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清水河:同学聚会
本文作者:任平
我来到察右中旗已经35个年头了,随着岁月的流逝,我对家乡清水河的思念越来越浓烈,因为那里有我的同学挚友,那里有我孩童时的梦想。
是这次同学聚会有缘让我回到阔别35年的家乡——清水河县,让我看到了家乡的巨变,见到了久未谋面的同学,感受到了乡土的亲切。我感慨万千,在此借咱们这个平台以表我对家乡的眷恋和对同学挚友的思念。
7月20日一大早我乘汽车前往呼市,然后中转到清水河县,我们同学聚会的地点。一路上,一张张孩童时的面孔随着飞速旋转的车轮一幕幕在我的脑海里呈现,时而清晰,时而模糊。上午10点多我第一个来到呼市,见到40多年未曾谋面的同学赵利琴,她还是那么热情洋溢、精神饱满,从她的眼神里永远感觉不到疲倦。随后陆续有贺丰利、孙华国、康茂等到达呼市集合地点。上学时的贺丰利是一个言语不多但非常有主意的同学,经常帮我“出谋划策”。当时我长得既矮小又瘦弱,每天上学都与高出我多半头的赵利琴和贺丰利为伴,并时常得到她俩的照顾和庇护。此时孙华国已站在我的面前,她还是高高的个子,白白细细的面容,文文静静,说话和蔼,由于富有亲和力上学时同学们都愿意接近她。康茂在我印象中永远都是又高又壮坐在教室的最后边,当然上学时也少不了孩童般的顽劣,经常从教室后门溜出去玩耍。
家住呼市的赵利琴同学热情接待我们用过午餐后,康茂同学又驾车满载我们远道而来的同学前往清水河。我们欣喜若狂一路攀谈,不知不觉一个多小时过去了,汽车行驶到清水河境内,虽然还是那条蜿蜒曲折的山路,但它却变得比从前宽敞平坦了许多,道路两边是熟悉的山峦、桥梁和村庄。进了清水河县城后却很少看见我门曾经居住的窑洞,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高楼大厦,街道也不是原有东起东门大桥西至太平庄的一条街,展现在我眼前的是南北贯穿东西通透的大道。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车载着我们很快来到指定集合地点,这里已有很多同学在等待,其中一个个子高大的男生在人群中穿来穿去,热情地招呼着每一位同学,他就是我们本次聚会的总指挥赵军同学。赵军还和小时候一样那么有组织能力和号召力,忙前忙后使我们这次同学们聚会从始至终有条不紊地进行。杨海军——我们曾经的班长,别看他当时个子小小的,大个子男生也畏惧他几分,他每天按部就班地维持班级纪律,收发同学们作业本。40多年过去了,他那双小眼睛仍然那么的炯炯有神。最后到达的是李益华、贾丽雅她们一行,李益华小时候个子不高且柔弱胆小,没想到作为本次聚会筹备委员会成员她胸有成竹为大家忙前跑后,常秀清脸庞永远都那么阳光。在清水河再次看到这一张张亲切熟悉的面孔,我激动不已,40多年前的顽童在这里或深或浅都留下岁月的印痕。
下午我们重游了母校——革命小学,在这里那颗百年老槐树仍然巍然屹立在教学楼前。50年前课余时间我们曾在树下乘凉,放学后我们结伴在树下玩耍,它见证了我们的成长和儿时的童趣。随后我们又参观了清水河县第一中学,这里一排排平房教室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教学楼、电教室、实验室、图书室等等。
下午我们又乘车来到清水河县石峡口水库。到了晚饭时间,看着满满一大桌子清水河的美食我还真有点饿了,有油炸糕、羊杂碎、远近闻名的清水河豆腐、小米粥,还有用清水河自种自产的黄米做得凉糕、清水河炖羊肉等等。这么多的家乡美味我都不知道从哪下口了。宴席期间我们54名同学欢聚一堂,虽然我们离开家乡多年,在这里处处仍能听到久违的乡音,我们似乎忘记了年龄,在礼炮声和音乐声中载歌载舞开怀畅饮。入夜,我们住进了向往已久的窑洞,因为生在窑洞长在窑洞,我们对窑洞有一种特殊的情感(窑洞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冬暖夏凉,我们当地人都很怀念住窑洞的日子)。我和赵利琴、贺丰丽、张丽英四个人同睡在一盘大炕上忆着童年,仿佛昨日重现。
第二天参加聚会的全体同学又前往老牛坡参观了老牛坡党支部旧址,并在党旗下合影做为留念。我们随着行驶的汽车一路饱览,高山密林,还有一望无际的田野。大片的油菜花远远望去犹如一片金黄灿灿随风翻涌的海洋,好像专为我们聚会增添色彩而怒放。沿途名胜古迹不断映入我们的眼帘,有明长城,还有古代打仗时传递消息的峰火台。
第三天,我们回到清水河县城关镇,登上了清水河北山最高点。放眼望去,一个崭新的城市尽收眼底。高楼林立、道路宽敞,家乡再不是原来交通闭塞的小城镇了,东西南北条条大道四通八达,就连通往各乡镇的道路也都修成了柏油马路。道路两旁大树成荫,小草茂密,一块块整齐的农田一望无际。
中午我们聚在清水河浩翔饭店,同学们各展天姿。蔚芬,孙华国甜美的歌声至今还会在我耳边响起,邬瑞香优雅的舞姿还在我脑海里跃动,吕青云献给本次聚会的诗篇让我回味无穷……
短暂的聚会结束了。下午我要离开我的故土,离开我亲爱的同学。车缓缓开动了,不知是风凑巧迷了我的眼,还是这别离催生了我的泪水,视线渐渐模糊,我熟悉的这一切渐行渐远。我不想说再见,满心期待下次再相聚......
该文作者为内蒙古清水河人,1982年嫁到察右中旗,自此一直在这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