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姓氏文化专家冯志亮解析余氏名人与宗族先贤
余
余姓是中国第四十位姓氏,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当代余姓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8%,总人口大约有633万。
一、姓氏意义与原始图腾
余,与舍字同义。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余字像树木支撑的房屋形,上部为屋项,下面为梁架和支柱,整个字形像房屋架构侧面图余的本义是房舍,后来演化为第一人称“我”和富余之“余”,均为房舍的引申之义。早期的余人是一群善于用树木搭建房舍的人,他们以房屋为氏族原始图腾,以树木支撑的房屋形表示氏族的族徽和名称。余人居住的地方带余字,建立的城堡称为余邑,最后发展为国和姓。
得姓始祖由余。春秋时秦国的大夫,也作繇余。其祖先原为晋人,逃亡入西戎(古代西北少数民族的泛称)。初在西戎任职,后奉命出使秦国,见秦穆公贤德大度,便留秦国为相,甚得穆公信任。时秦作为众多诸侯国之一,其地位并不显要。由余为上卿后,果然不出穆公所望,他助秦穆公谋划攻伐西戎之策,灭国十二,拓地千里,而称霸西戎,最后使秦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由余因曾为秦国富强、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人引以为荣,遂以其字为氏,尊其为余姓的得姓始祖。
二、姓氏起源与发展传承
余姓主要由有两大来源:姒姓和隗姓。
第一支源自姒姓。帝尧之时,尧命颛顼帝的后裔治理洪水,鲧采用堵塞之法,九年治水不成功,舜继承尧位后,起用鲧之子禹来治水。禹改用疏导之术,历经十三年平息水患,被封于阳翟,即今河南禹州。公元前2070年禹继承舜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国号夏后氏,姒姓。夏朝传十四世,十七王,曾先后建都于阳城(今河南登封东)、斟鄩(今河南登封西北)安邑(今山西夏县东北)等地。至夏王桀时,于公元前1600年为商汤所灭,汤放桀于南巢,即今安徽巢湖市北,子孙以禹时国号夏后氏为姓。夏禹之后分封之国有繇余,也作由余,其后有余氏。
春秋时,晋人由余因避乱出逃到西戎为官,秦穆公闻其贤德大度,礼聘为相。由余为秦出谋划策,为“广地益国”西霸戎夷”立下大功,其后裔遂以其名为氏,有由余、由、余三姓。夏禹之后的由余国可能一直存在到商朝末,国处山西南部,其地被赤狄的留吁氏族所占领。由余有可能为夏禹之后裔,或为赤狄留吁氏之族人,后者更有可能。
第二支出自隗姓。余,春秋时小国,出赤狄部,其后裔以国名为氏。狄,亦作翟,是春秋前分布于河西、太行山一带的古民族。春秋时,逐渐东徙,活动于齐、鲁、晋、卫、宋、邢等国之间,与诸国有频繁的接触,因分布在北方故称北狄,后分赤狄,白狄,长狄三部。赤狄分布在山西长治北,与晋人杂居,包括东山皋落氏、廧咎如、潞氏、甲氏、留吁,铎辰等部,春秋时其中一部分并人晋国,赤狄部余氏族,或即留吁氏族,留吁人所居之地为夏禹后裔由余国的旧地,留吁实为由余的近音异译。因此,中国的余姓起源于山西长治地区,其历史至少有3000年。
三、民族融合与基因融入
余姓比其他姓氏更早地发生与周边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出自山西正统的余姓其实是华夏族与狄族的混合群体。
南北朝时,余姓中又有外族基因的流人,主要发生在南方。南北朝陈朝时期,江西新吴(今江西奉新)的溪族有余姓,溪族为当时南方武陵蛮的一个分支,我国南方的许多姓氏与其有关。元朝时,进人中原的西域人中也有余姓,并在泸州形成余姓大族,当今安徽合肥的一支余姓出自这支大族。
四、历史迁移与人口繁衍
余姓立姓之后,一直活动在四川,陕西一带。秦汉以后,余氏族人东迁人居河南,后继续东迁于江淮地区,很快散布于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在安徽新安形成著名余姓大族。唐宋时期,余姓已遍布于长江流域,尤其在闽赣浙鄂地区发展迅猛,奠定了今天的余姓分布框架。
宋朝时期,余姓大约有8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排在一百二十位以后主要分布于福建、湖北、江西、浙江、河北,大约占全国余姓人口的80%;其次分布于河南、广东、江苏等地。在宋朝以前,余姓的主体基本上已经南下江南。
明朝时期,余姓大约有5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8%,为明朝第三十五位大姓。主要集中于江西、浙江,福建,大约占余姓总人口的69%;其次分布于湖北、四川、江苏、安徽,集中了余姓总人口的21%。江西为余姓第一大省,大约占余姓总人口的29.2%。宋元明期间,余姓的分布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地区迁移,形成了以赣浙闽为中心的余姓人口聚集区。
五、当代分布与姓氏图谱
当代余姓人口已达633万,为全国第四十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8%。宋朝至今1000余年,余姓人口的增加率呈∧形。目前主要分布于湖北、四川、江西、广东四省,大约占余姓总人口的41.6%;其次分布于安徽,浙江、河南、重庆,贵州、云南,湖南,福建,这八省市集中了43.5%的余姓人口。湖北为当代余姓第一大省,约占余姓总人口的11.5%全国形成了鄂豫皖、渝川贵,粤湘赣浙三块余姓聚集区。
六、郡望堂号与楹联家训
1、郡望和堂号
余姓的郡望主要有新安,下邳,吴兴等。
余姓的堂号除与郡望同名者外,还有清严,忠惠等。“清严”堂号典出宋朝的余元一余元一是朱熹最喜爱的门生,他最讲仁义礼智信,自称“清严",其后代因以为堂号“忠惠”堂号典出宋朝的余天锡。余天锡是宰相史弥远的家庭教师。沂王无后,命余天锡在王族中挑选一个年幼又聪明贤德的男童做儿子。余天锡找来贵庄,就是后来的宋理宗,理宗即位后封余天锡为奉化郡公,死后谥“忠惠”。
2、宗祠楹联
名高四谏;道就单车。
灵鼋负阁:钓鱼列屯。
器征台辅;胆落豪踪。
清并林逋;学尊孟子。
谏草流香,当记曲江遗泽;长茅发迹,敢忘宋代传声。
3、族规家训
(1)培植心田
一生吃穿不尽,只是半点心思。反躬自问实无愆,到处有人称羡。
且看欺瞒等辈,将来坠落深渊。吃斋念佛也徒然心好日长便见。
(2)品行端正
从来人有三品,持身端正为良。弄文侮法有何长,但见天良尽丧。
尽心无点邪曲,作事没些乖张。光明磊落子孙昌,莫耍奸邪技俩。
(3)孝顺父母
终身报答不尽,唯尔父母之恩。亲意欣欣子色温,便见一门孝顺。
乌雏尚知报本,羊羔跪乳殷勤。春晖无限寸草心,后裔毋忘斯训。
(4)友爱兄弟
兄弟分形连气,一对羽翼双飞。因因娶室话是非,自家互相作对。
酒肉结交异姓,认尔骨肉是谁?莫因些小心相违,手足以和为贵。
(5)和睦相邻
风俗何以为善?总在和族睦邻。三家五户要相亲,缓急大家帮衬。
是非与他拆散,结好不亚朱陈。莫恃豪富莫欺贫,有事常相问讯。
(6)教训子孙
子孙何以贤知?长辈教训有方。作二务农或经商,不许闲游放荡。
雕琢方成美器,姑息未必善良。教子须如窦十郎,娇惯养成无状。
(7)矜怜孤寡
世人凄怆有四,孤寡最宜周全。儿雏母苦实堪怜,因贫被诋下贱。
寒则予以旧絮,饥则授之余?积些阴德福无边,劝尔行些方便。
(8)婚姻随宜
由来男婚女嫁,媒约言必虚夸。一时逞兴务繁华,债台高筑如塔。
聘礼不可嫌寡,筵席切忌虚花。大家从俭莫从奢,彼此永称姻娅。
(9)奋志读书
坐我明窗学习,风吹日晒不愁。驱蚊嘘寒志无休,不分黑夜白昼。
任他三伏数九,我只与书为倚。桂冠不上懒人头,刻苦便居人右。
(10)勤劳本业
天下有本有末,必须务本为高。百般做作尽糠糟,纵有便宜休讨。
有业且勤尔业,一艺亦足自豪。栉风沐雨把身操,切勿投机取巧。
七、姓氏名人与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人余姓历代名人142名,占总名人数的0.31%,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七十五位。余姓的著名文学家古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31%,并列排在第七十一位;余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56%,排在第三十九位;余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45%,排在第五十二位。
历代余姓重要人物:南朝宋大孝子余齐民;北宋尚书左丞余靖;南宋大臣余玠;元朝监察御史余阙;明朝通俗小说编著者兼刊行者余象斗,天启进士、兵部尚书余煌;清朝文学家余怀,经学家余萧客;民国陆军总司令余汉谋;京剧艺术家余三胜;目录学家兼古典文献学家余嘉锡。
八、寻根探源与宗族名胜
游线一: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发源地)秦国故都雍城所在地
秦在东迁咸阳之前,有200余年的历史是在雍城默默度过的,而雍城就是今天的凤翔,也就是余氏得姓之地。虽然现在已经没有任何和余氏起源有关的遗迹,但繁华旁落的秦雍城遗址和憾人的秦公墓,倒可以让余姓后人了解祖先当年效力的王国。秦穆公墓位于县博物馆院内,现存清代石碑和些古建筑。秦公1号大墓(即秦景公墓)距凤翔县5公里,位于宝鸡下凤翔的中途。
乘车参考:在宝鸡永嘉汽车站乘车到风翔需一个小时,车票5元门票:县博物馆10元顺道游:风翔西50公里处有”佛骨圣地“法门寺,另外宝鸡境内的关山草原和嘉陵江源头也非常值得一游。
游线二:贵州省毕节市(余家庄园)末代彝族土司的宅院
在毕节市东北约110公里处的大屯乡,片原始粗朴的彝族草屋中,有一座建筑独特的庄园。这是大屯彝土司余象仪在清道光元年(1821年)所建。其后人余达父从日本留学回乡后又逐年扩建。所以整个庄园在仿日本唐招提寺式建筑的墓础上,融入了汉族建筑的典型样式,同时又突出了彝族的文化理念,是全国保存较为完整的葬族土司庄园之一。
乘车参考:到大屯最好的路线是由贵阳乘2-5个小时的长途汽车至毕节,再由毕节市东关坡车站乘坐开往大屯的专线汽车即可,此车每天的发车时间截止到下午15:00,人满即走,车票5元。
美食:毕节汤圆独具特色特产:当地苗族女子信手绣来的刺绣和挑花是难得的收藏品。活动:毕节市境居住着汉、彝、苗、白、仡佬、布衣等23个民族各兄弟民族都有自已悠久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情,其中尤以彝族的火把节和苗族的跳花节最具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
游线三: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沱川镇、理坑村、思溪村)—江西省修水市(余氏祠堂)
(一)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沱川镇、理坑村、思溪村
沱川是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地方。景色秀丽幽深,说其神秘,是因为据传秦侩有一个儿子曾经逃到此地的深山老林中。改姓余(秦去头),所以余姓在当地是个大姓。“余氏宗祠”是一个极为神秘的地方。一般人可能难得进人,据传’‘余氏宗祠”有三件镇祠之宝,其中最有名的是铜雀台上三片瓦中的一片。
乘车:婺源西站每天有一班开往沱川的中巴车,早6:00发车,中午12:00返回,但有许多个体小巴直到下午15:00左右。到沱川镇后可租车前往离公路约4公里的余氏宗祠。门票:30元。
沱川边的理坑村也是一个建于南宋初年的余姓大村,村落嵌于锦峰秀岭之中,苍松翠竹与黛瓦粉墙互衬倩影,古道石梁与湍湍流水相映生辉。该村的余氏一族在明清时期出了不少官吏,至今村内还完好地保存着余家的府第、官厅和祠堂,精美的雕梁画栋使它们成为了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乘车参考:由沱川到理坑步行10分钟即到。门票:20元。余姓古村—思溪村为婺源古建筑风景的集中地。村内大多为明末清初时期古建筑,其中还有许多明清时余姓族人的官邸沿澳构筑。无论是“尚书第”、“天官上卿府第”、“都谏第”,还是“驾睦堂”和“司马第”等,都翘角飞檐,工艺精湛,图案寓意隽永,被艺术家称为获取创作灵感的源泉地。乘车:县城汽车西站有中巴直达延村,延村距思溪500米,沿一条青石铺路的田间小路步行即可。门票:20元。顺道游:婺源。
(二)江西省修水市余氏祠堂
盛原村的余氏祠堂(戏楼)为光绪年间建造,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现还保存着余氏族谱,且每年正月初八都要祭祖,修水全丰余氏的始祖是余寅庚。余家祠堂是秋收起义军一师一团驻地旧址。
修水自然风景资源丰富。黄龙山雄伟博大,山下有佛教黄龙宗祖庭黄龙寺。“修江第一山”南山崖傍水而坐,悬崖危立。古木参天,藤蔓披地,佳景天成。清水岩溶洞、东岭石林、布甲溶洞、祥云瀑布等风景名胜,把修水山河装点得美丽如画。
乘车参考:从修水市乘长途车到盛原村需2个多小时车票I0元。美食:稻草灰开水冲泡过滤后取其水浸红粘米,做成的碱水粑,还有一种糯来做成的麻糍粑。
作者:冯志亮,号渤海居士,别署集雅阁主人,河北秦皇岛人,佛教信徒。被誉为IT培训师、网络分析师、网络策划人、品牌推广人、姓氏文化学者;网络新闻营销奠基人和发展者、品牌通创始人。曾提出关于网络广告价值排斥论的“蓝海观点”。蓝海观点的提出对于中国的互联网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意义,并成为我国网民对网络真正了解的一个标志,为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10年春,冯志亮毅然摘下互联网行业带给他的诸多光环,正式皈依佛家净土宗,并成功完成行业转型,开启了人生另一个崭新的篇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与传播。2013年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与宗教学系特聘教授。冯志亮涉猎广泛,书法造诣深厚,并热衷于文学历史,亦是一位古体词人和家史家谱研究专家,曾编写《百家姓寻根手册》三百余部,《姓氏填谱手册》两百余部,著有《渤海诗词集》、《姓氏溯源与民俗探究》、《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