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的一个眼神
2021 年 10 月 30 日星期六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贾宝玉“一个眼神,得罪俩人”。这种简单的小事放 在生活中不足一提,但究竟一番故事背后的心性,也能挖掘出人人身 上都有的同理心,不失为一个借鉴。
缘起是薛宝钗过 15 岁的生日。古代女子 15 岁算作成年,文中说 “将笄(读机)之年”,过了 15 岁就可以谈婚论嫁了。所以贾母亲自 关注、王熙凤具体主办,请来戏班子唱堂会,规格很高。薛宝钗善解 人意,点戏的时候迎合贾母的心思,专点一些热闹的戏。其中宝钗点 的一出戏引发了现实的另一出戏,这就是《山门》。戏讲的是鲁智深 打死镇关西以后跑路上山当和尚,又因为不守清规戒律被逐出山门的 戏。宝玉听多了热闹的戏就有些审美疲劳,所以不想听了,这时候薛 宝钗给宝玉科普此戏,尤其解说戏中的一首词《寄生草》:
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 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哪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 破钵随缘化。
这首词夹叙夹议,一边说鲁智深的跑路过程,一边说鲁智深的心 里活动。总之是很随性随缘,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这句话印在了宝玉 脑子里,随即成了加重心绪的一个筹码,这是后话。宝钗的解释让宝 玉觉得宝钗学识渊博,也引发了看戏的兴趣。宝玉对宝钗的赞美遭到 了黛玉的揶揄,说他未看《山门》,就要《妆疯》。
等到戏毕,贾母赏赐了唱戏的小丫头。这时候王熙凤眼尖,发现 其中一个小丫头很像林黛玉,就随口说了一句:“这孩子活像一个人”。 大家的反应是这样的:宝钗看出了但笑而不语、宝玉看出来但不敢说 出、史湘云直肠子直接说像林黛玉、大家跟着湘云的话发现果然像。 贾宝玉听到史湘云口无遮拦,赶忙瞅了湘云一眼,使个眼色。林黛玉 觉得自己被众人揶揄了,拂袖而去,一时散了。
史湘云觉得自己受了刺激,收拾衣服要离开,不想在这里“看人 家的鼻子眼睛”。宝玉忙着解释:“你误会我了,我是好心提醒你,林 妹妹是个多心的人”。宝玉这样一说更激火,史湘云本就心直口快,她 直接怼宝玉:“你别再那里装好人了,林妹妹是公主吗,说不得半句吗, 开不得玩笑吗?”贾宝玉更着急了,直接发誓:“我为你好还成了不是 了,我要是有外心,立刻化成灰”。史湘云不听这个:“你别在我这里 整景发誓的,你说给那些使小性子的人去吧,在我这里不好使”。
贾宝玉这个没哄好,又去哄那个。林黛玉直接不让他进门,他就 讪讪地在门外守着,黛玉以为他走了,开门发现他还没走,也不好意 思关门了。宝玉开门见山:“凡事都有缘故,你怎么又生气了?说出来 什么原因”。林黛玉一肚子气:“你们都拿我取笑,比作戏子”。宝玉很 冤枉:“我可没比,我也没笑”。林黛玉不依不饶:“你没比你没笑,比 人家比了笑了的还厉害呢!”宝玉闷声不说话,黛玉接着发难:“这一 节还恕得,你为什么找湘云使眼色?你安什么心?怕她跟我说话自降 身份吗?可惜人家不领情啊,你又拿我卖人情,说我使小性。请问, 湘云跟我谁恼谁,关你啥事?”。
贾宝玉如坐针毡、如芒刺背了,好心办了错事,本来想平事呢, 结果越整越乱。假如自己不给史湘云使眼色,是不是就没那么多事? 假如散了以后自己不来哄这个劝那个,是不是也没那么多事?事到如 今,到底是史湘云和林黛玉之间有意见,还是这两人对自己有意见? 贾宝玉说不清楚,感觉自己罪魁祸首,无地自容。
事情就是这么寸,因缘都很接近。偏偏这个时候,贾宝玉刚读完 《庄子》的一些章节。其中有这样一些话:“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 无所求”。庄子是强调“无用、无能”,贾宝玉偏偏反其道而行之,想做 一个有用、有能的人,结果就是“巧者劳而智者忧”,劳了忧了人家还 不领情,不但不领情还都因为他的劳忧而把怨气升级,搞的宝玉自己 很没味,所以讪讪地离开了。林黛玉一看他走了,认为宝玉冷暴力, 气不打一处来,又跟了句狠话:“走了一辈子别回来,以后也别说话!” 两个人都在停上。
宝玉回到自己房间,躺在床上,“只是瞪瞪的”,曹雪芹的语言太 传神了,这个“瞪瞪的”把宝玉的心事一笔勾出。袭人想来个“围魏救赵” 的办法安抚一下,就说其他事:“今天看了戏,过几天宝姑娘要还席, 有热闹了”。宝玉正在停上:“还不还席不关我事”。袭人接着劝:“大 家彼此都欢喜,你这是怎么了”。宝玉听到“大家彼此”这四个字,直接 涨停板:“什么大家彼此,你们大家彼此,我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好家伙,戏文都出来了。宝玉泪如雨下,心绪一发不可收拾。袭人不 敢再劝。宝玉哭了半天,起身写点东西以明志。实际这时候写东西还 是赌气,求他人的认同。
宝玉写道:“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 证,是立足境”。宝玉这首偈子的意思是说:“你证我证心证意证:大 家都想从对方那里得到感情和心意的印证,结果频添烦恼。是无有证 斯可云证:折腾吧烦恼吧,最后没什么好证明的了,不需要验证了, 就消停了。无可云证是立足境:非得到那时候没啥好证好争好验的了, 就善罢甘休了,就立足了”。宝玉怕别人看不懂,在这首偈子后边跟了 一首诗词《寄生草》作为偈子的辅助解释:
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 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结合上下文看这个偈子和这首词,不难看出宝玉还潜存着“求人 认同、盼人理解、怕人不懂”的心思,表面看着“悟空”了,实际上并不 甘心也不情愿,只是一时不知道怎么抒发。他留下这样的诗词就是给 对方一个借口来缓和,同时他也的确不知道怎么处理这样的心性问题, 这种问题让他很困惑。
牛顿认为:贾宝玉的心情就好像小孩因为玩具车而受了不白之冤, 被大人说只知道贪玩,小孩想争辩又自觉没理,不知道该咋办,只好 躲一边去猫着,却又怕大人不理他,就在猫着的地方不远处放着自己 的玩具车,故意让大人看到那玩具车,以此告诉大人自己不贪玩了, 同时希望大人顺着玩具车过来哄一下,再开导一下。
这小孩心事很重,如果这个时候大人没有及时发现,及时开导, 可能会留下心理问题,贾宝玉也是如此。正所谓见微知著,在成长的 道路上,关乎心理成长的,没有小事可言。
贾宝玉是幸运的,因为随后林黛玉跟了过来。林黛玉赌气说了那 句“走了就一辈子别回来,也别说话”以后,看到贾宝玉沉闷的走了, 终归是牵挂,还是跟了过来。黛玉来后,贾宝玉睡着了。黛玉看到了 宝玉写的那首偈子和诗词,莞尔一笑。她跟袭人说:“没什么,写着玩 的”。因为袭人不识字,不便于多解释。林黛玉找到史湘云和薛宝钗, 给她俩看了贾宝玉的诗词。
薛宝钗说:“都是我昨天点戏惹的祸,这些道书禅机,最能移性, 存了这个意思,就会说出疯话来,我成了罪魁了”。黛玉很有把握,她 对宝钗说:“跟我来,我有办法收了他的痴心邪话”。黛玉是什么办法 呢?用我的理解就是:“示现成佛,高维打击”。
宝钗黛玉湘云去找宝玉,黛玉上来就抛出一个问题:“宝玉我问 你,至尊者是宝,至坚者是玉,尔有何尊,又有何坚?”宝玉面对突如 其来的问题一时答不上来,湘云立刻打击:“这样愚钝,还参禅悟道 呢”。黛玉随后说:“你那首偈子,不到究竟。你说:无可云证,是立 足境。这话是沉寂执空,而究竟则是悟空不执空。所以我再加一句为: 无立足境,是方干净”。宝钗火上加油:“这才是彻悟,当年五祖弘忍 选接班人,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 埃”;慧能听了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 埃”。弘忍就把衣钵传给了慧能,慧能成了六祖”。宝钗说完,黛玉继 续打击:“你答不上我的问题,知道的还没我们多,还去参禅呢”。在 这三个人的高维打击下,宝玉自觉不好意思,给大家说:“谁参禅了, 不过是写着玩的”。四人仍复如初。
在宝玉胡思乱想的时候,黛玉宝钗湘云这三个人及时帮他解围, 用高维打击的办法让宝玉回归正途。现实生活中,并不是人人都有宝 玉那般幸运,可是却有很多人得过宝玉的病。心理健康的问题是不能 忽略的问题。有人可能会说:“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这话不能说 完全没道理,但是有一样,每个人的性格不一样,世界上没有完全相 同的两片树叶。有的人就多愁善感心事重重,有的人则粗枝大叶大大 咧咧,每个人遇事的反应有很大不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并 不是能够忽视的事实。如果身边有这样的亲人朋友,你能忽视这个问 题吗?你如果连发现都没发现,那更是问题。
贾宝玉的一个眼神,引发了这么多问题,也把内心的活动投射出 来了,让读者看到了宝玉、湘云、黛玉、宝钗四个人的心性,也同时 感受到自己的心性。读书的首要目的是知书达理,根本目的却是明心 见性。宝玉那个眼神之后就不自在,为什么?因为不得解脱,身上背 着包袱。尽管搬来庄子的话帮着解脱,但实际并没有解脱,只不过是 暂时麻醉自己,找了一个安慰。因为真正的解脱是领悟,悟出来才能 解脱;湘云黛玉宝钗随后的行动也没有让宝玉真解脱,而是转移了视 线,不去想这个事了。贾宝玉什么时候才是真解脱呢?那就是最后结 局的时候:“飞鸟各投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那时候是真正的开悟, 不需要庄子的麻醉也不需要其他话题的转移,这些都是修道的方便法 门以及帮助开悟的道理,但不是开悟本身。因为开悟归根结底是自性, 思维只是启发作用。不悟就会一直背着包袱,早晚呈现出烦恼。
以上牛顿一家之言,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