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天士:治脾胃4大法】

叶天士治脾胃4大法

1、温通胃阳法《临证指南医案·噎膈反胃门·朱案》

【主治】胃阳衰微。纳食甚少,脉右濡缓,知饥不欲食,或胃痛,呕吐,泛吐清水,口淡无味,脘腹胀满等。

【处方】人参9g,制半夏9g,白茯苓9g,生姜汁2匙,白香粳米18g。

【加减】脉细,胃阳极衰者,加淡附片,干姜易生姜汁;肝木乘胃,气升至咽,懒食脘痞者,加木瓜、乌梅;脘腹胀满者,去生姜汁、粳米,加枳实、干姜;泄泻者,去半夏、粳米,加益智仁、荷叶。

【体会】叶氏用药,悉本《内经》之旨,《内经》云:“六腑以通为补,五脏以藏为用。”胃为阳明阳土,多气多血,体属二阳,阳本不虑其少。盖胃为水谷之海,日以纳食消化为职,若饮食不节,水湿内停,每伤胃阳,其在衰弱体质及老年、病后、胃阳不振者,尤为多见。胃主承纳下降,以通为用,故凡辛香刚燥之药,非胃所宜,即白术、甘草、陈皮、砂仁、益智之属;而四君、六君、异功等方,竟是治脾之药,辛香伤胃,呆钝守中,非胃腑宜通之法。如知饥不食,或朝食不能暮食,是皆胃阳既伤,浊阴僭踞,用药非温而通者,不得复其阳,非补而走者,不能振其衰。叶氏云:“胃虚益气而用人参,非半夏之辛,茯苓之淡,则非通剂矣。”故治胃宜通立法,用生姜以理胃阳,佐粳米以和胃阴,方中有刚柔互济之美。

2、清养胃阴法《临证指南医案·脾胃门·某案》

【主治】胃阴不足。食欲不振,或温热病后,热耗胃津,口干不食,以及肺胃阴虚所致喉痒、咽痛、音哑、咳嗽、吐血、盗汗等。

【处方】北沙参15g,原麦冬9g,川石斛9g,白扁豆12g,肥玉竹12g,白粳米18g。

【加减】咳嗽痰黏者,去麦冬,加杏仁、茯苓;温热病后口干者,加梨汁或蔗浆;吐血者,去粳米、玉竹,加生地、阿胶;盗汗者,去粳米、白扁豆,加牡蛎、五味子。

【体会】叶氏云:“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盖太阴之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仲景急下存津,治在胃也,东垣大升阳气,治在脾也。”此即《内经》“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的以通为用之理也。《临证指南医案·脾胃门》中华岫云曰:“若脾阳不足,胃有寒湿,一脏一腑皆宜于胃燥升运者,自当恪遵东垣之法,若脾阳不亏,胃有燥火,则当遵叶氏养胃阴之法……故凡遇禀质木火之体,患燥热之症,或病后热伤肺胃津液,以致虚痞不食,舌绛咽干,烦渴不寐,肌燥熇热,便不通爽,此九窍不和,都属胃病也,岂可以芪术升柴治之乎?故先生必用降胃之法。所谓'胃宜降则和’者,非用辛开苦降,亦非苦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则津液来复,使之通降而已矣。”此论力辟世间不究脾与胃生理功能之异同,以治脾之药笼统治胃之弊,阐述叶氏“宜凉、宜润、宜降、宜通”治胃之法。叶氏后来居上,发挥东垣脾胃论说,使脾胃学说更臻完备。

本方从《金匮》麦门冬汤变化而来。麦门冬汤,原为养胃生津,治虚火上炎、咳逆上气之证。今减半夏之辛燥,加石斛、白扁豆、玉竹之甘润,去甘枣之守中,欲其通而不守之义。此法可治多种病证,凡肺胃阴亏引起之病,概可施用。但得胃津充足,水精四布,则余热可除,阴虚得复,喉痒、咽痛、咳嗽、失音、吐血、盗汗、便秘、溺赤诸症均解,不特不食而已。

3、温运脾阳法《临证指南医案·脾胃门·周案》

【主治】脾阳衰弱。能食不运,或胀满,便溏,形寒怯冷,肢凉腹痛,脉象沉细等。

【处方】白术6g,茯苓9g,益智仁6g,淡干姜6g,荜茇6g。

【加减】腹胀甚,加厚朴、陈皮;肢凉脉细,加淡附片;寒湿盛,加草果;虚弱甚,加人参。

【体会】脾为太阴湿土,太阴之阳既伤,不能运布中气,俾阴寒窃踞,中焦滞钝。《内经》言:“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太阴所至为胀满”是指湿土壅阻,阳失旋运之谓,故治脾之药,宜动、宜刚则运,温补即是,大忌阴腻静药。昔东垣脾胃论升降,叶氏用药究动静,二家各阐精义,则脾胃之治,似无遗蕴。脾宜温,干姜辛热以温之,益智仁、荜茇为佐;脾恶湿,以术燥之,以苓渗之;据理可入甘草调味和中,因甘先入脾。唯叶氏用药,除调中、益营、补气、缓中、守中等剂外,均不入甘草。因治上焦气分,欲其气机之流畅,治下焦阴分,欲其迅速而下达;否则气因甘而壅,湿得甘而滞,无使气机之通畅耳。

4、濡润脾阴法《临证指南医案·便闭门·周案》

【主治】脂液枯槁,脾阴不足。大便秘结,胸脘嘈杂。

【处方】火麻仁12g,苦杏仁9g,大麦仁12g,柏子仁12g,全当归9g,白芍9g,蜜50g。

【体会】脾为太阴之脏,原富脂液之所,今脾体虚而脂液枯少,则脾气不得散津,失其转输功能,大便坚如弹丸,仲景称为“脾约”。脾约者,脾因津液枯燥,约束其功能而失其津液四布之谓。今减去麻仁丸中大黄、枳实、厚朴之泻腑,加全当归、柏子仁、大麦仁、蜂蜜等味,则纯属濡润脾阴之方,已无攻克、燥涸之苦,对于热病津枯、产后血虚、老年肠燥所致之便秘最宜。

上述调理脾胃阴阳四法,胃为阳土,法宜润降,脾属阴脏,治宜温运,是谓正治;然病变无穷,阳腑有阳伤之疾,阴脏有津枯之患,故有养胃阳,救脾阴之法者,乃为变治。知其常,识其变,则治脾胃之法尽之矣。

(0)

相关推荐

  • 通降阳明法

    叶氏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盖太阴阴土,得阳始运,阳明胃土,得阴始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仲景急下存阴,治在胃也;东垣大升阳气,治在脾也"(<临证指南医案>), ...

  • 【治脾大法:叶天士治脾胃4大法】2

    叶天士治脾胃4大法 1.温通胃阳法<临证指南医案·噎膈反胃门·朱案> [主治]胃阳衰微.纳食甚少,脉右濡缓,知饥不欲食,或胃痛,呕吐,泛吐清水,口淡无味,脘腹胀满等. [处方]人参9g,制 ...

  • 叶天士治脾胃4大法 – 经方派

    叶天士治脾胃4大法 – 经方派

  • 脾胃好、百病消,叶天士调治脾胃的阴阳四法

    说起脾胃学说,大家公认金代名医李东垣最为精通.他所著的补中益气.调中益气.升阳益胃等方,对于中医临床治疗的意义巨大.不过,东垣老人的立论与观点,原以内伤劳倦为主,用药多是甘温益气升阳,符合<内经 ...

  • 浅析叶天士从肺论治脾胃病经验

    吴门医派名医叶天士在治疗脾胃病方面经验丰富,见解独特.他从脾胃与肺生理上密切相关,病理上相互影响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从肺论治脾胃病的宣肺.降肺.润肺等治法;同时,又基于五行生克制化关系和卫气营血之传变规 ...

  • 张仲景所著,治脾胃第一方:泻心汤

    ​现在很多人总是动不动就腹泻或便秘,或许大家可以看看,自己工作压力大不大,生活节奏是不是越来越快,慢慢地导致脾胃也出现了异常情况.其实,脾胃不好是很多年轻人都会出现问题. 调理脾胃的办法很多,其中有一 ...

  • 白术被誉为“补气健脾第一要药”,搭档不同药材治脾胃病可增效

    中医认为,白术性温,味甘.苦,入脾.胃经,具有补气健脾.燥湿利水.固表止汗.益气安胎之功效,被誉为"补气健脾第一要药".临床处方中,常将白术与一些药物配伍,以增强药效. 白术配茯苓 ...

  • ​十六、安养心神调治脾胃论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人体脏器各有职责,心好像一国的"君主"主宰人的一切精神活动和思想意识.凡是愤怒.悲忱.恐惧.思虑等不良情志活动,都能损伤人体的元气.如果下焦之阴 ...

  • 治血之大法

    治血之法. 首先治血大法应遵循"气行.血行血畅"为原则.因气血同源,互生互行.相载传感,且"气行.血行血畅"生理机制特色本质是生命动态平衡的一种自主气化生化适应性适应态. 一,除出 ...

  • 治肝三大法:肝气8法、肝风5法、肝火17法!

    一. 肝气证治八法 1.疏肝理气:如肝气自郁于本经,两胁气胀或痛者,宜疏肝,香附.郁金.苏梗.青皮.橘叶之属:寒加吴萸热丹栀,痰加半夏.茯苓: 2.疏肝通络:如疏肝不应,营气痹滞,络脉淤阻,宜通血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