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民丨谈教育之风不正常现象

我们国人有个习惯,干什么都爱跟风,爱追逐新潮流。这个问题要说起来呀,能写好多部书。
我现在要说的是教育上的跟风。远的且不必去说,就说这些年吧!首先说幼儿学前教育,孩子没出生时就开始胎教,一出生就会有一套早教方式,对孩子已经开始折腾。美其名曰,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三岁以后,开始进入各种托儿所、幼儿园、学前班、特长班、对孩子开始进一步折腾,同时家长也累得一塌糊涂。孩子的童年生活从此失去了自由,无法与大自然,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花儿草儿,小狗小猫亲近,无法显现孩子们的自然天性。
他们的生活如成人一般,开始变得程序化,像个机器人。每天不是去这个班就是那个班。到了学前开始学习各种小学的课程,开始做各种学前试卷,盲目认字,背诗,数学竟以学到一百以内加减法为荣。把孩子一个个弄成了小老头,孩子天性、兴趣、创造性被扼杀怠尽。难人们感叹,现在小孩子们也真苦呀!让人们不由想起百十年前鲁迅先生喊出:救救孩子的呼声。
到了上学的年龄,算是彻底坠入苦海了。学校语数英,数理化生,政史地要学。每天做不完的作业,试卷铺天盖地,学校对学生就连中午吃饭那一小会都不放过,老师也要布置作业。老师也没什么法子,上面各种评比检查惹得层出不穷,基层老师也苦不堪言。放学了,校外铺导班。各种特长班更是如影相随,学生们如同囚犯,一点也没有自己的空间。每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真正的沦为学习机器,考试机器。
学生们从小接受了太多的功利教育。好好学习,将来考个好大学,考个好大学就能出人头地,就能找份好工作,成为人上人。或进入体制内,做个公务员,既体面还能挣钱。或者跻身于国内外大公司,大财团,年薪多少多少万。这样家长似乎达到了目的,孩子似乎也达到终极目标,似乎皆大欢喜,至于孩子们的内心感受,无人去过问。这种教育让学生往往高分低能,心理适应能力差,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学生也变得自私,缺乏爱心感恩心,人格和人品上都达不到相应的水准。这些年,中央对教育上有了一些改革,开使重视素质教育。然而什么是素质教育,众所纷芸。然而到现在,也没几个人真正明白,光是跟着瞎喊。弄得老师们只是穿新鞋走老路。
教育部倡导国学,于是全体学生学国学,什么三字经,百家姓,孔子,孟子,诗经,唐诗,宋词,然而仅仅满足死记硬笔,根本不去,也不会领悟国学的精华所在。前年以来,国家又提出加大语文阅读分量,要求学生读点课外名著。于是一阵风又上来了,各学校、满世界都是课外阅读。然而,读什么,怎么读,为什么要读。没有人知道,反正教改要求如此。有的课外书还配套出了习题集,又出现了应试教育的阴魂。老师,家长更是争相跟风。选书上,随心所欲,几乎完全凭个人感觉。连大人也读不懂的书,硬去塞给孩子去读。孩子硬着头皮按照指定的去啃这些书,失去了读书的本意。连读课外书,也是为了考试。老师自己也读不懂,自然也无法去指导学生读。
为什么要读这些书,对学生有啥好处,也不很明了。这会造成学生阅读名著中的混乱,也降低了读名著的成效和兴趣,又成了应试教育们翻版。
之所以教育上出现如此乱象,其根源在于国家的应试制度。有些人根本无法知道,也不去探究,教育的本质,教育成功的标志。读书,根本不去认真思考。为什么要读书,怎么样去读书。我们要知道,学生在学校学习那几门课程,主要了解和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哪几个方面。为掌握这些知识,应采取哪些方式,这些包括一些教育工作者都不去思考,只满足做题和考试,一种现象叫从幼儿一直到高中,形成了全民一致忙考试的情况,随着较育的市场化,出现了各种强化应试教育的手段,方式,以及市场。
关于教育的本质,我想起了毛主席他老人家说过的一段话。
我们的教育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要有全面的发展,成为一个合格的劳动者。但现在只要智育,只要学生的分数和成绩,只重视智商,其它一概不去考虑。就像形容人一好遮百丑,只要学习好,你就是个好学生。品德等根本无须考虑。
其实智能教育,学习知识只是教育的一个方面。而教育的实质,就是考虑怎样把一个人,从一个纯自然人,生物人,培养成一个社会人,一个合格公民。这里面除了智育,还应该有人格品质教育,情商教育,生存能力,劳动技能教育,它应该是这一系列环节构成的系统工程。这些应该专门有教育专家和教育工作者研究。启蒙全民更新教育观念,让每个受教育者德智体得到全民发展,而不是强调某一局部方面。
其实学生教育的第一个环节,是先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培养其爱心和感恩心。其次培养其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还要使学生加强劳动技能锻炼,还要一点,加强体育锻炼,让学生有个好身体,这是一切的基础。
中小学课程设置,每个教育者要明白设置本课程目的所在。我们知道,语文,外语是工具课,尤其中国语文。而数理化生是自然科学基础学科,它让你初步认识大自然,掌握一套逻辑思维方式,以及初步认识它的基本规律。政治是了解当前形势,国策,国体构成,法律等有关知识,让你了解你所生存国度的国情。史地是要求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和人类生存的空间,地域以及环境。学习首先建立人类学科的大思维观念,要了解你所学学科的思想。让每个学习者了解到,他所学的知识,在人类全部知识中的地位,以及他学了这些会培养其哪方面的能力。
至于国学教育,则是要求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主要了解古人的思想而不是满足背诵个别诗文和语句。现在的名著阅读,是让学生更广泛地接触到人类文化的精华。之所以为名著,首先在于作者具有更广泛的人生体验,人生阅历,人生悟性,拥有更渊博的知识,他们一个个都是个哲人,要通过不同体裁的作品,了解他们的思想,了解他们作品展示的美。不管什么家,都是如此。我们读一部名著首先要了解它在说什么,展示的什么生活场景,一个个场景有什么联系,要告诉人们什么?文笔隽永,才气逼人表现在哪一方面,我们应该借鉴哪一方面?读名著要读懂名人的思想体系,因而读一本书编出习题集的作法,有点可笑,未免有断章取义之嫌。中小学精读书目,可由国家教育部门有关专家,根据学生不同阶段,予以推介。泛读书目,也由有关部门和人士推存,学生根据各人不同情况选读。
学生教育要有个统一规划,而不是形成一波波、一阵阵的跟风。能有合理的布署和科学的安排。才会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才有利于今后学生的成才,让学生激情饱满,兴致高昂地投入到各种学习中去。
我要学和要我学,本质和效用绝对不一样。

作 者 简 介

作者简介:李爱民,网名剑客,渑池人,自幼痴迷文学,尤喜散文诗歌,是青萍文艺平台特邀作者。在网上媒体发表诗歌,散文,小小说近五十篇,愿以我笔写我心,让大家分享我的见闻与思索,怀旧散文是我写作的一个主题,心怀天下,放眼远方。

(0)

相关推荐

  • “他们有什么错”:衡中“学霸”演讲折射的只是教育者的眼界

    有竞争的思想,有底蕴的政治 河北衡水中学 文|孙正凡 "我就是一只来自乡下的土猪,也要立志去拱了大城市里的白菜!""我们是为了改命啊!"每逢高考前后,衡水中学都 ...

  • 教育有套路,应走培养个性之路

    这几日,总是在想一个问题: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这个问题好像有点大,不是我这样的一个大国寡民能谈论得起的,可是,我是一名教育者,处在教育这个圈里,眼中所见,口中所说,心中所想的都会涉及到教育,多多 ...

  • 1温润阅读 传承国学 孙东霞20年7月18日

    1温润阅读 传承国学 孙东霞20年7月18日

  • 【教师培训】倡导教师观念重塑,塑什么——突破当代教师发展的十大认知误区

    三宽家长学校  萧斌臣老师 重视智力教育,关注考试分数,这样的教育以孩子"成才"为目标,力图培养出一个所谓的"成功的人".这样的"成功"脱离 ...

  • 教育是理想主义者的事业

    我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低调的理想主义者,经常发一些"不合时宜"的小文章,不为启迪别人,只为总结和反思自己.有不少家长和同行对我的"理想主义"表示出各种不解和疑问. ...

  • ​赵雪君,剑客爱民两位老师作品欣赏

    感谢您关注华夏思归客诗词学会 投稿微信:CZJ690430 投稿必须是首发稿件 温馨提示 第二十三期思归客诗刊已经截稿,正在紧张有序的排版中.还有那些特约作家没有投稿的,三天时间,过期不候!抓紧,抓紧 ...

  • 孤独者的剪影

    题记:这篇文章写于2012年10月,收入拙著<从育人到教书,从教育到职业>.让我想起这篇旧文的原因在于,近年来,在关于教师发展.学生成长.孩子教育等问题上,我一次又一次地陷入"孤 ...

  • 李爱民丨父亲与架子车

    架子车是旧时农户的主要劳动工具和家当.我记事起直到九十年代以前,架子车都是我家须臾不可离的生产工具.记得我家大门口,老靠着架子车车体,我们还经常把车体当梯子,爬高上低玩耍.如今除了收废品的还经常拉辆架 ...

  • 李爱民丨儿时的过年与压岁钱

    我国是礼仪之邦,素来都有重视礼义的传统.逢年过节,尤其过年时各种礼仪体现到极至,尤其旧时候.各种礼节,让人觉得繁琐,甚至让人觉得是种束缚.从烧香拜祭,到人们相互间的叩头作揖,相互拜年,那真是多得让人头 ...

  • 李爱民丨丽莎的“习惯

    丽莎是文化局一名干部,不到五十岁,高挑的个子,三七分短发飘逸在半个脸上.她眼睛不很大,但如一潭秋水,光泽照人.她算不上绝代佳人,但绝对气质超凡,猛一看不到四十岁. 她这些年有个习惯,包里总装着零钱,连 ...

  • 李爱民丨文化人与写作

    自文字诞生后,人类开始逐渐进入文明社会.随着时间推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现代社会,除了用笔纸写作者,还除现了大批网络写手,这些专事写作的人,我们或叫其作家记者,或称其为专家学者,他们都有或深或浅,或专 ...

  • 李爱民丨人生总是长别离

    聚少离多人生事,千古话题与人知.一旦撒手离红尘,便是永久相别时. 人生最大的痛苦是生别,尤其在古代交通不太便利.有时一经别离,便是终生难以相见.与是乎,生离死别是文学史上永久的话题,许多作品感人肺腑, ...

  • 李爱民丨桃花树的情思

    冬天过一大半了,天依然不下雪,没有雪舞蝶飞的日子,像吃饭少了盐,顿觉这个冬天少了点味道. 我家院花园里几颗桃花树,枝芽和花蕾不如往年那么饱满,每天都在瑟瑟的寒风中发抖,干旱使枝条瘦长无光.桃花树在隆冬 ...

  • 李爱民丨那年冬天特别冷

    我这个人,除了喜欢冬天皑皑白雪外,不怎么喜欢过冬天.热天可以找荫凉气爽的地方,还可以泡在小河里.冬天简直没地儿去,除了空调屋,炉子屋外,满世界都是冰冷,连手到伸不出来.风硬外脖子里钻,鼻子冻得生疼,清 ...

  • 李爱民丨那年骑车去洛阳

    我总想起,我们骑车去洛阳的事. 那是七八年五月一日,学校放了假.同学张灵伟,王延峰和我三人决定去洛阳转转,怎么去呢?我们共同商议,决定骑自行车前往洛阳.我呢家中没自行车,又不会骑车,所以他俩决定轮换带 ...

  • 李爱民丨我家的“老长白”

         大家肯定好奇"老长白"是哪个?它是过去我家养的一头老母猪,多少年了一直留在全家人的记忆中,它是我家的功臣,在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里,为解决我们家的柴米油盐钱,做出了无可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