须陀可以说是隋朝末年,隋军少有的猛将,非常擅于用兵,在北方讨贼,战无不胜,曾率五人即迎战贼众二万,擒杀的贼寇十数万记,史称“威震东夏”。对刚刚崛起的瓦岗军来说,绝对是一个劲敌。
瓦岗军首领翟让曾经三十多战被张须陀打得大败,现在听说张须陀到了荥阳,害怕的想逃跑。在李密的劝说下,勉强出来列阵。李密分兵千余在林间设伏。翟让因为恐惧,还没交战就逃跑了,被张须陀率军追杀了十余里。此时,李密的伏兵突然从后面杀出,掩袭张须陀军,隋军被打的大败,瓦岗军趁势合围,张须陀本来已经杀出重围,但是为了救部下,连续四次来往救援,在感知无望后,下马战死。瓦岗军大胜。张须陀军队是河南道十二郡唯一的主力,张须陀的战败使隋的“河南郡县为之丧气”。瓦岗军大大振奋了士气,为即将到来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图为大海寺之战)

挥师西出 剑指东都——洛口的争夺 石子河战役
张须陀部被消灭后,在江都的杨广任命裴仁基为河南道讨捕大使,镇守虎牢关,防卫洛阳。不久,隋军发现瓦岗军来窥视虚实,马上加强了守备。消息传回瓦岗军那里,李密认为情势事不宜迟,劝翟让立即发兵夺取洛口仓,翟让遂使李密率七千精锐为先锋出击。李密率军出阳城,逾方山,从罗口袭击,攻下了洛口仓,随即开仓放粮,赈济饥民。

(图为李密袭洛口之战)

洛口仓据记载“穿三千窖,每窖容八千石”,历史学家邹逸麟先生认为:“洛口仓可以说既是东都洛阳的外围粮仓,又是用兵东北的军粮转运站,在隋地位极为重要。”此处的失守,很快使得洛阳城内粮尽,留守东都的杨侗不得不命令刘长恭和裴仁基出战。
隋军的战略计划是刘长恭率领步骑从洛阳向东出击,裴仁基在后方掩袭李密后方,相约定十一日在洛口会师。刘长恭的军队先到,隋军还没来得及吃饭,就被命令渡过洛水,在石子河列阵。李密挑选精锐编为十队,四队在横岭伏击裴仁基,六队在石子河布阵,准备与刘长恭决战。刘长恭见瓦岗军少,起了轻视之心,不等裴仁基到来,就率先向翟让的军队发起了进攻,翟让交战不利。李密率领麾下横冲刘军,刘长恭的军队大部分是新招募来的平民,学生甚至还有贵族子弟,战斗力不强,又饥饿疲劳,被李密打的大败。刘长恭狼狈的逃回洛阳,此战隋军伤亡过半,大量军械辎重被瓦岗军缴获,瓦岗军以少击众,大胜,威声大震。裴仁基失期不到,退守百花谷。

(图为石子河之战)

瓦岗军采取迂回的手段,突然袭战洛仓口,表现的非常灵活。又在石子河一战中对形势的正确判断,部署指挥得当,采取以逸待劳,相机袭击的正确作战指导,既巩固了原有的成果,又进一步重创了隋军,促进了队伍发展壮大,为接下来的战略部署提供了一个坚实的根据地。

隋代粮仓分布

重大事件:瓦岗军的易主及其原因之分析
石子河一战后,瓦岗军易主,翟让将首领之位让给李密,瓦岗的首领从翟让,变成了李密。那么,李密为什么会从,最初一个险些被杀的“亡将”变成瓦岗军的领袖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四个原因:
一、利用农民军具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取得信任。
隋末大乱,农民对隋朝官吏和士族贵胄厌恶到了极点,据记载当时“群盗得隋官及士族子弟,皆杀之”。李密初到瓦岗就因此险些丧命。为了取得农民起义军的信任,李密利用李玄英散布的《桃李章》,宣传“斯人(李密)当代隋家”的言论,蛊惑人心,得到了舆论上的认可。又通过结交翟让信任的军师,知晓阴阳占卜的贾雄,再由他向翟让进言,靠“蒲泽生”的谬论,获取到翟让的信任,从此在瓦岗军里有了一定的话语权。
二、靠自己出色的能力和表现,在威望上超过翟让。
李密在瓦岗军内,先后屡立战功,一改瓦岗军昔日被隋军压制,只能靠劫掠为生的局面。王伯当也因为李密的能力,不禁感叹道“斯人公卿子弟,志气若是。今人人皆云杨氏将灭,李氏将兴。吾闻王者不死。斯人再三获济,岂非其人乎!”反观翟让,却处处作战失利,大海寺一战,得到充足的钱粮后,就和李密分道扬镳,自己返回瓦岗,中途又见到李密的形式颇为有利,而折返回来。足见其鼠目寸光,胸无大志,不是领袖之才。两相对比之下,李密的威望逐渐超过了翟让。

李密

三、得到了寒门地主阶级的支持。
李密能成为瓦岗军的领袖,和两个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王伯当和李绩。王伯当出身草莽,李绩却是当地的豪强。据史料记载其“家多僮仆,积粟数千钟”,后来担心翟让来自己家地界掠夺骚扰,就投奔了瓦岗。这一阶级相比对农民阶级而言,更加亲近士族阶层。因此,他的政治主张也就不奇怪了。
四、当时的政治思潮。
拥立李密的人,除了徐绩外,还有李玄英、贾雄等个,虽然我们不知道他们属于哪一阶级,但是他们的政治主张是明确的,都推崇士族出身的李密。实际上,不只是瓦岗,还有在巴陵也发动了反隋起义的董景珍。人们推他为首,董景珍却说,“吾素寒贱,不为众所服。罗川令肖铣,梁宝之后,宽仁大度,请奉之以从众望。”可见主张反隋必须以士族地主为领导的思潮,在当时有一定的影响力。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李密能成为瓦岗军的首领,是自身和外部因素一起推动导致的。
围攻洛阳 顿兵建城———洛阳攻防战
李密自号魏公,将单雄信等有功将领拜将封官。附近群盗纷纷前来归附,李密将他们收编,队伍发展到数十万人。李密在仓城筑洛口城,又在靠近洛水的地方修筑偃月城,作为洛口城的前哨,与洛口城相应。裴仁基因为石子河之战,担心获罪,以虎牢关投降李密。又遣人略地,将河南,山东大部占领。此时,瓦岗军已经成为中原实力最强大的起义军。
虽然隋军遭到重创,但是洛阳城内依旧还有二十万士兵,日夜在城楼上,不解甲戒备。李密派出裴仁基逼近洛阳,却被打的大败。又亲自进攻偃师、金墉二城,不克而还。进攻受挫的李密,决定修筑营堑,做防守计,对洛阳展开长期围困。又在仓北打败了试图反攻的刘长林部。发布檄文,数隋炀帝罪恶,督促隋军投降。
李密猛攻洛阳西苑,隋炀帝命将军庞玉和霍世举关中之兵赴援东都。这时,李密军中的柴孝和劝李密发兵攻取关中,他说:“秦地阻山带河,西楚背之而亡,汉高都之而霸。如愚意者,令仁基守回洛,翟让守洛口,明公亲简精锐,西袭长安,百姓孰不郊迎,必当有征无战。既克京邑,业固兵强,方更长驱崤函,扫荡东洛,传檄指捴,天下可定。但今英雄竞起,实恐他人我先,一朝失之,噬脐何及!”李密肯定了他的计策,但是却没有采纳,他认为“昏主尚存,从兵犹众,我之所部,并是山东人,既见未下洛阳,何肯相随西入?诸将出于群盗,留之各竞雄雌。若然者,殆将败矣!”,因此没有采纳。
后世多批评李密顾念仓粟,没有了当初的远谋。但真的是这样吗?李密辅佐杨玄感之时,就提出了上中下三策:
“今天子出征,远在辽外,地去幽州,悬隔千里,南有巨海之限,北有胡戎之患,中间一道,理极艰危。今公拥兵出其不意,长驱入蓟,直扼其喉。前有高丽,退无归路,不过旬朔,赍粮必尽。举麾一召,其众自降,不战而擒,此计之上也。关中四塞,天府之国,有卫文升,不足为意。若经城勿攻,西入长安,掩其无备,天子虽还,失其襟带。据险临之,固当必克,万全之势,此计之中也。若随近逐便,先向东都,顿坚城之下,胜负殊未可知,此计之下也。”
隋朝当时的主力部队,大多集中在关外,与高句骊作战,一旦切断其归路,就可以使隋军陷入没有后勤补给,且腹背受敌的困境,很有可能达到“不战而擒”的战略目标。是当时形式下最优的选择。入关,是仅次于上策的中策,也是李密认为的万全之策。隋军主力东征,关中空虚,隋炀帝又实行打压关陇贵族的政策,而杨玄感和李密都是关陇贵族,如果领兵西进,极容易攻取长安,得到关陇人士的支持,以关中为根据地,与隋军对峙,鹿死谁手,尚未可知。而目光短浅的杨玄感却选择了攻取洛阳的下策,结果和李密预料的一样,杨军不能顺利攻下洛阳,隋军救援来到,陷入了危险的境地。李密又再次重提入关之策,可见关中在李密心目中的地位。

杨玄感

此时,进攻洛阳受挫,隋的援军又陆续到来,情形与杨玄感之时何其相似。李密难道会因为几个粮仓,就看不清楚形势吗?笔者认为并非如此。李密对入关之策思量已久,对关中的认识程度,绝不会比任何人差。但他知道部众多来自山东(崤山以东与战国时期的山东六国概念类似),不会愿意随他入关。这并非是李密的推诿之言。关中自宇文泰实行“关中本位”的方针以来,其统治阶级自不改其歧视山东人之观念,而山东人亦对关陇之人无甚好感,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唐初尚存。另外,李密的都是河南、山东的饥民,瓦岗军占据粮仓,能够吃饱饭,才聚集起来。怎么可能会愿意离开粮仓和家乡,前往关中呢?骁果军不就是这样,才发生兵变的吗?而且,作战屡屡失利的翟让留在洛阳附近,可以抵挡住来势汹汹的隋朝援军和东都军的反扑吗?一旦作战不利,后方有失,南北夹在窦建德和杜伏威中间的瓦岗军又该何去何从呢?因此,李密不采纳柴孝和的建议,是有一定客观因素在内的。
虽然入关建议被否决了,但还是派柴孝和去陕县察看关内的动静,柴孝和到达后,召集了山贼万余人。但不久,因李密在西苑作战时被射伤,隋军趁机前来,击败了瓦岗军,并夺回回洛仓。柴孝和新募之众散去,不得已返回。越王杨侗命令把部仓米运入城内,缓解了军粮危机,又派五千屯丰都市,五千屯上春门,五千屯北邙山,为九营,首尾相应,用来放备李密。
六月十七日,李密率军反攻,发起第三次对洛阳的围攻,他将骑兵部署在左边,步兵在右边,中间列强弩,擂鼓冲向隋军,将隋军打的大败,一举夺回回洛仓。九月,武阳郡的元宝藏以郡投降李密,并取黎阳仓,李密派遣徐世绩帅麾下五千人与之会师,开仓放粮,又聚集二十万人马。
数战过后,李密声威更加显赫,关中向东,包括窦建德在内的几支强大起义军,都派遣使者,名义上归附李密。正当李密威望如日中天之时,更大的挑战,也随之而来。是时,王世充率领江淮劲卒,以及河南河北的各部(除此之外,还有薛世雄率燕蓟精锐,将军王辩率邛黄蛮前来,不过薛部在七里井被窦建德打的全军覆没。王辩失期不至。)来救援洛阳的人马,都已经到齐。杨桐又命令刘长恭部和庞玉所部与之回合。诸军十余万,皆听王世充节制。

瓦岗军

黑石之战
十月,王世充乘夜渡过洛水,在黑石扎营,第二天,分兵布阵在洛水北,李密闻讯渡过洛水前来交战,却被打的大败,柴孝和不幸淹死,部分败兵逃回偃月城,王世充追上来将城包围。李密临败不惧,率领余部,从洛南直接杀向王世充的大营,在黑石的隋兵,吓得连续点了六次烽火求援。王世充不得已解除对月城的围困,狼狈渡河回来救援,李密回军大破之,斩首二千余级。王世充败走,当时天气很冷,士兵在路上又冻死了数万人,这支各路赴援,才拼凑起来的精锐部队,可以说损失惨重至极。

(图为黑石之战)

黑石之战过后不久,瓦岗军又一次击败了王世充的反扑,但正在形式一片大好之时,瓦岗军内部却发生了严重的内讧。
翟让之变与两人之间的矛盾分析
翟让禅位以后,他的亲信部下兄弟,王儒信、翟宽等人,都劝说翟让夺回自己的权利,虽然翟让不以为意,但这些消息却传到了李密的耳朵。于是李密有了除掉翟让打算。在一次宴会上,李密乘翟让不注意,命一名持刀壮士将其杀死,随翟让一同赴宴王儒信等人也纷纷被杀。李绩重伤,在单雄信等人的求情下,逃过一死。翟让的部众被王伯当、单雄信、李绩分领。
翟让和李密的矛盾不仅仅是因为猜疑,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李密成为瓦岗军的领袖后,对隋朝官吏采取怀柔政策,苏威是隋朝大臣,李密就“虚心礼之”。还吸收了大量原隋将官,他的直属部队“内军”,就是秦叔宝、罗士信、程知节等隋军降将组成。这些人逐渐成为起义军的主体骨干,这和“得隋官及士族子弟皆杀之”的原起义军将士们就形成了鲜明的对立。于是,双方的矛盾,就围绕在,对原隋朝官吏的处置问题上,爆发了。翟让先是擅自囚禁了投降的崔世枢。又违背李密命令,杀死了被下令释放的冯慈明和张季恂二人。以上事实表明,新旧势力已经形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随着愈演愈烈,爆发是不可避免的。
这一次内讧,是瓦岗军由盛转衰的开始,影响非常恶劣,诸将从此心存疑虑。李密也变得骄傲起来,不再体恤士兵。手下对他的拥戴也不如以前,李绩甚至在宴会上讥讽李密。瓦岗军内部开始离心离德,为之后失败分崩离析埋下了种子。

李密杀翟让

不久,王世充再次向瓦岗军发起进攻,但都被打的大败,损失惨重。杨侗又增派七万军队前去支援王世充,得到增兵的王世充向李密发起第四次进攻,命各部造桥渡过洛水,一度攻破李密的外栅,但缺乏统一指挥,各部秩序紊乱,李密派精锐数百人分三队出城,向王世充军队发起进攻,大军后继。隋军没料到会被逆袭,前军被打的后退,后军乱作一团,再次大败,争桥过程中,有一大半人被挤下水淹死,回来的败军又因为天冷,冻死了数千人。刘长恭、王辩等将也在此战中战死。王世充灰溜溜的逃回洛阳,不敢复出。李密乘胜占领了金墉、河内、偃师等争夺已久的重镇,合围洛阳。
突遭变故 激战骁果———童山之战
正在李密围攻洛阳的时候,江都却因为粮尽,军中开始骚乱,宇文化及利用骁果军将士思归的情绪,发动兵变,杀死了隋炀帝,然后带着骁果军北上,准备夺取黎阳补充军粮。
消息传来,东都和李密都大为震动,东都以“两贼自斗之计”,派人封李密为太尉尚书令东南道大行台行军元帅魏公,令他消灭宇文化及。李密为了对付即将到来的强敌,不得已向洛阳派出使者谢恩,保证无后顾之忧。
宇文化及率兵十数万,进攻黎阳,李绩畏其锋,舍黎阳,西保仓城。宇文化及分兵围之,李密率步骑二万在清淇与李绩形成犄角之势,又因为宇文化及粮少,急着交战,都深沟高垒,不和他交战,宇文化及每次进攻仓城,李密都会在他的背后攻击,因此宇文化及不能攻下仓城,陷入困境。待到宇文化及粮食快要尽了,李密又假装和他议和,许诺给他兵食,宇文化及让士兵吃完了为数不多的军粮,才知道中计,大怒,孤注一掷,引兵渡过永济渠,在童山和李密决战。
骁果军都是招募而来的精锐,名字“骁果”取自骁勇果敢之意,他们身强力壮,骁勇善战,骁果军中的很多还都是精锐的具装骑兵部队。瓦岗军与之从早上打到了傍晚,交战中,李密中箭落马,闷绝过去,左右逃散,追兵杀来,李密危在旦夕,幸好有秦叔宝捍卫,才脱险。秦叔宝又收拢散军,这才勉强击退了骁果军。战后骁果军大部分投降李密,宇文化及逃到魏郡,后来在聊城被窦建德消灭。

骁果军精锐骑兵

(图为童山之战)

众散星离 枭雄落幕———北邙之战
李密击败宇文化及后,此时东都发生政变,亲李密派的元文都被王世充杀死,李密入朝不得,遂再起战端。
王世充厚赐将士,修缮兵器,利用士兵饥饿想要求生的心态准备和李密决战,又令巫师妖言惑众说“周公命令仆射(王世充)讨伐李密,不然士兵全部病死”,于是将士纷纷求战,王世充挑选精锐二万,马两千匹,师出东都,军容甚盛。
反观李密这边情况就很差了,虽然打败了宇文化及,但是精兵良马几乎损失殆尽,剩下的军士也大多疲惫生病。又因为贲赏不均,士兵心里充满怨恨。将领们因为之前杀翟让的事,心里也有戒备(之前,李密疑心翟让谋反,与宴会之上杀之,令王伯当,单雄信,徐绩分领其众)。李密本人也新破宇文化及,有些骄傲,很轻敌。种种原因之下,强弱似乎在此刻易势。李密本来不打算出战,想利用一贯的作战方式坚守不出,疲惫敌军,最后一举击溃。但是手下将领求战急切,李密难违而从之。
李密将军队驻扎在北邙山上,单雄信驻扎在偃城北,王世充先遣数百骑进攻单雄信,李密派程咬金和裴行俨前去助战,裴行俨被射下马,蒙程咬金救出,交战到晚各自回营,程咬金、裴行俨等晓将都受了重伤。当晚,王世充选两百精骑埋伏在北山的溪谷,又命令精锐五千宵渡而来。第二天早上,李密才发现王世充军队靠近,李密因为轻敌,没有设立壁垒,大敌当前,狼狈出战,队伍没有成列。王世充抓住机会,发起冲锋。王世充的部队都是从江淮来的剽用精锐,出入如飞,王世充之前抓住过一个长得很像李密的人,这时候令人将他牵到两军阵前,高呼“已经活捉了李密”手下士兵高喊万岁,战意更浓。伏于溪谷的骑兵,也乘高驰下,横冲李密营中,无人能挡。于是李密大溃败,仅率万余人逃走。王世充围攻偃师,城降。李密逃到偃师,得知邴元真已经派人应王世充到来,李密假装不知道,准备王世充渡洛水到一半,再袭击。可惜,李密的斥候骑兵没有侦察到,要出击时,王世充的军队已经渡过了。此时,单雄信据兵不肯出战,李密知道自己无法却敌,又带轻骑逃到了虎牢,邴元真以城降。单雄信等人亦投降。
李密本来想去黎阳,但因为担心除掉翟让的时候差点害死徐绩,因此率残部二万人入关投奔了李渊。轰轰烈烈的起事山东,横扫中原,威震天下的瓦岗军,从此解散。李密后来欲再叛自立,兵败被杀。

(图为北邙之战)

那么,我们该如何评价李密呢?不得不说李密本人智略兼备,诚是隋末的第一流人物。他深黯用兵之道,指挥有方,善于后发制人。对瓦岗军的发展壮大,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但是,他不善于处理内部问题,在错误的时机,过早的杀掉了翟让,使诸将自有疑心。又赏罚不明,让一些士兵心中怨恨。破坏了内部的团结,这些都为北邙作战失利后,诸将纷纷背叛,导致瓦岗军的土崩瓦解埋下了伏笔。后来接受隋朝的册封,在政治上陷入不利。又迫于种种原因,不得西进,夺取关中,军队又不能尽快攻下洛阳,而滞留于四战之地,在军事上丧失了主动权。虽然有粮仓,不乏军食,但却缺乏钱帛激励将士,致使士气逐渐损失殆尽,终于在连串的恶战下,耗尽了元气.....
最后,即使战败,余部尚有二万,对李密的爱戴溢于言表,黎阳又不缺乏军食,李绩,魏征都是当世一等一的人才,前往据之,以为基地,还有东山再起的可能。可惜,李密却听信他人,放弃了自己的判断,变计入关,草草结束了自己的辉煌。可见其又缺乏果断力。
隋朝末年,群雄割据,瓦岗军以草莽出身,对抗暴政,一跃而居群雄之首,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往事如烟,一切随风而逝,只留下后人的嗟叹。

瓦岗军开仓散粮

参考资料

《中国历代军事战略》

《中国历代战争史》

《隋书》

《新唐书》

《旧唐书》

《资治通鉴》

《隋唐骑兵:装备 编制与战术》

关联文章:

隋唐骑兵 :装备、编制与战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