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连载(293)《先进篇》第26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经史合参读经典
日积月累学圣贤
【原文】

子路、曾皙(x)、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zhn)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shèn)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shn)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yuè),以俟(sì)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xiàn)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mù)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yú),咏而归。”

夫子喟(kuì)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shn)由也?”曰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shn)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原文朗读】

【注释】
曾皙(xī)、点:孔子的学生,曾参的父亲,孔子30多岁讲学时,曾皙就跟着孔子学习了。曾皙家也是一个没落贵族,曾皙喜好弹琴鼓瑟,生性洒脱。
公西华、赤:孔子晚年的学生,小孔子42岁,姓公西,名赤,字子华,也叫公西赤。在孔子弟子中,他以擅长祭祀之礼、宾客之礼而著称,善于交际。
以吾一日长(zhǎnɡ)乎尔,毋吾以也:虽然我比你们年长,但不要觉得我年长就有所顾忌不敢说话。
率尔:轻率地,不假思索地。
摄乎大国之间:夹在大国之间,处境窘迫。摄,被压迫,受牵制。
哂(shěn):微笑,既看不出赞扬,也看不出否定。
会同:诸侯们定期或不定期的见面。
端章甫:端,古代礼服的名称。章甫,古代礼帽的名称。
愿为小相:相,相礼者。小相,自谦为辅助别人的小司仪。
鼓瑟希,铿尔:弹瑟速度放慢,瑟声逐渐希落,最后以手推瑟而起,其音铿然。
异乎三子者之撰:我和他们三个人的想法不一样。
莫(mù)春:莫,暮。一二三月为春天,暮春指第三个月,阳春三月。
春服既成:春天的单夹衣已经做成并穿在了身上。
冠者:成年男子。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可以戴帽子了,表示已成人。
浴乎沂:春暖花开,就能踏春游玩了,到郊外的沂水河边洗一洗。
风乎舞雩(yú):舞雩,古代祭天祈雨时,在郊外高地搭起的高台。这里指登高望远,沐浴春风的和暖。
【白话翻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陪同孔子坐着。孔子说:“我是年长了你们几天,你们不要因为我在这里就不敢尽情讲话。平常总说没人了解和重用自己,若有人知道你们了,那你们准备干些什么呢?”
子路第一个急切回答:“倘若有一个千乘之国,夹在几个大国之间,外面有军队侵犯它,国内又连年灾荒。我去治理它,只要三年,就可以使那里人人有勇气,个个懂道义”,孔子听了,微微一笑,未置可否。
“求,你怎么样呢?”孔子问冉求。冉求回答说:“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家,我去治理它,等到三年,就可以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方面,只有等待贤人君子来施行了。”
“赤,你怎么样呢?”孔子又面向公西华问道。公西华回答说:“不敢说我有能力,只是愿意学习罢了。宗庙祭祀或者同外国盟会,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点,你怎么样?”,曾皙正在弹瑟,只见他放慢弹奏的速度,“铿”地一声奏完了最后一个音符。放下瑟,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想法不太一样。”
孔子说:“那有什么妨碍呢?只不过各自说说自己的志愿罢了。”
曾皙说:“暮春三月,春风和煦,脱下了笨重的棉服,换上了轻便的春装,邀上五六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再带上六七个孩童,在沂水河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玩够了玩累了,再一路唱着歌欢快地走回家。”
孔子听完曾皙的话,赞叹道:“我赞同点的想法,也向往点描绘的日子啊!”
一会儿,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出去了。曾皙留在了后面,他趁机问老师说:“您觉得他们三个说得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过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老师您为何笑子路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求礼让,可他说的话一点也没有礼让的意思,所以我笑了。”
曾皙又问:“难道冉求所讲的不是一个国家之事吗?”孔子说:“怎么见得横纵各六七十或五六十里的地方算不上一个国家呢?”
曾皙接着又问:“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也不是一个国家之事吗?”孔子说:“既有自己的宗庙,又与别的国家会盟,不是诸侯之国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配做一个小小的司仪,那还有谁能够做大司仪呢?”
【解读】 
本篇的篇名叫《先进篇》,展示了孔子弟子们的各自风采,也说要先进于礼乐再出去做官,而不提倡先做官做事再来学习礼乐文化。
本章描绘的场景大概发生在孔子出仕之前,本章是《先进篇》的最后一章,通过描绘孔子和弟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展现了他们各自的远大志向。这样的章节安排,体现出了《论语》编撰者们的精心编排,使得整篇既前后呼应,又一气呵成。
本篇的篇幅非常长,哲理也比较浅显易懂,我们在学习本章时,没有必要把每个字辞都弄得清清楚楚,那样反而破坏了整篇的温馨意境。只需要细细感受孔子和“先进于礼乐”这些弟子们的浓浓师生情就行了。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学习的空闲时间,几个弟子与老师待在一起,一起憧憬美好的未来,尽情叙说自己远大的志向,这是一幅多么温馨的场景啊?
这是一段非常好的文学作品,完全可以拍出一集不错的电视剧,剧中人物性格突出,形象鲜明,子路的轻率急躁,冉求的虚躬自谦,公西华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风雅宁静,以及孔子的循循善诱,春风化雨,全都描绘得出神入化,异常生动。
对于如何治理国家,孔子的几个学生见仁见智,各抒己见,讲得各具特色。我们先分析一下前三个人的志向。子路开口就说要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型诸侯国,而且这个国家照子路的设想,正处于危难之中,外有强军压境,内有灾害饥荒。他摆出了一副力挽狂澜的架式,希望受命于危难之秋,通过自己三年的努力而达到大治。这个大治的验收标准是国民有勇武斗志,而且知道取胜的方法。冉有则是一个谦谦君子,自以为自己只能治理一个中小国家,三年之后只能使老百姓的物质生活达到小康,对礼乐方面的精神文明建设则无能为力,以待贤人继续治理。公西华则委婉曲致得压根儿就不提治理国家之事,甚至说自己只配学习学习,到宗庙或外交场合做一个小小的司仪罢了。当然,这个司仪实际上就是一个“外交部长”。
这三个人的自我表白,实际上正与《公冶长篇第五》中孔子对他们的评价高度吻合,我们回顾一下,在《公冶长篇》的第8章中是这样记载的。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shènɡ)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shènɡ)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什么意思啊,鲁国的一个当政大臣孟武伯来问孔子,你那些学生都有什么特长呀?孔子告诉他,子路可以管兵赋,负责军事工作。冉求可以做主管,负责行政工作。公西华可以待宾客,负责外交工作。
这三个人的所说,不论是豪迈也好,谦虚也好,委婉也罢,所说的还都是治理国家的志向,不管这个志向是大是小,起码他们说的还比较贴近“各言其志”的主题。
最后一个发言的曾皙,似乎说得一点也不贴谱,他一句治理国政的事也没说,只是描绘了一派优哉游哉的春游之景,涂抹了一幅老少同乐的《清明上河图》。
我们要特别注意此时孔子的态度,他不仅没有赞许豪气冲天的子路,反而在会心一笑中流露出了讥讽的味道,他也没有评判谦虚的冉求和委婉的公西华,而对那个丝毫没提治国大策的曾皙由衷赞叹:“我赞同曾皙的观点啊!”曾皙的说法难道就那么新奇吗?
孔子在与子路、颜渊一起谈论志向时,曾说过自己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即老年人都能够安享晚年,朋友之间互相信任,少年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怀,让老有所养,中有所为,幼有所抚。这老中青三代人都有了着落,人人过上了美满幸福的生活,社会自然就安定了,天下也自然就太平了。孔子的最高理想用一句话来表达,就是天下大同,也就是我们憧憬的共产主义。而曾皙在这里所描述的这幅优哉游哉老少同乐的“清明上河图”,就正是这样一种境界的生动写照,在那春风和煦的暮春时节,身着应季的春装,邀上五六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再带着六七个孩童,到沂水河边洗洗澡,再到舞雩台上吹吹风,玩够了玩累了,再一路唱着欢快的歌儿走回家。他们不愁吃不愁穿,既没有战乱,也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之间和谐融洽,随心所欲地尽情欢乐,是何等地歌舞升平!这样一幅国泰民安的社会景象是如何得来的呢?当然是执政者辛辛苦苦治理的功劳。没有当政者的政治清明,人们何以如此惬意?所以,从表面上看,曾皙没有谈论治国平天下的大事,而只是谈风月说游戏,实际上,这种境界是子路等人的志向远远不及的。
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境界,就可以看出来,子路的境界是要建设一个军事强国,民众仅仅只懂得骁勇善战,逐敌于千里之外。冉有的境界是建设一个初步解决温饱问题的小康社会,而且连道德的重塑还停留在低级阶段,且他本人又不具备教化民众的能力。公西华的境界只是建设文化大国和外交大国,而这种状况是不可能的,你没有经济和军事的强大作后盾,只求文化的发达和外交的辉煌简直是天方夜谭。而曾皙所瞻望的已经是无以伦比的大同世界了,它不是某一方面的强大,而是全面同步发展。政治清明,人们才能安居乐业。物质极大丰富,人们才能衣食无忧。道德教化发达,人们才能相处融洽。军事强大,人们才没有危险感。悠哉游哉的背后,有着太多言犹未尽的潜台词,而这一切偏偏是需要我们细心品味的。
政治的最高目的是什么?不过是追求全人类的富强康乐。只求自己的,那是私心,唯求芸芸众生都如此,那才是佛心。孔子在这里所赞叹的,是对民风淳厚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和憧憬,是对功成名就而身退的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慕,孔子的赞叹也是对回复到现实境况的感慨。理想的境界是多么美好,但现实又是如此不尽如人意。虽然理想社会实现之日遥遥无期,近乎于“画饼充饥”,但美好的追求总比胸无大志强似何止百倍千倍,更何况孔子还在孜孜不倦地追求呢?佛说,只要有一人未尝得救,我就要回到世间来引渡他。菩萨说,我永不进入最终涅盘,要停留在众生之中,为教育和开悟他们而工作。孔子说,我希望的就是天下大同。那么,我们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建设社会,你将要把这个世界建成何种美好的家园呢?不在于你职位高低责任大小,道理是不二的,关键取决于你有没有这样的胸怀。
【给我们人生的启示】
我们人生在世,谁没有憧憬过美好的未来,谁没有过远大的理想。还记得我们小时候也有理想,长大要当科学家,长大要当医生,长大要当将军,长大了要当…,所有这些理想和志向就和子路冉求和公西赤他们的志向差不多。
再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南开中学上学时,年轻的周恩来就立下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况且周总理一辈子都是这么坚持的,和那些革命前辈一起建立了新中国,让中华民族站立起来了,让全中国人过上了和平安宁的生活。

版权声明: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