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美食系列之六:香飘十里脚踏肉

淅川县是楚始都丹阳所在地,也是商圣范蠡的故里。范蠡首创的脚踏肉,几千年来,一直在淅川老城大石桥一带流传,被当地人当做佳肴,招待“贵宾”。

脚踏肉的制作方法十分讲究。深冬时节,选新鲜猪肉,去骨,割成一斤左右的碎块。把小块猪肉挂在通风处,凉一天。去水后,装入布袋,扎好袋口,外套麻布,制成“肉包”。在屋门内侧,挖一土坑,把“肉包”放入,用碎土掩埋。人们进出房屋,脚踏其肉,故称脚踏肉。3个月后,将“肉包”扒出,用温水洗净,配以新鲜蔬菜炒熟。脚踏肉因部分油质被土吸去,具有香而不腻、开胃、滋补之特点。

脚踏肉来源于一代商圣范蠡。范蠡年轻时,家贫,欠人外债,常被债主征讨。一年腊月,范蠡给人抄书,换猪肉一小块。因怕讨债人知道,用布袋包好,藏于门内陆下,准备过年吃。过年时,把藏肉之事忘了。第二年春天,猛然记起,取之,香味四溢。吴灭越,范蠡随越王勾践,到吴国服役。为了给勾践滋补身体,范蠡用此法在马棚里藏肉,偷偷煮给越王吃。脚踏肉就这样为越国复兴立下了汗马功劳。越灭吴,范蠡辞官经商,携西施回到淅川。自此,脚踏肉便在淅川民间广为流传。

21世纪,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冰箱、冰柜在淅川农村已极为普遍,但吃脚踏肉还一直是人们“解馋”的重要美食之一。

 (2005年8月16日刊发于《河南日报》(农村版),图片摘自网络)

作者简介:田野,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五四文艺奖获得者,南阳市五个一文艺工程奖获得者,淅川县文联副主席,淅川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刊发作品3000余篇,《读者》、《意林》签约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放歌走丹江》、《坐禅谷禅韵》;长篇小说《泪落水中化血痕》;参与主编《魅力淅川》丛书(六卷),撰写的《北京,不渴》微电影剧本拍摄后荣获国家林业部“十佳影片”。

通联: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人民路县委大院一号楼3楼县文联 田野(收)

邮编:474450   电话:13569243979 0377—69229155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