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期】音频学《论语·为政篇第22章》为什么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音频学《论语·为政篇第22章》为什么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2·22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音ní),小车无軏(音yuè),其何以行之哉?"

“信”,指信誉、诚信。“輗”,古代以牛车为大车,车辕两端用以拴系横木的关键(活销)就是輗。“軏”,古代以马车为小车,车辕两端用以拴系横木的关键(活销)就是軏。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一个人,却不讲信誉,真不知道他怎么能行得通。就好比大车没有安横木的輗,小车没有安横木的軏,它如何能行走呢?”

孔子用"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这个形象的比喻告诉人们,讲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基。人不讲信誉,就不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就会寸步难行。

《论语》中,孔子多处论及诚信问题,概括起来,不外乎个人修养与治国理政两个方面。

从个人修养来说,诚实守信是扩大交往、走向世界的通行证。孔子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论语·卫灵公》)这就是说,只要言语忠实守信,行为厚道恭敬,即使走遍天下,也行得通。如果欺诈无信,刻薄轻浮,即使在本乡本土,也行不通。孔子还用“立则见其参于前,在舆则见其倚于衡”这样两个形象的比喻,告诫弟子必须把“忠、信、笃、敬”四个字,牢牢记在心中,并时时、处处、事事照此去做。这就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行得通,关键在于自己有德。忠、信、笃、敬这四个字,是做人做事必备的品德,是人们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是一张信誉名片。倘若朝三暮四,或一日行之而望终生收其效,则必无通达之理。尤其是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技术日益普及的背景下,讲诚信走遍天下,不讲诚信寸步难行,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事实所证明。

从国家治理来说,诚实守信是为政之要,治国法宝。孔子在回答“怎样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时说:“道(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其要点:一是要尽职尽责,二是要言而有信,三是要节约财用,四是要爱惜民众,五是要依照农时使用民力。这几点,集中体现了“为政以德”的思想,指明了治国理政的基本要求。子贡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颜渊》)足食,就是让百姓有饭吃,有衣穿,生活好,这是关乎民生的大事;足兵,就是有强大的国防,这是关乎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的大事;民信,就是要使民众对政府有信心,这是关乎国家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的大事。这三项要件兼而有之,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子贡追问:如果迫不得已,必须去掉一、两条,该怎么办。孔子说,迫不得已时,先去掉军备,再去掉粮食,但绝不能失去民心,“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一个国家的治理,情况是极其复杂,千变万化的。在通常情况下,足食、足兵、民信要同时兼顾。三个方面不能兼顾,必须去掉其中一项或两项的时候,要先去兵、再去食。这种特殊情况下的特殊处置说明,孔子把民众的信任视为治国的基石,民众如果对为政者失去信任和信心,国家赖以立足的基石就垮了,这个国家也就立不起来。这是对古往今来执政规律的深刻总结和精辟概括。

当今时代,为了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必须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在仁、义、礼、智、信这“五常”中,“仁义”是它的核心内容,基本精神;“礼”是社会规范,是衡量仁义的准绳;“智”是辨别能力,是正确实施仁义的前提;“信”则是仁义礼智落实到行动上的保证和体现。仁义礼智如果落实不到“信”字上,就会蜕变为哄人、骗人、坑人的假象。正因为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诚信确立为基本价值理念之一。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人与人交往在于言而有信,国与国相处讲究诚信为本。对于个人来说,诚实守信是立身之本、成事之基。做人缺乏人品,当官没有官德,必将行之不远,难以成事;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说,诚实守信是信用之凭、通行之据。企业丢掉诚信,必将寸步难行,难以顺利发展;对于国家来说,诚实守信是定海神针、力量之源。社会丢掉诚信,就会人人自危。政府丢掉诚信,就失去了行政权威。国家丢掉诚信,它在全世界面前也就难以立足,“不知其可”了。

附:

【原文】

2·22  子曰:"人而无信①,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②,小车无軏③,其何以行之哉?"

【注释】

①信:信誉、诚信。②輗(音ní泥):古代以牛车为大车,车辕两端用以拴系横木的关键(活销)就是輗。③軏(音yuè月):古代以马车为小车,车辕两端用以拴系横木的关键(活销)就是軏。

【译文】

孔子说:“做一个人,却不讲信誉,真不知道他怎么能行得通。就好比大车没有安横木的輗,小车没有安横木的軏,它如何能行走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