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马由缰话当年·我的生活琐记(六)

本文作者:张孝


夜传最高指示

我是集宁一中1967届高中毕业生,赶上文化大革命,在校多呆一年,1968年夏天离校返乡。回来后挺受社员欢迎,说村里多了个文化人。由于年龄适合,成分又好,理所当然地被列为基干民兵。民兵是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武装组织,有普通民兵与基干民兵之分,基干民兵就是民兵中的骨干,除必须履行国家赋予的职责外,村里的急难险重任务也一马当先。对此,我深感荣幸,引以为豪。当时有一项特别重要的任务,就是传达最高指示不过夜。毛主席的指示被尊称为最高指示,乃至高无上之意。讲话先读最高指示,写稿必引最高指示,成为凸显政治觉悟的时尚。“不过夜”,是传达最高指示的硬性要求,必须按时完成,没有回旋余地。

1968年12月21日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新闻联播》中播送了毛主席的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

毛主席最高指示(图片来源于网络)

听到新的最高指示,各村基干民兵立即行动,除部分在村留守外,其余集中到大队营部,统一调派。本着每村一组的原则,编成8个组,我被编入离大队最远的小组。各组准确抄录好最高指示后,开始行动。那天是农历月初,没有月亮,满天繁星,只能摸黑行进,“明水黑地米色路”就是我们的夜行“指南”。后生家,说说笑笑,两腿生风,很快就到达目的地。

队房不大,里屋是一盘前炕。炕沿边架着一个小火炉,炉火正旺,炉盖掀在一边,火炉上早已烧开的一大壶水唦唦作响,过热蒸汽从壶嘴直溜溜地吹出来。紧挨火炉的炕上,端坐着一位50来岁底色挺重的老头。我认识,他是从大房子生产队抽调过来当贫宣队长的。我们外地与本村民兵搭配,分成几个小组,划片包户,分头行动。好在村里不养狗,所谓“大门”,不过是两堵院墙之间距离大小不等的一个豁口,行动十分方便。年轻人无聊,商定蹑手蹑脚进去,听听有何动静。有的刚到大门口,就听到如雷的鼾声;有的则鸦抿静雀,走到窗前才能听到均匀的呼吸声;有的不知哪来那么多话,一白天没说完,深更半夜还在窃窃私语;也有的夫妻高兴,战斗正酣。因为人们都住前炕,我们不敲门,直接敲窗户,这样听得真切。“噔噔噔”,“我们是基干民兵,传达最高指示,赶快开门!”被唤醒的社员应着“来啦,来啦!”摸见火柴,点着昏暗的煤油灯,穿裤披袄,下地开门。我们进屋开门见山,直接宣读最高指示,反复念几遍后问:“记住了没?”“意思知道了,毛主席让城里学生到农村,我们要欢迎他们。”“意思是对的,但必须一字一句背会才行!”“噢,一定背会,一定背会!”临走我们把事先准备好的写有最高指示的纸条递到他们手中。同样的程序,一户接着一户,工作非常顺利。完成任务的小组陆续回到队房,有一个组回得很晚,原因是叫门不开。众人说,全村只这一户,也就算了,明天补课。本村几个后生态度坚决,说传达最高指示绝不能留死角,他们愿意再去,保证完成任务。

事情原来另有隐情。不开门的这户人家,是一对年轻夫妇,丈夫因犯投毒罪被判刑。留下小媳妇,自然有诸多困难。天长日久,寂寞难耐,贞操失守,红杏出墙。村里几个出身好的小光棍心热眼馋,屡屡尝试,均遭拒绝。她偏偏与一个地主“出身”互生情愫,隔三差五留宿过夜。这几个小光棍妒火中烧,心有不甘,想方设法,伺机报复。这不,机会来了。那几个小光棍过了一会儿回来了,还扭回个后生,交给贫宣队。那位少妇因家庭成分好而躲过一劫。贫宣队长已掌握实际情况,胸有成竹地开始训话:“传达最高指示,久久不让开门,你知道这是什么性质的问题?这是立场问题,是态度问题,是感情问题,说到底是一个十分严肃的政治问题!”他越说越激动,越说越来劲,脸色紫涨,唾沫飞溅。说到动情处,近乎喊道:“你也不考虑自己的出身,啥事也想干,你当贫下中农没x,用你?!”说着顺手操起身旁的炉盖,狠狠地朝后生砸去。后生真够敏捷,见势不妙,瞬间扭身缩头耸肩,让背迎着砸来的方向。只听“啪”,“哎呀”,炉盖重重地砸在后背上。幸亏炉盖是平着拍上去的,相对压强较小。如果竖着砸过去,刀砍斧剁一般,那后生非残即伤。当时我惊恐压过了失笑,谎称肚疼,拉一个本村民兵,匆匆离开现场。到了这个民兵家,和衣而卧,倒头便睡。

一觉醒来,天已大亮。我到队房辞行,见一男一女两位老者站在当地,原来是个小型批斗会。贫宣队长说,地富出身,是可教育好子女,是团结对象,是人民内部矛盾。地富分子是专政对象,是敌我矛盾。于是,昨晚把那个后生放回去,转而批斗他的父母。看着两位老者哆哆嗦嗦站在那里,低头不语,任由别人训斥责骂,我顿生怜悯之情。但又无可奈何,只能赶快离开,打道回府。

后来听说,那位“出身”与少妇往来如旧,近乎公开。而那几个成分好的小光棍的不轨图谋,终未得逞。那并非贫下中农专有的东西,在少妇名下,一直没有派上用场。

(出于多种原因考虑,文中人物恕未直书其名)


图片除标注外均由作者提供

该文作者1948年出生,察右中旗人。集宁一中1967届高中毕业生,返乡知青,现定居呼和浩特市。

【本期幕后】

策划:楚楚

编辑:楚楚

校对:图图

(0)

相关推荐

  • 书法《敬录毛主席“为女民兵题照”》等两幅

    书法《敬录毛主席“为女民兵题照”》等两幅

  • 上海小三线:宁国古田医院回忆(上)

    730 上海小三线:宁国古田医院 by  陈正康 小三线建设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改革开放也已历经40余年,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当年那段历史的见证人,我们都已进入迟暮之年,再次回忆那段难忘的 ...

  • 【第五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我当大桥巡逻兵/齐国强

    我家住在白河边,距县城仅有咫尺间.童孩时代,白河是水上乐园,却也把东西两岸分割开来,两岸尽管鸡犬相闻,因没有桥,导致交通不畅. 上高中那年,十万民工驻扎白河岸边,打桥墩筑桥板,在建桥工程队的指挥下,利 ...

  • 麦杏生丨我在家乡当民兵(2)

    作者简介 麦杏生,76岁,广西藤县濛江镇人,20岁离乡外出工作,现为南宁铁路局退休职工.五十年来乡音不改,故土情深.撰有濛江回忆录二十余篇. 我在家乡当民兵(2) 麦杏生 春节民兵演练后,濛江镇民兵营 ...

  • 【阅读悦读丨故事】刘国林《捉鬼》

    <阅读悦读>2017年10月热文榜(附平台选题) 文/刘国林 [作者简介]刘国林,黑龙江省七台河市日报社.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我们驻地附近的山林中出现了一个神秘的 ...

  • 往哪里逃!持续追凶76小时,1980年五莲县2.5重大凶杀案擒凶始末

    参考资料:广东展望文艺出版社<刑事侦察案例汇编> 老照片,一处五莲县某公社的民房(该民房为后长城岭村的五莲县县政府旧址)五莲史志 1980年2月5日凌晨4时50分,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中至公 ...

  • 河南老照片:70年代新乡辉县民兵训练场景,兵种多样值得收藏

    1958年,为对付美国的军事挑衅和战争威胁,毛泽东发出了"大办民兵师"的号召,全国从农村到城市,普遍建立了民兵组织. 本组照片拍摄于1974年河南辉县,展现了当年太行民兵的风采,由 ...

  • 方麟|苦难中的芳华

    封面设计:章仁缘 1 这本<岁月的河>,很偶然地漂流到我手中.熊大蘅阿姨是母亲的朋友,南昌二中"老三届"毕业生.她送我一本南昌二中1968届回忆青春的书,并嘱我写一篇书 ...

  • 信马由缰话当年 · 我的生活琐记(十七)

    本文作者:张孝 在清华长庚住院 三个多月前,一天早晨起床,突觉右下腹部撕裂性剧疼.咬牙坐起来,过一会儿疼痛消失.手摸疼处,并无异常,没当回事.第二天起床,又是一阵剧疼.部位与昨日相同,疼痛更甚.坐起身 ...

  • 信马由缰话当年 · 我的生活琐记(十六)

    本文作者:张孝 信马由缰话当年 · 我的生活琐记(十五) 信马由缰话当年 · 我的生活琐记(十四) 有趣的童年(下) 贪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在玩耍中一步步认识世界,熟悉环境,结识朋友,增长知识,锻炼身体 ...

  • 信马由缰话当年 · 我的生活琐记(十五)

    本文作者:张孝 有趣的童年(中) 童年的后大滩,冬天似乎雪比现在多,天比现在冷,室内取暖成了人们的一大难题.入冬不久,家家户户窑洞的后墙和与之相连的弓型窑顶就开始结冰,说它是冰,又不像地面上的冰那样光 ...

  • 信马由缰话当年 · 我的生活琐记(十四)

    本文作者:张孝 有趣的童年(上) 我的籍贯是凉城县永兴镇板城村.3岁那年,父母决定带着爷爷.姐姐.哥哥和我一家6口人,赶着牛板车上后山.当时后大滩地广人稀,主粮是小麦.莜麦和山药(土豆),吃的比前山好 ...

  • 信马由缰话当年 · 我的生活琐记(十)

    本文作者:张孝 师生聚会 近些年来,"聚会"一词使用量陡增,参与者日众.诸如师生聚会.战友聚会.工友聚会.知青聚会.老乡聚会,等等.这些聚会目的基本一致,不外乎怀旧续新,增进友谊. ...

  • 信马由缰话当年 · 我的生活琐记(九)

    本文作者:张孝 走进集宁一中 1964年,我考入被列为自治区重点中学.享受处级待遇的集宁一中.那时的大乌盟共辖18个旗县市,300万人口,包括后来划归包头市的土右.固阳.达茂和划归呼市的土左.托县.和 ...

  • 信马由缰话当年·我的生活琐记(八)

    本文作者:张孝 疮疤勾起的回忆 每当我晚上脱衣睡觉,特别是洗澡的时候,就看到身上的一处处疮疤,大腿有,小腿有,左腿有,右腿有,就连后背虽然看不见,但用手指也能摸到一个深陷的小坑,那也是留下的疮疤.这些 ...

  • 信马由缰话当年·我的生活琐记(七)

    本文作者:张孝 我的小学时光 我的童年大部分时间是在巴音乡的蒙独脑包村度过的.我家在村的南头,再往前二三百米是一所一至四年级独人班初级小学.除本村学生外,周边喜家卜.黑土坡.南梁.脑包洼的学生也在此就 ...

  • 信马由缰话当年·我的生活琐记(五)

    本文作者:张孝 爱开玩笑的父母官 我的家乡乌素图公社有个父母官叫韩礼,兴和人,中等身材,紫棠长脸.他是前任公社党委书记冯世礼调走后,由副扭正,成为党委一把手的.他工作能干,待人热情,善于联系群众.一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