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途如虹 |《红楼梦》与儒释道
《红楼梦》与儒释道
作者:归途如虹 编辑:霞满天
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要讨论的话可以写一本书了。我这里只能简简单单说一说了。
《红楼梦》对儒家是有很多反思的,尤其是对于儒家对于等级的强调,对于女性的歧视,对于个人价值的漠视,《红楼梦》都是不满的。可能,《红楼梦》里面最不满的,就是儒家的官本位思想,自上而下的思维方式。
其实,《红楼梦》里面,对于儒家的伦理道德,是非常重视的。贾宝玉,林黛玉这样的叛逆者,都是不敢违背的。贾宝玉再爱林黛玉,都说除了老太太,老爷,太太,第四个才是林黛玉。这里并没有把爱情凌驾于亲情之上,是对儒家伦理观的尊重。
其实,贾宝玉是非常尊重《四书》,也非常尊重孔子的。贾宝玉心中对于孔孟之道是有敬意的,心中不敢不敬,烧书不烧《四书》,口里也说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对于先秦儒家思想,贾宝玉是认可的。
先秦儒家思想,是基于仁爱,道义,礼乐,社会大同理想而建立起来的一套价值观。是一套非常理想化的,甚至带有乌托邦色彩的价值观。孔孟之道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基础上,重视百姓教化,日用人伦,悲悯民生疾苦,同情老弱病残。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价值观。可惜的是,后来,成了三纲五常,封建礼教,越来越僵化和功利。这是曹雪芹所深深不满的。
《红楼梦》对儒家思想当中的精华有所吸收,也有所发展。把建立在等级制度之上的仁爱发展为对天地万物,对整个人类的大爱。而且与佛教,道家思想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
儒家是重视集体价值而忽略个人价值的,《红楼梦》却与之相反,重个性,重性灵,重自由。这是对道家的“独与精神天地往来”的“逍遥游”思想的继承发展,其中又融合了青春的荒诞,脆弱,感伤,孤独。发人深思,也情意绵绵。
道家的思想是避世绝俗,自在逍遥。《红楼梦》也对此有所欣赏,但是却不觉得一个人就可以因此走向虚无,走向彻底的无为。道家讲究清静无为,以柔克刚。《红楼梦》里面有一种看透世事的通透和豁达,人“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多么潇洒,多么风流。
贾宝玉一次因为和袭人拌嘴,所以自己续了《庄子》。那一回里面引用的《庄子》原文非常难懂,大意就是,要“绝圣弃智”,要使百姓保持淳朴。而且把那些权威的,厉害的都毁掉,把金银珠宝都抛弃,“掷玉毁珠”才能使民保持简单的生活,“剖斗折衡”才能使民不争。我们是简简单单的人,而不是匍匐在世俗权威脚下的可怜虫。这就是道家的自然之道,追求“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世外桃源的生活。
贾宝玉那一次参禅,是因为调和史湘云和林黛玉不成,反而两头受气。所以心中失落,加上听了戏文,所以有了顿悟。贾宝玉写的偈子是“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这里是参禅,也是谈情。贾宝玉是因为在人情当中遇到了挫折,所以思考了一些深刻的问题。甚至觉得“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这是一种挫败感,也是一种无力感,更是对整个人生的虚无感。
不过,林黛玉的机锋更是厉害,她和贾宝玉的互动非常精妙。先是拿贾宝玉的名字做文章,问贾宝玉,“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可见林黛玉非常机敏,颇有悟性。林黛玉的“无立足境,是方干净”,更是一种彻悟。这是一种无所依傍,无需依傍的境界。就算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也可以风雅依旧。
这里,还比较了渐悟和顿悟的区别。禅宗分为南北两派。北派尊神秀为尊,讲究渐悟。是“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要修身养性,谨言慎行,才能保持干净。而南派禅宗尊慧能为尊,讲究顿悟。是“本来无一物 何处染尘埃”。就是把世间万物视若虚幻,就不惧尘埃,不染尘埃了。我们该怎样就怎样,自然而然,不需要打坐念经,吃斋念佛就可以悟出道理来。
《红楼梦》里面的佛教思想是基于一种悲悯,对万物的慈爱,珍惜,感伤,同情。也是基于一种对人世间情爱的解脱,甚至有的是属于惜春那种,根本就断绝情欲,远离黑暗。曹雪芹厉害在于,打通了“色”和“空”的界限,是“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红楼梦》执着于人间至情和一种空灵的美,若隐若现的,虚无缥缈的美。这和悟不矛盾,和空也不矛盾。佛教的空也不是彻底的空,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充盈。
所以,《红楼梦》打通了儒释道三家思想,融会贯通,兼容并蓄,创造了独特思想。简单总结起来就是基于平等的理想,慈悲的顿悟,对人的关爱,和自然的互动,对情的坚守,对空的追寻的一种豁达和坦然。悬崖撒手,是带着看遍人生风雨的潇洒,眼里饱含热泪,那是对人生的爱,却要去那诗意盎然的远方,追求更加空幻却也真实的人生,简单而从容。
作者简介:归途如虹,重庆人,喜欢文艺,在文学的世界当中品味人生真谛,发现世界的种种。生活中坚持简单,发现点点滴滴的诗意。希望可以和大家共同交流,分享经典当中那些让人感动和思考的生命微光。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