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影后一台戏,神作!(豆瓣8.5分)
为了内心的自由,你愿意付出怎样的代价?
2003年2月,春寒料峭的柏林。第5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落下帷幕。那一天,柏林破天荒地将最佳女演员银熊奖同时颁给了三位女演员,以表彰她们在同一部电影里的精彩演出。
这三位女演员是:梅丽尔·斯特里普(《廊桥遗梦》《穿普拉达的女王》)、朱利安·摩尔(《远离天堂》《依然爱丽丝》)以及妮可·基德曼(《红磨坊》《小岛惊魂》《海王》)。
作为好莱坞当之无愧的电影巨星,三人都在各自的职业生涯中为观众留下了众多影史留名的电影佳作。而让三人相互成就的这一次合作,也让我们见证了另一部杰作的诞生-《时时刻刻》。
影片改编自美国著名作家迈克尔·坎宁安于1998年出版的同名小说。该片曾提名多项奥斯卡奖和金球奖,并最终荣获2003年第60届美国金球奖剧情类最佳电影。
而除了在柏林电影节封后,妮可·基德曼亦凭借《时时刻刻》中的弗吉妮娅·伍尔芙一角拿下了第75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和第60届金球奖剧情类电影最佳女主角奖。
电影讲述了三个不同时代的女人的一天,她们的生活因为弗吉妮娅·伍尔芙的小说《达洛维夫人》而交错在一起。
《达洛维夫人》是一本真实存在的书,该小说曾被《时代周刊》评选为1923年-2005年的一百部最佳英文小说之一。作为一部意识流小说,《达洛维夫人》是关于女性存在意义的终极思考。
小说的作者就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妮娅·伍尔芙(1882-1941),她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而她也是本片的三位主角之一。
(左:妮可·基德曼定妆照 右:弗吉妮娅·伍尔芙)
1923年,弗吉妮娅(妮可·基德曼)在里士满的乡下潜心创作小说《达洛维夫人》。作为一名极具天分的作家,尽管有着优渥的生活条件和一个真爱她的丈夫莱纳德,由于身体原因,弗吉妮娅却时时游走在精神崩溃的边缘。
她内心对存在自由的渴望和被束缚的肉体产生的剧烈碰撞,几乎让她难以承受。
1951年,劳拉(朱利安·摩尔)是美国洛杉矶的一名家庭主妇,丈夫体贴能干,儿子乖巧可爱,在其他人眼里,劳拉的生活似乎是尽善尽美的。
劳拉用力扮演着贤妻和良母的角色,但她可以骗自己一时,却很难骗自己一辈子。她在家庭主妇的生活中痛苦挣扎,甚至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她苍白的脸上露出的笑容满是疲惫。
《达洛维夫人》中的字字句句让劳拉不得不直面真实的自己:这样的生活终究不适合她,尽管她深爱丈夫和孩子。
克拉丽莎(梅里尔·斯特里普)生活在2001年的纽约。她有一个相伴多年的同性伴侣和一个优秀大方的女儿,并且常年照顾患艾滋病的前男友。和伍尔芙以及劳拉不同,她天性积极乐观,认为人和人之间本就是互相依存的。
这一天,她要为获得文学奖项的前男友理查筹办一个庆祝晚宴。
这只是三个女人普通的一天,但这一天,也是她们一生的缩影。三人的生活都将在这一天彻底改变。
一部《达洛维夫人》就是女性独立意识觉醒的引导,她们渴求独立思考和选择的权利,而必须在内心和现实之间做出选择。
考虑到她的身体状况,莱纳德带着妻子弗吉妮娅从伦敦移居里士满的乡下。弗吉妮娅的笔下是恢弘的世界,而肉体却不得不在日常琐事中备受煎熬。丈夫莱纳德无微不至的关照有时候也仿佛成了枷锁,更别提烦人的医生和满腹牢骚的仆人。
她深爱丈夫,但却无法摆脱精神崩溃的威胁,以及内心灼热的对独立自由的渴望。
在她逐渐看透生命的时候,死亡也在她的心里埋下了种子。那个年代,女性的地位低下,她却渴求和男性一样的直面生命,自由选择的权利。她是先知。而在她自己的构思里面,先知会在和世俗的搏斗中死去。她已经预设好了笔下人物的结局,而这个结局将照进现实。
为什么小说中必须有人死,莱纳德问弗吉妮娅。
因为死亡会让活着的人更加珍惜生命,这是个对比。她回答。
这天,弗吉妮娅独自来到车站。面对丈夫,她掷地有声:只有我,我自己,才最清楚我想要什么,这是我,作为一个人的权利。丈夫莱纳德看着她眼里的坚定,潸然泪下,那一刻他明白了妻子所说的话:逃避生活,并不能换来内心的平静。
这一天,是劳拉丈夫丹的生日,劳拉决定给丈夫做一个生日蛋糕。过程中,邻居好友凯蒂来访,两人的谈话暴露出当时的美国,女性的处境:她们理应隶属于男性。
在好友离开的那一刻,也许是为了安慰好友,劳拉不顾世俗的束缚给了凯蒂一个吻。在那一刻她是她自己,而不是其他任何人的附属品。而这个吻也让劳拉的内心决堤。
那天下午,劳拉对生活的绝望达到了顶峰。她决定到酒店自杀。到酒店后,她翻看着《达洛维夫人》,仿佛被强大的水流淹没,直至窒息。但也许是出于对肚子里生命的怜惜,在经过痛苦的挣扎后,她放弃了自杀。
但她已经下定决心,在生下二胎后,逃离这个生活。即使要背负一生的骂名,她决定直面自己的内心。
她的儿子,那个忧郁的小男孩,仿佛感受到母亲内心的悲伤,在母亲离开时,追在汽车后面大喊。
劳拉说:有那么一刻,我觉得我可能会晚一点,但后来我改变主意了。
小男孩欣喜于母亲的归来,腼腆地笑着:妈咪,我爱你。
这是属于母子俩的温馨时刻,而这个男孩将用一生来怀念。
克拉丽莎一早就出门买花,去看望患艾滋病的前男友理查。多少年来,克拉丽莎爱着也崇拜着理查,她告诉女儿:只有和理查在一起时,她才感觉自己真正的活着。但理查的目光却好像对她视若无睹。
她明白,理查的眼中不会是琐碎生活中的零零总总,而是生命的存在或者更远的东西。但她却不得不面对这个事实:理查就是折断了翅膀的小鸟,在现实的泥潭中挣扎。
克拉丽莎一直通过人和人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来获得对生命的体验。对于这一点,理查看的很清楚,也许早就厌倦了生命,但他选择生存来报答克拉丽莎的情分。所以他会问克拉丽莎:如果我死了,你会生气吗?
1951年的那个忧郁的小男孩就是后来的理查,他身穿的睡衣图案和小时候床单上的图案几乎一样,象征着他这一生都难以走出母亲离开留下的阴霾。当年他只是一个深爱母亲的小男孩,而如今他身患重疾,孑然一身。
那天下午,他抱着母亲的照片流泪,在那一刻,他似乎明白了母亲当年的选择。他坐在窗边,决定结束这一切,将自由还给克拉丽莎,也还给自己。
理查死后,克拉丽莎才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有些人注定无法挽留。而留下来的人,会因他们的离开看的更透彻。
克拉丽莎曾在无意间点破这一点:我曾经以为那一刻就是幸福的开始,但后来我才发现,那一刻就是幸福本身。
三个女人最后都直面了自己的内心。这是个艰难的过程,常常伴随着巨大的代价。
弗吉妮娅决定回到伦敦,即使伦敦的喧嚣可能会让她旧病复发。劳拉决定离开家庭,远走异国,抛弃丈夫和孩子将是她一生将要背负的痛苦。克拉丽莎失去了挚爱,才决定从过去的生活走出来,用力拥抱现在。
影片用流畅的剪辑将三个女人的一天交汇在一起。观众看得到她们从对生活的挣扎到直面内心再到背负巨大代价做出改变的历程,同时也目睹了随着时代的变迁,女性意识的觉醒。而新生命就是这个觉醒的象征。弗吉妮娅没有子嗣,劳拉的孩子仍年幼,而克拉丽莎的孩子已经成年,温暖而善良。
除开几位主角细致入微的动人表演,整部影片的硬件和软件也十分优秀。
极具美感的摄影和极其还原的道具再现了不同时代的里士满、洛杉矶以及纽约的风情,十分引人入胜。菲利普·格拉斯的配乐随着镜头和人物的情绪流动,有着沁人心脾的力量。而整部电影的台词则充满了对生命的思考和敬意,仿佛诗歌。
纵观整部电影,从弗吉妮娅到劳拉再到克拉丽莎,我们不仅能够看到女性的意识在觉醒,也看到她们的力量在逐渐壮大。感谢时代的发展,女性和其他弱势群体有了更多的选择权。虽任重道远,但明天仍有希望。
直面自己的内心并不容易。但如果到了必须要改变的关头,希望你能有勇气做出自己的选择,有勇气从头再来。
----
作者:一半是冰(感谢)
校正:慢慢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