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驾”的危险堪比“酒驾”!吃了这些药后千万别开车!

五一小长假刚刚结束,有不少自驾游的人还在返程途中,现在小伙伴们基本能做到“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但你以为这样就行了吗?其实,吃了某些药后也不能开车,否则会成为“药驾”,这种行为和酒驾一样危险。

所谓“药驾”,就是指驾驶人员服用了影响安全驾驶行为的药后仍然驾驶的行为。由于这些药物服用之后可能产生嗜睡、困倦、注意力分散、头晕、耳鸣、视物不清、反应迟钝等不良反应,很容易酿成事故。

含有“乙醇”的药物

服用含有乙醇的药物同样可以使血液中乙醇含量超标!

即使达不到“醉酒”标准也有“被酒驾”的危险!

乙醇是药物制剂工艺中常用的辅料或溶剂,许多药物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添加乙醇才能保证药物达到使用要求,不同药物中乙醇的含量也不尽相同。

口服药物

如藿香正气水、十滴水、复方甘草口服溶液、环孢素口服溶液、左卡尼汀口服溶液、地高辛口服溶液等等。其中藿香正气水的乙醇含量达到了40%~50%

很多治疗及保健的药酒乙醇含量都非常高,如舒筋活络酒,乙醇含量为50%~57%;

注射药物

如氢化泼尼松注射液(含50%乙醇、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尼莫地平注射液、硝酸甘油注射液、地西泮注射液、多西他赛注射液、紫杉醇注射液(含无水乙醇)等等。

除口服药物、注射药物外,还有很多喷/气雾剂、外用搽剂(如酊剂)甚至是食物、饮品、漱口水中都含有乙醇,我们同样需要注意。

为了保证安全,建议在使用涉及“乙醇”的药物后尽量不要驾车,若确需驾车,最好休息半小时以上。

选择及购买药物时,尽可能选用不含有乙醇成分的药物,比如现有一些厂家生产的藿香正气水已不含乙醇。

同时在使用药物时,应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查看该药物是否含有乙醇及注意事项。

如果在药品的说明书中明确写道含有乙醇或辅料含有乙醇成分,服用说明、注意事项中表明含有乙醇,那么服用该药物后驾驶机动车,就有可能存在法律意义上的“酒驾”风险。

如藿香正气水在其说明书中就明确提到:服药后不得驾驶飞机、车、船,从事高空作业、机械作业、精密仪器等。

这六类药开车前不要吃

抗组胺类药,此类药物包括扑尔敏、赛庚啶、苯海拉明等。服用后可抑制大脑皮层兴奋度,有明显嗜睡、困倦等不良反应。常用感冒药、抗过敏药和止咳药当中,基本都含有抗组胺类药物。很多人都有吃了感冒药之后昏昏欲睡的经历,就是因为复方氨酚黄那敏、维C银翘片、感冒清、速效感冒胶囊、复方氨酚烷胺等感冒药,也含有扑尔敏等抗组胺药成分。药物生效后,服用者会出现困倦、嗜睡等现象,对于跑长途的司机来说很危险。

抗抑郁、焦虑类药,此类药物包括卡马西平、丙咪嗪、多虑平等。这类药物直接作用于大脑皮层兴奋中枢。服用这些药,大多会有明显嗜睡、眩晕、头昏、乏力等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的注意力和判断力。

解热镇痛药,此类药物包括布洛芬、阿司匹林、非那西丁、氨基比林等。有些人服用后会出现头晕、困倦、听力减退、大量出汗甚至虚脱等不良反应

镇静催眠药,此类药物包括定、佐匹克隆、苯巴比妥等。镇静安眠药通过对中枢神经的抑制,来诱导睡眠,还会造成肌肉抽动、手指震颤等现象

抗高血压药和降糖药,抗高血压药如利血平、可乐定、优降宁等,服用后会出现头痛、眩晕和嗜睡等

降糖药如优降糖、达美康等,能引起疲倦、头晕等不适。这两类药服用期间还可能造成突发性低血压和低血糖,使人短时间丧失意识。

抗心绞痛药,此类药物包括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等。这类药有扩张血管的效果,会导致头痛,精神难以集中。

温馨提示

★建议司机朋友,看病时首先要主动向医生表明——“我需要开车”,请医生避免使用会对驾驶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

★若必须在驾驶前服药,可选择替代药物。

★普通的感冒,最好选中成药,或者选不含抗组胺药成份的药。

★司机在服药时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或商品标签,部分药品在说明书上标有“服用该药物期间请勿开车”的提示语。

★一般情况下,对驾车有影响的药物应在开车前4小时慎用,或服用后休息6小时再开车。

来源:中国药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