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叙事:不能一直让下去
很多平日里经常遇到的“小事”,其中都包含着教育方面的大道理。善于反思的人,从这些小事之中就能悟出很多道理,由此来教育和引导孩子,使孩子健康地成长。甘肃省天祝县新华中学的杨新春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在陪伴孩子游戏的过程中,发现了在自己教育上的一些不足,值得家长和教师们借鉴。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我领着5岁的儿子到马路上骑车,儿子提议和我赛车。他在我前面使劲地蹬着自己的小童车,身子向前微倾,全力以赴,样子实在可爱。我跟在他后面故意慢慢地骑,真不忍心超过他。儿子以胜利告终,信心十足地又向我提出挑战:“爸爸,你敢和我再比赛一次吗?”这一次,我拿出了真实水平,一下子超过了他,遥遥领先。儿子非常沮丧,大哭大闹,任凭我怎样哄劝,他都不肯继续骑车。我们只得不欢而散、扫兴而归。
儿子争强好胜、唯我独尊,无论什么都要赢,却从来输不起。
上幼儿园时,他每天最早到校,一定要坐在教室最前排;下跳棋时,他非要获胜,从不认输;就连吃饭也要最先吃完;老师发给他的小红花,他非常看重,认真地摆放在茶几上,念念不忘。
儿子把荣誉看得如此重要,肯定是一个积极上进的人。我曾一度为此沾沾自喜,而骑车事件使我如梦初醒,开始认真反思儿子的成长过程。
儿子在我一味地赞美中成长着,我经常有意无意地对他赏识和肯定。在我的激励下,他非常注重自我表现,非常渴望大人的表扬。他最早到校,是想获得老师的一声夸奖;他下棋争强,是为了证明自己聪明;他吃饭抢第一,也是为了显示自己很棒。而这一切都是在我的一味赏识和赞美中使他上了瘾,是我廉价地给了他一个个美丽的梦幻。
这样,儿子会以为他永远都是赢家,从而无法面对自身的瑕疵,不愿正视现实。一次不经意的小小失败,就会打碎他美丽的肥皂泡,他幼小的心灵何以承受得住。
我想,儿子是被赞美塞满了头脑。他的奔跑不是为了前面的目标,而是为了身后拉拉队的喝彩。我心中不禁一颤,儿子啊,生活中不是所有人都会时时宠着你、护着你、让着你,哪有人总会故作失败成全你。当有一天,身后的拉拉队不复存在,那个时候,你还有信心和动力跑下去吗?如果你从来不会应付失败的局面,不会自己为自己加油喝彩,那么就会在人生道路上迷失方向。
人生征途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充满坎坷,荆棘丛生,免不了会失败。阳光总在风雨后,世界上从来没有常胜将军。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学会在失败中寻找原因、吸取教训,要让孩子在失败中成长、成熟。
这正如人的身体需要五谷杂粮的不同营养,孩子的成长除了需要别人的赏识和赞美,更需要品尝失败的滋味。天下为人父母者,在教育自己的心肝宝贝时,千万别让荣誉迷失了他们成长的道路。
在品味这个故事的同时,我也在思考这样一些问题:
1.孩子的教育,应该提倡赏识教育还是挫折教育?
我的观点是,这两者本身是不矛盾的,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孩子的成长,本身就是在未知的旅途上跋涉的旅程,其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困惑,让孩子逐步去经历这些困苦,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在孩子克服遇到的困难、走出困境的时候,家长和老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告诉他们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孩子的表现在哪些方面更为优秀,这会给孩子很大的自信心。
2.教育的历程是顺其自然还是精心设计
换句话说,无论是赏识教育还是挫折教育,是应该依据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顺其自然地进行,还是精心设计教育过程,让孩子在家长、教师预设的教育情境中接受教育?我不大喜欢那种“精心设计”的教育情境,因为这种精心设计常常虚假的成分太多,孩子们自己都知道这是在“表演”,从中得到的“赞赏”和“挫折”都是给别人看的,不能内化到学生的心灵。
3.要了解一点教育心理学的知识
4~5岁的孩子有怎样的心理特点?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说,4~5岁的孩子会朦胧地意识到生活是一种有一定目的的活动,常以攻击性行为来表示自己的创造力,随之也会带来内心的矛盾。杨新春老师介绍他的孩子骑车要抢第一、吃饭要抢第一,下棋要抢第一……实际上就是这个阶段孩子心理特征的一种典型表现。
针对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要多赏识孩子的这种主动精神,不对他的行为给予过多的限制,以避免他们感到自己无用,产生对自己的行为能力的怀疑;孩子有了行为的自由,就必然会在行为之中产生一些挫折、一些失败,家长这时不妨多做一些“旁观者”的工作,不要急于上去扶持,让孩子自己想办法去解决,自己去反思行为的得失,在必要的时候给予一点引导。这个度很难把握,也正是教育技巧和魅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