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后的童年
本文作者:那些言语
七零后,现在都已是不折不扣的中年人了。随着工作的稳定,经济的宽裕,孩子的长大离家,要顾虑的事越来越少,要回忆的事却越来越多。儿时的游戏儿时的伙伴,每一幕的触动都能回味感慨半天。这是年龄使然,也是对过往岁月越来越珍惜的具体体现。
我是七十年代初出生的,上面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哥哥,姐姐大我太多,回忆里更多的是一个个她带着我出去干活的场景,苦的地方多一些。我的哥哥却经常带我玩,每晚给我讲故事,童年时期哥哥和我感情很亲厚。
哥哥手很巧, 他用废自行车链条、铁丝棍做的玩具枪,装了火柴头一扣扳机就能射出火苗,成了远近闻名的制枪手。找他做枪的男孩从方圆三四里聚集过来,大到十六七,小到三四岁,因为哥哥这手绝活,我家成了特招小孩的一个地方,常常大的叫、小的嚷,令父母头痛不已。
他们偶然还玩用废旧书本叠的宝和纸三角。把对方的一个宝或者纸三角平放在地上,胳膊使巧劲用另一个朝着地上那个狠狠扇去,扇得翻了面就赢了,让对方继续放另一个,没翻面就轮到对方了。当然叠这些纸玩意的时候也是有技巧的,有里面垫薄铁片的、硬纸壳的,全凭实战经验和灵活的头脑取胜。玩以前也有一定的规章制度,例如不准玩垫了铁皮或者硬纸壳的,还有必须是几张纸叠的。手巧的男孩叠得方方正正规则好看,稳定性也好,粗糙的男孩叠得就不太规则,稳定性差,很容易被扇得翻面。我的哥哥手特别巧,因此他赢来的纸三角和宝堆满好几筐。
男孩子们还玩骑黄牛、顶拐子、砸夹克(不知道哪两个字,音是这样的,一种木制的、形状有点像红枣核的简易玩具,用木制的刀状工具砸),因为没有玩过这种阳刚十足的游戏,所以我对游戏规则不是很懂,但估计在中旗出生的六零后七零后甚至八零后男孩应该都玩过。
我很羡慕哥哥的筒圈,就是一个直径三四十公分的正圆形铁圈,用一根一头有勾的又粗又硬的铁丝推着在平坦的路上走,技术高的能持续走好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筒圈不倒地。可是我尝试过推着哥哥的筒圈走,连两圈都不到筒圈就倒地了,不长期下苦功练习、掌握好平衡能力是真办不了这技术活。
忘了是谁教我做西洋镜了。用三块一样长宽的长方形玻璃条,粘成三角形的筒状,里面糊上不同颜色的花纹纸,挡住光亮,那两个三角形的截面处,一个用黑色手工纸糊严实,另一面不能糊严实,必须在中间留一个玻璃做的圆圆的瞭望孔,在封死以前往筒里装上好几块不同形状的碎玻璃块。顺着太阳站好,眯起一只眼,另一只眼张着顺着那个小瞭望孔往里看去。边看边转动玻璃筒,只见那些碎玻璃呈现出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花朵,有的像菊花,有的像喇叭,有的像冬天玻璃上的冰花,颜色亮丽,璀璨夺目。不停地转不停地变幻,神奇无比。放射状的,散射状的,规则的不规则的,五颜六色,每转一下就是一种不同的图案,千变万化,绝不重样,充满让你兴奋的新奇感,玩一个上午也不会厌倦。
跟着男孩子们去小河边的黄土地上挖一堆土,就近在河边上和泥,不软不硬的、细细的黄泥巴,让我们在童稚的年龄便领略了当一个小小泥塑家的乐趣。最好找一块平展展的玻璃片,把和好的泥在玻璃片上反反复复地整理成方方正正的正方体。顺一个面慢慢地,一点点地掏出一个圆形的小窝坑,再把四周围不规则的地方整理平整,把那个窝坑用手沾着水顺成非常光滑规则的小锅状。再弄一根细长方体形的小烟囱安在有窝坑那个面的一个角上,不停地用手沾着水把那接缝的地方漫到无形无影、看不出接缝。趁着泥未干透,用一根小树枝把上方的小烟囱中间穿透直通到圆形的小窝坑里,弄成真空状。再捏一个片状的圆盖子,盖子上粘上一个小手提扣,盖在小窝坑上,一个泥制的小手炉坯形就弄好了,小女孩儿喜欢在小泥炉上雕饰一些漂亮的花纹,或者用家里的颜料涂出好看的颜色,放在阴凉处干一宿。第二天早晨起来一看,哇,炉身上有的地方出现了小小的裂口,有的不细心的小朋友因为做时偷工减料图省事,第二天一早一看直接裂开不能用了。
裂一道缝的还有办法补救。把小泥炉拿到小河边,粘了水,一遍遍不厌其烦地慢慢涂抹,直到把那缝隙消融到无形无迹,再拿到阴凉处干一宿。第三天,这个小手炉完全完工了。把妈妈不用的旧棉絮撕一块来,在黄黄的小手炉中间那个小窝窝里点燃,盖上盖子。因为有小烟囱通着空气,旧棉絮不会熄灭也不会马上着完,吹一吹,火星闪啊闪地亮一亮,再盖上小盖子,把手炉握在 手里,一会儿工夫,又暖又润滑,沉甸甸的,让人又踏实又喜悦。那种成就感像战士打了胜仗,学生考了第一一样。这下,整个冬天都可以抱着自己的小手炉出去玩了,即使浑身都冷,一双小手也是暖融融的。
童年家家户户生活物资都很匮乏,但小孩的世界却不会被这样的匮乏影响,无论大孩子、小孩子、男孩或女孩,天天都带着饱满的热情去制作各种各样简易的玩具,很少有人买玩具。男孩玩鸡毛和制钱做的毽子,女孩玩碎布头缝制的毽子,一个毽子好多孩子抢着玩,常常好几分钟才能轮一圈,照样玩得其乐无穷。偶然有小女孩会拿来一个很小的花皮球,再攒四颗羊腿上的小骨码(骨码越小越金贵),就是一副人人羡慕的皮球骨码游戏。下课十分钟,只要老师一出教室门,坐在前排的女生离弦的箭一般冲上水泥讲台,一屁股坐下,伸长两腿叉开占据一块地盘,然后另一个拿着皮球骨码的女孩在周围同学艳羡的目光中神气地走过来,两人腿对腿坐下,围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开始玩。女孩子们常常因为抢地盘闹矛盾争得面红耳赤,一块讲台最多能划出四五个区间。期间的乐趣无法言表,恐怕这个游戏现在已经失传了,现在年龄在四十岁以下的女性估计都没见到过这些。
女孩子们还喜欢玩跳皮筋和跳大绳,这两种游戏最少两个人玩。绳子一头拴在固定的树木或者门环上,另一头握在一个孩子身上,玩游戏的就在握绳子孩子不停悠动的绳子间穿插跳跃,力求动作花样多又姿态灵活漂亮,每次都要能顺利躲开绳索,一旦被绳索碰到身体就输了,轮到对方上阵。皮筋则是一头固定另一头架在一个孩子身上,皮筋高度一级一级往上升,最高能升到脑门。另一个孩子按规定的程序逐级往上跳,直到被绊住或者没跳过,就换对方来。跳绳跳皮筋如果超过四人玩,单数就猜拳选出一个“白面鬼”,剩下双数平均分成两队,两队轮番上阵,这样参与的人多了就必须有团队协作的精神,互相配合好才行,最好有领队,彼此合作不好很容易就败下阵来,而一旦形成颓势,败局就定了,想继续玩下去必须重新分组。“白面鬼”则是大家最想当的,因为哪家上台她都陪玩,典型骑墙派,这个“白面鬼”最好公正持中,不偏不倚。
没有皮筋没有跳绳没有皮球骨码的也不要紧,可以在河滩附近挑比蚕豆稍微大点的近似圆形或椭圆形的鹅卵石,挑二十多个甚至更多,双手捧满,两人玩“纳此此”(音是这个音)。玩法就是,抛起一块石头把余下的全部撒在地上,然后抛起那块手中的石头,趁石头起落的间隙抓起地上的一颗,再接住空中的石子,逐渐抓一颗,两颗,三颗,都成功抓起,并且手没有碰到地上别的石子,就会赢一颗放在自己身边,直到犯规或者失误轮到对方玩。这个游戏如果玩得时间长很容易磨破手指或者长出很多肉刺,但游戏本身的吸引力却远远大过肉体的小小疼痛,勇敢的女孩们天天乐此不疲!
没有一副像样的石子也不要紧,我们可以在路上拣别人吃冰棍丢掉的细细冰棍棒,拣一大把回来两人玩挑棍儿,手里持一根不停地挑动地上横七竖八的棍,以不碰到相邻的为胜。
更小的三四岁的孩子,如果哥哥姐姐不带着玩,就自己找差不多大的小孩玩埋“电丝”(一小截绑头发的彩色塑料绳,埋在土里,由另一个伸出小手盖掌印,一般能在一个划定的封闭区域盖三个掌印,如果正好盖住埋电丝的地方,埋的人就输了,换他找对方的电丝。这个游戏八九岁的大孩子们是不屑玩的。他们甚至连猜字游戏都不玩,所谓猜字就是在土地上用树棍划出一个字来,尽量保证既清晰又不容易让对方猜到,然后上面用虚土覆盖,对方慢慢摸索着猜,这是刚上学识了没几个字的孩子才玩的,趣味性不大,比较枯燥,一会儿就会厌烦。
儿时也自制小手工艺品,小风车算初级的,女孩子比较有成就感的是自制发卡。找一截宽一公分多点、长度大概一尺二三的废铁皮,把它弯成发卡的不封闭弧形,用父亲烟盒里边的银色纸裁成发卡一半宽的长条状,两条并排按在发卡外弧上,用两种不同的线一圈一圈错落有致地绕满整个发卡,然后把线头收到里边压紧实了,就是一个美美的自制发卡,戴了出去玩是会被别人夸心灵手巧的,很满足我们小小的虚荣心。
当然少不了用工程线绳或者毛线编果络,有七绳的九绳的还有更大的,很简单地打几个结就可以搞定。编好后可以在八月十五装了苹果冰果和梨挂在家里能挂东西的地方,享受那种天天盯着零食眼馋自己的心痒痒的感觉。
之后有点条件了,还可以用几根塑料绳编出好多花结来,大概跟古时候女孩子们的打络子差不多吧。我们还收集用过的输液袋,剪下长长的空心塑料管,编成金鱼或者虾做钥匙扣玩,这是很上档次的小手工艺品了,可以当做很体面的礼物馈赠给自己的好朋友。
对女孩子来说,不需要很多玩伴又不要求场地的游戏莫过于两人挑红绳了,一根塑料绳两人二十根手指,能挑出好多花样,也是非常有意思的游戏。
儿时制作的小玩具让我们整个思维都得到启发,心灵常常处于游戏的满足和喜乐里,那种开阔视野的动手制作过程是现在买来高精尖玩具来玩的孩子无法体会的。许多的改进和实践的体验发明就是在那个过程里得到逐步实现!
我们饱满的可以一生回忆的童年玩具,还有多少人记得?记得那些自己制作的玩具?记得那些宁愿天黑了仍旧不愿意回家,宁愿挨家长揍也要一起多玩一会儿的儿时玩伴?
文中图片来自于网络
该文作者1972年出生于内蒙古察右中旗,现定居于山东。
【本期幕后】
策划:王丹
编辑:王丹
校对: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