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战必亡,忘战必危[好战必亡,忘战必危]

古人讲“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到无时想有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忘战必危,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结果加速了周王朝的覆灭。尽管今天世界进入了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经济和科技水平竞争愈演愈烈,但战争仍是威胁国家安全的第一杀手。通过阅读本文,我们要“居安思危,常备不懈”,发奋读书,报效祖国。
兵实不可黩,但亦不可废、不可无备。慎战,决不是不战,更不是忘战。古人一方面指出,“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同时又指出,“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司马法·仁本第一》)。道理很简单,那就是“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好战必亡,是黩武所致。而止戈忘战,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同样会因疏于戒备而导致亡国。由于长期的和平环境和人们一相情愿的善良愿望,会使一些人产生和平麻痹思想、放松警惕,认为战争离我们很远,强调国防、军队建设和备战意识,是劳民伤财,多此一举。止武忘战思想,是相对和平时期一种极为有害的思潮和容易出现的通病,它严重地麻痹着人们的思想、涣散着人们的斗志,直接危害着国家的安全稳定与生存环境,因而是要不得的。古人曰:“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不出于中人”(同上)。当社会矛盾用正常的方法不能解决时,就需采用变法,这种变法就是战争。当战争迫在眉睫时,任何中间人去劝说、斡旋都是没有作用的,战争的方式往往成为解决问题的最终手段。因此,为了维护本国、本阶级的根本利益,战争手段是不可或缺的,战争准备是不可忽视的,止武忘战的思想是极其危险的。
古兵法曰,“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由于社会的发展和世故人情的变化,解决问题的方式也要随之发生相应变化,仅靠“道德”和“仁义”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在历史上,“强国事兼并,弱国务力守……万乘莫不战,千乘莫不守”(《商君书·开塞第七》),是不争的事实。尽管儒家无数次地强调“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章句上》),痛斥“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子不志于仁,而求为强战,是辅桀也”,“兵者,不详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老子·道经》)也无济于事。“当今争于气力”,更能深刻说明阶级社会局势的发展和演变、国家的兴衰、聚合和强弱。所以,任何一个主权国家都必须加强军备,准备战争,“治兵然后可以息兵,讲武而后可言偃武”(《筹海图编》),才是合乎时宜的明智之举。古人认为,“寝兵之说胜,则险阻不守,兼爱之说胜,则士卒不战。”(《管子·立政第四》)。如果废止军备的言论占了上风,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不言武事,即使有地理上的险阻之利也是守不住的。不分敌我的“兼爱”言论占了上风,士兵就会丧失战斗意志,不愿意作战。一个国家只有常习“武事”,才能避免“战事”,充分搞好武备,才能拥有和平。“兵者百岁不一用,然不可一日忘也。”(《曷冠子·卷上·近迭》)。常讲武事、长于戒备,而又不穷兵黩武,才能使国家、民族立于不败之地。
(0)

相关推荐

  • 为什么中国人不喜欢打仗,却每次都能打赢英国专家说的很有道理

    悠悠中华历史长河中,中国人自始至终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学派的特别社会现象,也就是著名的百家争鸣.各处各地的思想都崛起,但相比较而言两个出名的学派,儒家和道家,他们对待战 ...

  • 我在和平年代当了几年兵

    作者:李德胜 复原后 有的老百姓问我 你当兵几年打过仗吗 我说 没有打过仗 没有打过仗也算当过兵吗 我说 就算当过兵吧 因为当兵很自豪 也很骄傲 我很庆幸 当兵几年没有打过仗 这足以说明我们的国家很太 ...

  • 戚继光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祖籍安徽定远,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人.明朝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戚继光组建的"戚家 ...

  • 忘战必危,好战必亡:《柏林1945》

    这是一个月来写的第二篇关于安东尼·比弗著作的书评.之所以第一次发生这种情况,恐怕对于一个读书读的有点痴的人来说,只能说明心中的欢喜,已经难以抑制了. 上一本书讲的是1942年的斯大林格勒,德国人和苏联 ...

  • “夫妻分床,婚姻必亡”?分床睡的夫妻们,最后都怎样了

    曾经在论坛上出现了这样一则帖子"你会和你的伴侣分床吗",这帖子一出便引发了热议,有的人说自己与丈夫分床十年,婚姻已经成为了面子工程,两个人再也没有往日的热情,时时冷战,要不是为了子 ...

  • 努尔哈赤如果晚死两年,后金必亡,就没有大清王朝了!

    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努尔哈赤为后来大清王朝的建立打下了强大的基础,他二十五岁时起兵统一女真各部,平定中国关东部,建立后金,割据辽东,建元天命.萨尔浒之役后,迁都沈阳.之后席卷辽东,攻下明朝在辽七十余城 ...

  • 《单子知陈必亡》原文及译文

    <单子知陈必亡>是春秋时期创作的散文,作者是左丘明.公元前601年,单襄公受周定王委派,前去宋国.楚国等国聘问.路过陈国时,他看到路上杂草丛生,边境上也没有迎送宾客的人,到了国都,陈灵公跟 ...

  • 蜀汉为什么会灭亡 就因为这三个人在, 蜀汉必亡

    东汉末年时期,群雄割据,军阀为了势力爆发了剧烈冲突,经过一番兼并最终天下分成三份,一份就是北方的曹魏势力:一份是四川的蜀汉势力:最后一份就是盘踞在东南的东吴势力,但是这三份势力中蜀汉是最早灭亡的.为什 ...

  • 陈武,江东孙氏集团早期猛将,被傲气好战的孙权送上了死路

    三国时期,孙氏集团在江东打下江山初期,是有一众猛将辅佐的,令大家熟知的就是江东十二虎臣,他们为孙氏南征北战,打下江东基业,在这十二位功臣中,有一位将领,其一直统帅精锐部队,最终在孙权一生中最为关键的一 ...

  • 鲁迅曾提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原因何在?现在看来很高明

    中国的近代史可谓百般曲折,对外列强欺压,对内政局动荡.俗话说"时势造英雄",在国家遭遇困难的时候,就有很多文人拿起笔杆子作斗争,用自己的力量为祖国做贡献.其中就有一位颇有影响力的大 ...

  • 30年代十大杂牌军排名,红军最爱这支军队,武器好战斗力极差

    30年代,国内有红军,国军中央军,此外还存在众多地方部队,根据同红军交手情况,战斗力排名如下: 第一名:桂军 广西猴子兵,恶如老虎狠如狼,山地作战能力极强,平原作战能力差.北伐战争中,由桂军组成的第七 ...

  • 《淮南子》卷15兵略训诗解8积怨之政虽大必亡

    <淮南子>卷15兵略训诗解8积怨之政虽大必亡 题文诗: 地广人众,不足为强;坚甲利兵,不足为胜; 高城深池,不足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为威. 为存政者,虽小必存;为亡政者,虽大必亡. 昔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