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摄影中的“点线面”关系,让你3秒钟搞定一幅构图

我想您一定听说过“一张好的照片胜过千言万语”,但照片的构图会极大地影响表达的信息及传达的质量。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拿起了相机或手机,开始认真地研究摄影这门“年轻”的艺术形式,然而对构图的概念却往往只是一个“名词”或一个“术语”,知道其重要性,但无法很好地理解,甚至是“从影”多年的摄影师也会时常遇到棘手的情况。

构图可以参考许多不同的公认规则,但绝不是严格套用某一公式。对构图的理解是一个通过不断实践慢慢丰富的过程,需要根据不同的场景元素发生相应改变,因此摄影富有极大的感性色彩。本文将通过摄影构图中的“点线面”逻辑关系,详细地了解有关构图各个层面的内容,以案例与解说相结合的形式步步深入,让您3秒钟搞定一幅构图,为创作优秀的摄影作品打下坚实的基础。

戳中构图中的“点”

构图应有助于识别,强调,补充,孤立或突出主题,以确保观众知道被摄对象是什么,以及照片的拍摄目的。构图中的视觉关注点,也往往是捕获特定图像的原因,戳中构图中的“点”,是拍摄出一张好照片的根本。

通常我们认为好的构图需要令眼睛满意。因此,构图中视觉关注点的目标应该是讨人喜欢的,以美观的方式展示您的主题,但是这样的观点有点肤浅。其实并非每件艺术品都应该令观众赏心悦目,这才有了摄影艺术家们尝试选择一些特别的视觉关注点,有助于表达不同的想法和主题。

例如,一些摄影艺术家希望观众通过视觉关注点感到不舒服或紧张,并实现一些特定的主题。战争摄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摄影师可能会以战争受害者为视觉关注点,用一种非常讨人喜欢且令人不安的美,帮助观众感受到战争的恐怖和破坏性。通过这样做,也将以讽刺的方式强调战争的丑陋性质。因此,最终好的构图的目标是通过必要的方式来帮助表达艺术的想法。

视觉关注点是摄影人思考最多,也是最难以解决的重要部分。因为吃透构图不仅仅是需要知道我们要拍什么,还要深入了解其基本的原理,即戳中构图中“点”的艺术表达形式。

如何将主体转化为视觉关注点?

“转化”这个词从字面上看是移动场景中的某些元素,但是在绝大部分的拍摄中我们都无法轻松实现,所以艺术的表达形式尤为重要。摄影与绘画不同,无法从空白画布开始创作,我们需要尽可能地运用场景中已有自然元素的对比关系。

单点式构图(场景中的对比关系):

单点式构图意味着场景中只有一个视觉关注点。在该类型的构图中,对比关系可以使主体更加突出并引导观看者的注意力,是实现视觉关注点的有效手段。当我们谈到与构图有关的对比时,通常会考虑摄影中的色彩对比或形式对比。

色彩对比:

对比意味着差异。在自然元素中,最常见的差异是通过构成图像的色彩来实现的。

  • “黑白灰”关系,或者说从最亮到最暗的色调的差异,能使我们的眼睛迅速从场景中分辨出主题和背景,形成视觉焦点。

  • 高调色包含大量的饱和色(色彩纯度更高),低调色反之亦然,包含的饱和度更低(色彩的纯度更低),低饱和度的场景中更加容易突出高饱和度的主体。

  • 在彩色摄影中,不同的颜色也会产生对比,具有相反特征的颜色在放在一起时会形成强烈的对比,每种颜色都突出了另一种颜色的品质。

形式对比:

在具有相似色彩的拍摄场景中形成对比的另一种方法是形式对比。虽然没有色彩差异那么直观,但仍然可以使您的视觉关注点脱颖而出。

  • 使用浅景深产生的虚实对比,不仅可以隔离拍摄对象,防止背景元素干扰主体,也是简化构图非常有效的方法。

  • 在日常的拍摄中,也不妨去运用一些“有”和“无”的空间对比。在您的被摄体周围留出许多空白的“负”的空间,不包含任何视觉元素的场景与主体形成的巨大差异,可以使主体快速成为视觉关注点,并营造了一种简约感。

  • “大”和“小”的对比也是一种常用的表达方式。例如让主体填充构图留下更少元素空间,帮助观众将注意力集中在主要对象上,而不会分散注意力。

在拍摄中实现形式上的对比还有很多方式。简而言之,让主体与周围环境形成对比差异,并在视觉上更强势,就可以实现我们所需的视觉关注点。

两点式构图(场景中的平衡与主次关系):

两点式构图意味着场景中包含两个视觉关注点,可以是两点平衡,也可以是一主一次。

  • 平衡关系:因为两个视觉关注点有着同样的视觉关注度,所以能够让观众放慢速度,平静并仔细思考照片,并为图像带来一定的稳定性和和谐感。

  • 主次关系:因为两个视觉关注点有着不同的视觉关注度,所以更加容易产生主次关系,让次要陪体去补充主要主体的隐含内容,以帮助表达照片背后的含义。并且这种不平衡的构图会在图像中产生从主到次的视觉流动,从而使画面更加充满活力。

绝大部分人对“平衡”的理解通常是场景中包含两个比例相同或对称的视觉关注点。但是当涉及照片时,构图的平衡将是一项非常微妙的技能,因为它分为正式平衡与非正式平衡。

正式平衡:

完美的平衡是垂直或水平对称。将图像进行对称分割(左右,上下或对角线),两边有着相同(或几乎相同)的视觉元素,这在日常的拍摄中极为普遍。例如,水上景观产生的镜面反射或对称搭建的建筑物就是水平与垂直最常见的例子。

非正式平衡:

虽然所有对称照片都是平衡的,但并非所有平衡照片都是对称的。当图像的两侧保持相等的重量时,也可以实现非对称的平衡。摄影师拥有创造性的许可,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在形象上采用或打破这种“平衡”,并实现视觉关注点的主次关系。不过这取决于两个视觉关注点在场景中的视觉重量。

尺寸:与照片中较小的次要元素相比,主要元素占有着更大的空间,因此视觉重量也就更大。但是,如果需要平衡照片中的大尺寸元素,则可以尝试将其放置在几个小元素旁边。紧密堆积在一起的多个小物体具有更高的密度和更大的视觉重量。

位置:构图中场景元素的位置也会对权重产生影响。随着主体距图像中心的距离增加,元素的视觉权重也会增加。通常,构图边缘周围的对象会引起更多关注,这就是为什么在三分法中将主体偏离中心放置。因此,如果您需要平衡较大的元素和较小的元素,可将较大的元素放在中心,将较小的元素放在边缘。

色彩:不同的颜色所产生的视觉权重也不同。例如红色有着较高的视觉权重,而黄色次之。为了使红色元素平衡,需要大量黄色元素进行补充。除颜色外饱和度也很重要,颜色越饱和获得的关注度就越多,也就具有更大的视觉重量。

焦点:与未对焦的对象相比,焦点中的对象通常具有更大的视觉重量。

纹理:由于简单的元素会立即被理解,因此我们的注意力开始动摇。与此相比,复杂的纹理和模式难以理解和处理,因此我们的眼睛持续更长的停留时间,产生更大的视觉权重。

多点式构图(严谨的规律性):

多点式构图,一般应用于可以排列均匀间隔的相同(或非常相似)的对象,以在照片中创建重复的视觉焦点。任何可以重复排列的图案都可以为照片带来极大的强度。根据主题的不同,它可能会让人感到平静或不安。我们也不必只使用一种模式,而是可以使用两种或多种模式来表达某些元素之间的统一性或冲突性。

用发“线”的眼睛看构图

线条是构图最基本的要素,也是最易于理解的。不过构图中的线条往往比较多变,有时是引导构图的引导线,有时则会对照片进行视觉分割,甚至还会影响图像的情感和结构。作为一名摄影师,我们应该学习利用场景中的线条引导观众浏览图像的方式以及对作品的认知。

引导线为构图提供视觉结构:

“视线”的流动是拍摄任何照片之前都应该提前考虑的。观众的眼睛会对这个场景做出怎样的反应?从上到下?还是从左到右?我们的眼睛在审查二维照片时,会自动用线条重构图像中的所有元素,并不知不觉地沿着图像中的线条进行思考和感知画面中的事物,这也就是所谓的引导线。

引导线本质上是形成视觉路径。因此通常使用线条将观看者吸引到整个图像中不同的视觉兴趣点,或者吸引到远处隐约可见的主要焦点。几乎每张照片都会包含某种形式的线条,因此拍摄中要养成发“线”的眼睛,即使不应用线条增强拍摄效果,也不要让线条影响场景中的“视线”流动。

引导形式:线条有多种不同的类型,可以是自然界中显性的林木、山脊、河流海岸线等等,也可以是物理的道路楼梯或建筑线条等等,甚至还可以是不存在的光影,以及人的身体和目光等隐性的线条。

引导深度:引导线也有助于在照片中营造真实的距离和深度感。您可能听说过汇聚线,当两条平行的引导线看起来彼此靠近而最终会聚到单个点时,容易为照片增添透视感并产生一种深度错觉,从而使观看者仿佛身临其境。

“面”的深度错觉

构成作品时,我们通常希望作品主题简洁,不会有其他元素进入。这种构图思维在大多数的拍摄场景中都较为受用,但是在面对包含较大深度的场景时,往往会缺少空间感与视觉层次。

摄影中最大的障碍之一是我们无法将雄伟的三维场景渲染为二维的图像,因为这会让现实生活中体验到的物理深度消失。为了重现这种空间感,我们可以通过在场景中使用不同的视觉关注点,在没有深度的位置创建深度的错觉。

不同的“景别”划分:

在拍摄宏伟的景观场景时,通常可以将其分为三个景别:前景、中景和后景。各景别区域的距离不是固定的,而是彼此相互呼应。我们可以将构图类比成一个舞台:

  • 台前/前景:最接近观众,是画面的基础。它能够对观众窃窃私语,并吸引观众采取行动。因为该位置是最容易看到和听到的,因此也很容易理解,并且可以揭示故事的详细内容。

  • 舞台/中景:这是舞台的核心位置,通常也是主体所在和画面层次的过渡。

  • 背景/后景:背景可以用来提升画面意境,是主要主题的延伸。

不同的“景别”运用:

虽然景别是引导观众产生深度错觉的有效手段,但是并非所有场景都需要同时拥有三个景别。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运用。否则,大部分本来不错的构图会被破坏,因为它们包含了过多不必要或分散注意力的元素。

前景的运用:在非视觉关注的前景中任何元素都不应过于突出,以免干扰主体。前景可以包含引导线,该引导线是将眼睛引向图像中的视觉关注点。但无论这条线是一个对象还是一系列图形元素,都应尽量保持清晰,模糊或离焦的前景通常会激怒感官,并有损于对主题的强调。我们也可以通过移近拍摄对象或使用更长焦距来创造前景。例如,将树木或门摆放在对象周围,可以在图片区域内创建框架。被框包围的被摄对象与图像的其余部分将分开并被强调。还可以在拍摄广阔的土地或水域时,向后移动为构图添加前景,可防止产生无趣或乏味的主题。

中景的运用:中景通常是构图中最清晰的平面,也往往作为整个图像中的视觉关注点和观众视觉的休息区。拍摄照片的环境和组成构图的主体会决定在哪一层上的影响最大。无论哪一个都占主导地位,中景都需要起到场景元素过渡的作用,让各层之间保持平衡。

后景的运用:后景在色调和视觉关注点上都应服从主要主题,还应使主题脱颖而出,并使其发挥最大优势。虚化是将对象与后景分离的有效方法,可以通过使用较大的光圈来实现。对于运动中的物体,通过摇摄也可以清晰地拍摄物体并模糊后景。

后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阻止观众视线向图像外部的延伸。实际上,出色的后景甚至可以将观众带回中景,对照片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结语

到目前为止,我从未使用“规则”一词进行任何与构图相关的讨论。在构图时,没有对与错,也没有硬性规定。对于每条规则,都有无数部违反该规则的优秀作品。学习构图并不是批量式的复制出卓越的图像,而是更好地培养一颗自己独一无二的摄影眼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