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记忆(五):老天保佑

本文作者:李云彪


我国内陆一些干旱、半干旱地区,属大陆性气候,降水量少,没有水浇地,种的是坡梁地,粮食能否有收成、老百姓能不能填饱肚子全靠老天爷保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靠天吃饭。

我们那里地处察右中旗后大滩西北部,是典型的丘陵地貌,除了能浇井水的两块菜园地外,全部是坡梁地,庄稼只能靠着老天的雪雨生长。

每年春耕春播前,庄稼人都盼着老天爷来一场厚雪,下一场大雨,地里有个好墒情。播下种子,就能出苗,一出苗,就有一半的收成了。因此说“春雨贵如油”就是这个道理。如果夏锄以后再下上一场连阴雨,保险系数就更大了。庄稼出穗时,要是能有三天绵绵细雨,一年的收成就大势已定,庄稼人一定笑得合不拢嘴。

可是,庄稼人的希望常常会变成失望。老天爷总是那么吝啬,风调雨顺的时候少,往往是十年九旱。农谚说,下雨不忘浇园,天旱不忘锄田。又说,人勤地生宝,人懒地生草。只要土地上长出了庄稼,有了绿色,就有希望。勤劳的农人们总要把土地侍奉得好好的,拔尽草,锄好地,松软土,生怕长不出宝来。尽管太阳每天像火炉一样炙烤着庄稼,炙烤着人们,大家还是带着希望在锄田,真是应了古人那首《锄禾》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天旱唯一的好处是人们不用遭受屋漏雨淋的折磨。人们住的都是土坯房,春播以后,就拉土抹房,给屋顶盖上一层泥。如果遇上三天五天的连阴雨,屋里漏水是怎么也躲不过的。

遇上好的年景,乡亲们带着喜悦的心情收获了秋的果实,一年的吃饭问题就基本解决了。家大人多、劳力少的家庭,分红少,花销大,只能靠多搞些副业维持生计。平时的火柴、煤油、咸盐等一切花销,只盯着大母鸡下的鸡蛋来解决。有亲朋好友上门,烙油饼炒鸡蛋就是最好的招待。喂上一口猪只要够一百三十斤的标准就赶到供销社卖了,只等过年用钱。

父亲是个勤劳的人,学会了栽扫帚的手艺。每年秋季割上些龙须草、枳机,栽些扫帚背着去周围的村里卖,填补家用。尽管这样,由于我家人口多,生活仍然是紧巴巴的。吃一顿好饭、填一件新衣只是奢望。穿的衣服往往像接力棒似的,老大穿完老二穿,老二穿完老三穿,老三穿完老四穿……缝缝补补没个完。

老天爷一不高兴,变了脸,下雨就没指望了,靠天吃不上饭了,这也是常有的事。记得有一年,从春到秋干旱无雨,颗粒无收。国家给调来了救命粮,白面、玉米面少得可怜,还有干红薯片。救济粮根本解决不了饥荒,饿得不行,没办法,只好到野外拔回沙蓬、灰菜、苦菜、菇菇英蒸着吃丸子或者烩菜吃,冬天,吃沙蓬籽、灰菜籽面、炒面。吃得人们面黄肌瘦,不是跑肚拉稀,就是便秘。特别是那沙蓬面,有刺,有时扎到了嗓子上,咽不下去,实在难吃。有的人家实在支撑不下去了,只好出去要饭。

那时候,农村有祭脑包的习俗,如果天旱不雨,为了祈求老天爷下雨,村里就杀一只羊,把羊抬上村西的脑包山,贡献上天,男人们虔诚地跪拜在那堆石头下,只求风调雨顺,老天保佑。

第二年春,雨还是没有早早地下。村里的人们害怕,就杀羊祭了脑包,不几天,真的就给下了一场偏降雨。一年还算顺利,有粮食吃。有的时候祭脑包也不灵验,也许就是老天爷不吃贿赂吧。

辛苦一年打下的粮食,农民自己往往都不宽裕,也要首先给国家缴公粮。缴的粮食是最好的。缴公粮还很严格,分等级。为了有个好等级还得贿赂收粮员,不是请吃饭,就是送礼。

在那个连温饱都困难的年月,又掀起了割资本主义尾巴的运动,父亲的扫帚也不能卖了,被认为是资本主义尾巴割了,手艺没有了用武之地。

不知道什么时候,又搞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运动。场收结束了,进入冬季,开始了修渠、打坝、叠圪塄、打井……的学大寨运动。村东要修一道拦洪大坝,男女老少齐上阵,学生放了假也得参加。铁锨、镐头、箩筐、手推车……都用上了,人们的积极性非常高涨,干得热火朝天,挥汗如雨,头发上、眼睛上、脸上、帽子上都结了冰霜,男人们的胡须也变成白色。

有一支打硪(夯子)的队伍更加惹人注目。七八个人每人手里拉着一根拴在夯上的绳子,有个喊号子指挥打夯的,是我的二叔,是生产队队长,他喊的号子特别好听、激动人心。喊号子的必须是能说会道,有现编现唱、出口成章的本事。喊出的号子,节奏感强,能起到振奋人心的作用。只听那打夯的号子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

“西山山刮来一阵阵风,

嗨——哟——嗨(抬起,砸下)!

满脸汗水结成了冰,

嗨——哟——嗨!

南山山飘过一片片云,

嗨——哟——嗨!

雪花打得看不清个人,

嗨——哟——嗨!

不管它风吹雪花打,

嗨——哟——嗨!

抬起硪来往下砸,

嗨——哟——嗨!

同志们加油干哪,

嗨——哟——嗨!”

……

随着一呼十应的号子声,那夯也在一起一落,砸在了逐渐增高的坝上,砸向大地……

大干社会主义的热情压倒了冬天的寒流,农业学大寨的精神吓跑了飞雪。那真是战天斗地,风雪无阻,轰轰烈烈!

光阴似箭,岁月如歌。转眼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土地按人口承包给农民,由农民自己耕种。生产队的一切财产全部分到了农民手里。原来的大集体的水车也拆卸了,井也废弃了。菜园子也种了粮食了,再也吃不到不花钱的蔬菜了。在野外,看到的是零零星星的干活人,大集体那种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团结一致、争先恐后、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没有了,只是在脑海中浮现,人与人之间关系在土地承包到户后逐渐淡漠。好像生产关系变了,收获的粮食似乎比以前多些,但靠天吃饭的现实没有变。老天不下雨,还是解决不了温饱。但是,农民可以利用农闲时外出打工挣钱,有的农民做起了生意,挣到了零花钱,有了钱就能解决温饱。再不用靠天吃饭,死守土地了。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搞活了经济,拓宽了农民的出路。

可是,国家向农民征收的各种苛捐杂税比以前有过之而无不及,有的家庭连孩子上学的学费都交不起。大部分年轻人背井离乡、拖儿带女涌向城市,寻求出路。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出现了进城务工的高潮。

本世纪初,国家第一次对农民实行免除农业税政策,压在农民身上千百年来的枷锁终于卸下。随后各种税赋都被免除。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步深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对靠天吃饭农民的政策越来越好。再不用祈求老天爷保佑下雨了,即使不下一滴雨,也有粮食吃。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永远告别了靠天吃饭的历史。现在农民的天就是党和政府。物质生活提高了,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奔向小康,农民的梦想,为时不远!


(0)

相关推荐

  • 姜广富:老李头|小小说

    常振华:哑妻|散文 文/姜广富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老李头蹲在地头上,看着满地的玉米,全都倒伏在地里,心疼得鼻子一把泪一把,哭得别提多伤心. 这该死的"利奇马"台风,你早不来, ...

  • 我来告诉你,农民为什么不愿意留种?

           今年秋收又到了,八月初去东北,到下旬回来,我已经是火急火燎的了,为什么?因秋收马上到了,稻田里培育的几种常规稻,有的已经可以收割了,古稻这东西,因为它生长定型,不管你怎么种,它就是那个它 ...

  • 庄稼人,请在心中设置一道“底限”

    下乡种田以来,坚持"耕读游写",六年多,在公众号上,竟然也有体会文章二百余篇,熟悉我的人见面就说,老许有话说,每篇我必看!但也有不同看法,说我固执已见的有之,说我对某个人的评价有失 ...

  • 卞阿根 | 夏日的雨

    夏日的雨 大桥  卞阿根 作者卞阿根先生:1955年生,江都文史学者,大桥镇历史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曾做过教师,后调到镇建安公司工作. 夏日的雨,如果下得适时适量,那可是一片丰收景象,庄稼人会喜上眉梢, ...

  • 胶东乡村记忆:儿时有种快乐,叫做“走五子”

    前段时间,笔者来到烟台一处乡村,准备参观当地的老房子. 在街巷里转了一圈儿之后,一条石块斑驳的胡同吸引了我的注意. 这条胡同两侧的房子不仅"老",而且"空".路 ...

  • 乡村记忆(十五):我是麦客

    本文作者:李云彪 麦客,大概起源于明清时期.我国北方地区由于纬度高低的差异,小麦成熟期不同,成熟期晚的地方的农民就利用这一时机,到成熟期早的地方打工割小麦挣钱,以贴补家用.这些割小麦的人就叫" ...

  • 乡村记忆(十四):那年我们十五六

    本文作者:李云彪 网络时代真好,一个"五号年华"聊天群,一下子就把我们几十年前两个班(三班.四班)的大部分同学聚到了一起,可以互相聊天了,通过视频也看到了大家的"真面目& ...

  • 乡村记忆||大喇叭秦腔小喇叭戏/轩诚清读(第513期A)

    轩诚浅语: 90年代初我参加工作时,被分到了文艺部戏曲组,每天下午负责主持一档名叫<戏曲金唱片>的栏目,心里老大不情愿,因为我觉得这个节目没几个人听,也没有什么好主持的.后来有机会去到了郊 ...

  • 承德的乡村记忆:相隔了40年的两次送亲

    唢呐声声,身着红衫的壮汉颠着花轿,长长的送亲队伍行走在山路上,欢快喜庆.这是电影电视剧里的送亲场景,现实生活里,我是没有见过的. 聘姑娘是大事,送亲也就成了重要的环节.第一次参加送亲,是在70年代中期 ...

  • 【乡土情缘】龙云华: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  文/龙云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每年清明时节,烟雨纷纷.清明假期到来,空气里总是弥漫着一股哀伤的味道,国民心境进入悲痛欲绝的状态.上坟.挂青.祭 ...

  • 快速记忆“五鼠遁元”

    "五鼠遁元"也叫"五子遁元",经常研究易学的人都知道,这是它是用来给地支时辰配天干的. "五鼠遁"的口诀如下:甲己还加甲:乙庚丙做初:丙辛从 ...

  • 乡村记忆

    ​邹立国随笔 ​漫步走在乡村路 绿色的枫树林安然无恙 今朝的小山村静悄悄 几个白发苍苍的老人 坐在古屋门前 眼睛聍视着远方来的客人 我们下了车 向他走来 这时我看到了 他脸上的一丝笑脸 那种感觉已久违 ...

  • 【散文】乡村记忆(作者:天一点点蓝&朗诵:如风)

    乡村记忆 作者:天一点点蓝  朗诵:如风 时光如白驹过隙,再过几日,就是中秋节了. 每逢佳节倍思亲.昨晚,做了一个梦,梦见父亲挥汗锄禾的身影,不禁勾起了童年乡村记忆. 我的故乡在农村,童年是在乡村度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