荫城铁器馆:为黑铁故乡留下历史印痕

2015-10-10 11:40:16  来源:长治日报 赵昕源本土作家张保龙曾说:进入历史语境的荫城总是和铁联系在一起,就像褐黄色的锈蚀和铁器黏结在一起。作为历史上因铁而兴的“旱码头”,荫城铁器制作、交易的兴旺虽早已远去,但荫城铁器产生的影响却仍如涟漪阵阵,从未断绝。2014年,来自长治县的民间收藏家原建国集多年之所藏,在家乡荫城成立起一座私人博物馆——荫城铁器馆,6大类、2000多件铁器收藏品尽展世人面前,让人得以一睹荫城铁器的兴盛辉煌与历史沧桑。走进位于荫城古镇十字街上一间名为“永兴久”的古朴小院,推开院门,青砖、灰瓦、古井、绿竹顿时映入人们的眼帘。这间小院就是原建国的荫城铁器馆,原本是早已闲置不用的供销社大院,经过一番修葺改造后,既显传统又不失现代气息。在院内东侧的一间房屋内,陈列着原建国近二十年来的铁器展品。展品分为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战争兵器、宗教用品、医药用具、殉葬器具6大类。在这里,大至古钟、剑戟,小到秤砣、油灯,可谓涵括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也让人惊叹铁器竟然已与我们的生活交织在一起。原建国告诉记者,自己在幼年时便已与铁器结下缘分。小时候的他时常跑到打铁铺看铁匠打铁。21岁时,他回到荫城开始帮人送河沙,自己驾驶着机动三轮车在荫城的北河(陶清河的一段)挖沙,经常会挖出一些铁钉、门搭子。到了24岁,靠建筑送料而手头富裕了的原建国开始收藏小件铁器,荫城悠久的制铁历史为他提供了广阔的收藏资源。那时,原建国经常去废品站或是普通人家里淘宝,花20元、30元就能淘到一些不错的小玩意。之后,原建国的铁器收藏范围慢慢扩大,也渐渐与古玩圈接触,开始到高平、陵川、晋城、晋中,远至内蒙古、北京等地寻找藏品。藏品虽越收越少,但却越收越精。在铁器馆内,面对一件件默不作声的古老物件,原建国坦言“每一件都是心爱的宝贝”。他说,铁器馆里每一件铁器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2014年,有位高平的藏友过来参观,一见到这些铁器十分喜欢,要我开个价(卖给他)。”原建国当即就摇了摇头,“我一件也不卖。”铁器对于原建国,不仅仅是个人爱好那么简单,这些收藏的铁器更多凝结了他对脚下这片土地的使命担当与家乡情感。荫城千百年来以生产手工铁锅、铁钉等铁器名扬海内,素有“万里荫城,日进斗金”之称。明代洪武五年,全国13个冶铁所,荫城占据其一,荫城铁货行销全国各地。清代到民国年间,荫城冶铁业发展至鼎盛时期,家家有铁炉,户户会打铁,形成了“铁业兴百业兴”的繁荣局面。一次在长子县,原建国发现了一个明代的“八棱佛像钟”,由于当时手头略紧,面对对方7万元的要价,犹豫之后没有购入。可后来再去,方知古钟已转手60万元卖到了上海。提起这段往事,原建国至今懊悔不已。原因不在于钱,而是他觉得那件藏品很可能就是荫城制造的铁器,“怎么能让它流落到外面去呢?”在铁器馆内,自然少不了奇珍异宝。在原建国的众多藏品中,有一尊明代的铁制佛像,制作精良,保存的也十分好,佛像造型栩栩如生,服饰的线条感非常流畅。在佛像的背后,写有这样几个铭文:贾掌村南卦里王氏造。贾掌村位于荫城周边,可见这尊佛像是由当地一位具有很高艺术审美与工艺造诣的工匠制作而成的。此外,铁器馆里还藏有上党地区所独有的“花筒”。花筒,听名字有点不解其意,其实它是一种古老的铁炮仗。将火药填充进筒内,再插入点火的捻子,一点着,立刻烟花四溅。这种铁制的花筒虽然其貌不扬,但它身上却烙印着上党旧时民俗的影子。此外,铁器馆内还有一件宋代的铁制捣药罐令人侧目,该罐罐身四周是一幅精美的狩猎图,既印有鹿、羊、马等猎物,也有猎人追逐狩猎的动作,这件铁罐年代悠久、工艺精湛,实属佳品。我市著名古玩专家宋岩颀曾多次踏访这里,他对荫城铁器馆的馆藏给予了充分肯定。他向记者表示,原建国的铁器收藏,是展现上党地区铁器辉煌历史的一个缩影,对研究本地区生产生活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他还认为,荫城铁器馆里所藏的汉代铁鼎、铁剑、铁剪,以及宋代的铁制花瓶,都是如今少有的珍品,具有很高的考古与学术价值。一件件黝黑光泽或是锈蚀斑斑的实物,成为千年铁府辉煌历史的见证者。如今,这座千年铁府的炉火已渐渐熄灭,铁花四溅的场景也已难觅。愿原建国建立的荫城铁器馆,能在匆匆向前的时光长河中,留存本土记忆的吉光片羽,为黑铁故乡保存住那段辉煌岁月的历史印记。(本文图片由荫成摄)

铁器馆内的各式铁制藏品

原建国铁器馆内的明代铁制佛像(来源:上党新闻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