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贞仪:有主见的女子,才能活出精彩人生

文 | 竹西 · 十点邀约作者

在清朝,有这样一位女子,尽管只活了29岁,却让无数世界级学者仰慕了200年。

史书记载,她通星象、精历算、工诗文、擅医理,是个文理双修的“女学霸”。

美国畅销书《勇往直前:50位杰出女科学家改变世界的故事》,把她的出场顺序排到第3,连居里夫人、吴健雄都位列其后。

权威杂志《自然》称她是科学发展的奠基人,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甚至以她的名字,命名了金星上的一个陨石坑。

这位传奇女子,就是王贞仪。

最近《国家宝藏》热播,让作为“金嵌珍珠天球仪”主线人物的王贞仪,逐渐走入了人们视线。

这位不同凡响的古代才女,11岁博览群书,16岁行医江湖,17岁掌握骑射,20岁钻研出月食成因,一生著书64卷,让无数人为之惊叹。

可以说,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里,她的优秀,早已远超所处的时代。

一个受到舆论和科研条件双重限制的女子,怎样冲破世俗的重重枷锁,活出精彩的一生?

在王贞仪身上,你可以找到答案。

有主见的女子,不惧逆流而行

1768年,江宁上元王家,女婴王贞仪呱呱坠地。

她的父亲和祖父都是当时有名的学者,学识渊博,在天文、医理、历史、文学等方面广有涉猎。

很多时候,父母的眼界,决定了子女的格局。

对于小贞仪,长辈们从来不奉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他们知无不言,几乎把毕生所学倾囊相授。

在这样开明的家庭环境里,王贞仪从小就十分出众。

旧时很多人都迷信,她却不盲目跟风,认为风水鬼神、炼丹修仙都是无稽之谈。

好友方夫人想重新刊发《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邀请王贞仪作序,她也断然拒绝:

“与其花钱去求神拜佛,还不如直接把钱捐给闹饥荒的灾民。”

在那个视对神灵不敬为冒天地之大不韪的年代,王贞仪始终坚信真理,不被大众所同化。

11岁那年,王贞仪因家事客居塞北,并用5年的时间,读完了祖父的75柜藏书。

随后,王贞仪跟随父亲四处行医,足迹遍布北京、安徽、广东、湖北等地,行程不下万里。

当时很多人不能理解她——好好的大家闺秀,怎么成天游山玩水、抛头露面呢?

但王贞仪从来没有因为外界的非议,停下前进的脚步。

就像她所写的那样:“足行万里书万卷,尝拟雄心胜丈夫!”

比起一心只读圣贤书,她更想亲自游历一番,开拓视野和心胸。

甚至,王贞仪还在行程中学会了骑马射箭。

翻开史书,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她当年“往来如飞,发必中的”的英姿,和“盖调粉黛逐绮靡”的壮志豪情。

谁说女子就该待嫁闺中?我偏要策马论英雄!

在男权思想根深蒂固的封建社会,像王贞仪这样的女子,可谓怪异至极。

可特立独行又怎样呢?社会上所谓的主流思想,也不过是多数人在特定时代下的偏见罢了。

有主见的人,从来不会盲目跟风,把自己囿于方寸之间,而是勇敢地放眼星辰大海,不断拓展生命的外延。

而那些读过的书,走过的路,也最终会回馈到她的身上。

有主见的女子,不断探索真知

18岁时,王贞仪定居南京,开始了对学问的潜心研究。

当时清朝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国民上下几乎一致抵制西学,但王贞仪从未因此停止对真理的探索。

在前人的基础上,她写就了《西洋筹算增删》、《勾股三角解》、《术算简存》,把中外学术研究的精华巧妙结合到了一起。

在《勾股三角解》里,她有一段十分精彩的论述:

中西固有所异,而亦有所合。然其法理之密、心思之微,而未可以忽视。夫益知理求是,何择乎中西?唯各极其兼收之义。

想要深究真理,怎么在中学和西学之间选择呢?当然是兼容并包、把各自的长处发挥到极致呀!

在落后的年代,能有如此超前的见解,着实让人惊叹不已。

除此之外,王贞仪在天文方面也有着极高的造诣。

因为坚持夜观天象,并画下行星轨迹图,她准确推导出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方向。

她还写了《地圆论》,创新性地用6个常见的生活现象,得出了地球是个球体的结论。

她也因此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结合宏观和微观,来解释“天圆地方”的人。

随着研究的深入,王贞仪渐渐发现了前人在理论上的不足。

当时民间流行一种观点,就是太阳是在地球和月球之间运动的。

这让王贞仪十分迷惑:如果是这样,那为什么月亮晚上还会反射太阳光呢?

她决定亲自试验,挑战主流观点。

那是一天晚上,王贞仪在研读《灵宪》时,突然灵感大发。

她把桌上的水晶灯悬到房顶上当做太阳,把小镜子当作月亮,再用圆桌模拟地球,通过移动三者的位置,来改变它们的相对距离。

把圆桌移到镜子和灯之间时,王贞仪恍然大悟:

月食的发生,不正是因为太阳到月球的光线被地球遮蔽造成的吗?

这样想着,王贞仪提笔写下了《月食解》,里面准确描述了月食、月望的成因和食分深浅的知识。

那个时候,她才不过20岁。

随后,她又对历书上“岁差”的说法提出质疑,阐明春分点西移的事实,还著书《岁差日至辨疑》,把昼夜平分点的计算方法推广给大家。

很难想象,在设备落后的封建大环境下,王贞仪是怎样克服困难,提出并坚持那一个个有悖“常识”的观点的。

但可以肯定的是,哪怕知道自己势单力薄,她也不愿真理被时代淹没。

黑格尔曾说过:

“一个民族,总要有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

在蒙昧的社会中,王贞仪就是那个仰望星空的人。她拨开时代的迷雾,让真知灼见点亮了历史的星空,成为永恒。

有主见的女子,才能活出自我

二十多岁时,王贞仪因为专注科研,把自己的婚事一拖再拖。

旧社会的女子结婚早,很多人都劝王贞仪:你年纪不小了,不如随便挑一个嫁了吧。

但她却宁缺毋滥,觉得没必要在不喜欢的人身上浪费时间。

更何况,两个人将就的婚姻,永远抵不上一个人的奋力成长。

潜心学术的那几年,王贞仪的在各方面都有了出色的成绩。

论学问,她的研究广涉气象、医学、天文、数理,不仅解开了自然界的许多秘密,也一定程度上改善人们的生活。

论才华,她曾写下“杨花两岸飞晴雪”、“蓬窗闲坐,书翻越绝”等诗句,高雅的情趣和出绝的文采,让人叹服不已。

所以一个人又有什么关系呢?她有底气,给自己充足的安全感。

就这样,王贞仪直到25岁时,才和一个叫詹枚的青年结婚。

虽然史书上关于詹枚的记载很少,但我们不难从一些细节里,窥见夫妻俩恩爱的点滴。

据记载,他们常以诗词互相唱和,詹枚还因为爱惜妻子的才华,鼓励她整理诗文作品。

也正是因为丈夫的爱护,王贞仪并没有因为结婚,变成传统的家庭妇女。

婚后的她,依然把很大精力放在学术上,并为了男女的教育平等奔走发声。

“同是人也,则同是心性”、“岂知均是人,务学同一理。”

在妇女备受歧视的封建社会,王贞仪始终坚定地认为,男女智力相当,男人能做的,女人也可以做;男人能取得的成就,女人也可以达成。

清醒、勇敢、独立,这样的王贞仪,从不怕与时代逆势而行。

然而,长期的奔走,让王贞仪的身体受到了巨大消耗。

29岁时,她不幸身染重疾。

在病中,王贞仪和詹枚共同整理了毕生的诗文手稿,取名《德风亭初集》,交由好友蒯夫人保管。

不久后,王贞仪与世长辞。

王贞仪的一生很短,只有29年的时间;但她的一生也很长,因为丰富的阅历和探索的精神,她的思想境界远比芸芸众生更高、更远。

她所著的《德风亭初集》刻印本,至今还留存在哈佛大学的图书馆,供中外学子瞻仰。

而她在其他领域的突出贡献,更是成为了全球科学研究的重要资料,被沿用至今。

她就像浩瀚文明史上的一颗流星,虽然只出现了短短一瞬,但刹那光华,已注定成为永恒。

王贞仪的一生,可以说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

她不幸生于制度腐朽的封建社会,女子的社会地位极低,科学研究也被视为一种禁术。

但她却顽强地冲破礼教的禁锢,明真理、览群书、走天下,一生只做对的事,只爱对的人。

《女士德卿传》评价她:“兼资文武,六艺旁通,博而能精”。

王贞仪之所以如此出众,和常人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始终保有自己的主见,从不随波逐流。

少年时因“游山玩水”受到质疑,她不改初心,在行程中默默提升自己;长大后因潜心科研被世人所不解,她也从不退缩,大胆探索宇宙的奥秘。

她从来没有因为外界的声音而困住自己,而是始终保持理性,专注当下应该做的事。

尼采曾说过:“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一个人如果对自己有清晰的规划,那么旁人就很难去改变他什么。

就像王贞仪,因为心有主见,所以从不沉陷于世间蝇营狗苟,以强大的定力和智慧,走出了厚重的一生。

“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

那些活的精彩的人,往往都是内心不乱,能够主宰自己命运的人。

愿我们,都保有独立的判断力,和坚持自我的信心,不轻易被他人左右,不随便输掉自己。

十点听书会员 重磅上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