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的方法策略
一、有效组织讨论
讨论是教师促进学生深度参与的有效形式。讨论可以是全体讨论一次完整的讨论,也可以是小组讨论。讨论组织的好坏直接影响讨论的效果。教师在组织讨论时应当遵循以下步骤:
1、讨论的准备
讨论的准备是一次好的讨论的开始。第一,确定讨论主题。在讨论开始之前,教师应当就选择主题征求学生的意见。教师可以直接询问学生,也可以通过谈话或者开放式问题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困惑或兴趣,从中产生出学生需要和喜欢的讨论主题。第二,布置讨论任务。教师提前公布讨论的主题,要求学生收集和准备讨论需要的资料。如果设计为小组讨论,第三就是要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人数在3—5人左右为宜。
2、讨论的开始
首先,教师要营造民主的讨论气氛。在讨论之前,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和说明性的语言降低学生对讨论的担忧、不确定和不自信的心态。第二,规范讨论的规则。在讨论开始之前,教师首先宣布讨论的规则和要求,包括讨论的主题分配、时间安排,讨论中的角色分配等要求。
案例分享:王老师的开场白
在讨论开始之前,王老师讲道:“我知道在讨论中发言是一件让人精神紧张的事情,你可能担心自己会当众出丑,所以就不敢发言了。作为一个组织和参与讨论的人,我自己也非常紧张,我会花很多时间反反复复想自己的观点,为的就是在轮到自己发言的时候不会显得的愚蠢。因此你们千万不要为了赢得我的赞许或者为了显示你很勤奋而发言。在讨论中一言不发也是可以的,对于你来说不算什么,我不会因为你沉默就认为你反应迟钝。当然,我希望你们积极发言,但是如果是为了自我显示就不必了。让我们很自然地面对那些可能的沉默,如果有人有什么要讲的就尽管讲。”
王老师的发言对胆大和胆小、爱发言和不爱发言的学生都起到了引导作用。王老师对个人经验的分享使学生都能面对自己心中对于发言的恐惧,也抑制了少数学生为了自我显示或吸引老师注意而发言的冲动。每个人都被同等地赋予了发言的机会,而且不管发言还是不发言都得到同等的尊重。
讨论的规则
当有人发言时任何人不许打扰。
任何人都必须按照顺序发言。
每个人只有确定的发言时间,例如3分钟。
每个人发言时要先简述前面发言的内容。
每个人都要尽力呈现出自己的发言内容是如何与前面发言者所谈内容相关联的。
当每个人都发过一次言后,就可以自由发言了,前面的原则就不再起作用。
在小组讨论中,为了保证学生遵守讨论规则,每个小组选出一个监控员,负责规范讨论中的行为。小组监控员可以轮流担任,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请在小组中爱抢话插话的学生来当监控员。以下是每个学生都应遵守原则,教师可以通过卡片的形式下发,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明确地理解规则。
3、讨论的进行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监控小组中的讨论情况,避免出现小组讨论时间分配不当或者跑题的现象。为了有效推动讨论的进行,教师可以使用一些具体办法。一种做法是改变小组的大小。在讨论中变换小组的大小,可以使学生有机会与更多人交流,了解不同的观点,引发新的思考。另一种做法是给学生分配角色。分配角色可以避免出现少数人发表其意见来滔滔不绝,而大部分人意兴索然的现象。角色应轮流交换,这样可以让学生体验不同角色在讨论中的作用。
案例分享:王老师为了使小组讨论更多样化,她采用滚雪球的方式来分组。在讨论开始前,王老师介绍道:“今天要进行的活动叫做滚雪球。你有机会以不同的形式来思考和讨论这些问题。刚开始,你必须以自己的方式给出你关于这些问题的答案,如果你愿意,可以简要记下自己的想法。独立思考5分钟之后,你和另外一个人就这些问题展开对话交流。再过5分钟,你和你的搭档加入另外一对伙伴形成一个4人小组,你们继续讨论10分钟,然后与一个4人小组形成一个8人小组。然后你们再讨论。
角色分配方案示例
导入者:承担该角色的学生负责向大家介绍交谈的题目,利用自己的思想和经验引导其他人参与到对主题的讨论中。
分析家:负责记录讨论的过程,每隔一小段时间就把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困扰小组的问题进行简单总结,形成共同的主题。
鼓动者:负责在讨论中仔细听其他人的发言,当大家取得一致意见时,就提出一种相反的观点,引发多样性的思考。
侦探:这个角色的任务是发现那些在讨论中出现的但是没有很好思考和讨论的问题,可以作为下一次讨论的焦点。
裁判:这个角色倾听判断性的意见,判断哪些意见是就事论事,哪些是攻击和侮辱性的,保证小组成员在讨论中相互尊重。
4、讨论的总结
讨论进行到一定时间,一定要有一个小组报告的程序,如果忽视了这一程序,讨论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小组报告的形式有多种,最简易且有效的方法就是让每个小组报告他们对所指定问题的答案。为了避免学生报告起来冗长零散,可以要求小组将自己的观点总结在一张大稿纸上,然后再进行汇报。如果为了增加趣味性,还可以请学生将各组的大稿纸粘贴在教室墙壁上,学生可以在一定时间内自由浏览。除了这种汇报答案的总结外,教师也可以请学生从其他角度进行总结,例如展示自己小组争论最多的话题、报告最新奇的想法、提出一个挑战性的话题在整个班级范围内讨论等等。
讨论总结中,教师要对以小组为单位的讨论效果做出评价,对小组讨论本身提出改进意见,有利于下次学生更好地进行讨论。
二、综合运用多种提问方式
无论在教学中还是讨论中,提问都是教师引发学生参与的常用策略。不同的提问可以引发学生不同的参与水平。但是,在日常工作中教师的提问往往是不自觉的习惯行为,具有很强的个人特征,表现为过分重视某些提问方式而极少使用另外一些提问方式。学习和掌握多种提问方式,采用不同角度和深度的提问方式,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参与。
要求讲出更多证据的问题:“你是怎么知道的?”
要求进一步澄清的问题:“你能为你所讲的举个例子吗?”
开放式的问题:“你认为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把各个发言联系起来的问题:“你的观点和刚才小明的观点有什么联系?”
假设的问题:“如果情况不是这样,那么又会怎样呢?”
因果相关的问题:“当条件发生变化后,会出现怎样的结果?”
进行概括总结的问题:“这次讨论中最重要的结论是什么?”
案例分享:中学语文教材里面有一篇课文是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当讲到结尾,玛蒂尔德得知当年丢失的是一串假项链时,李老师是这样问的:“玛蒂尔德会不会非常懊悔啊?是不是非常伤心啊?”学生齐声说是阿。李老师点点头,又开始了其他内容的讲解。
同年级的王老师讲到结尾时也提了一个问题,他提的问题是:“玛蒂尔德得知了自己十年的辛劳纯属白费,她会怎么想?”学生有的回答说会生气,有的说会后悔,有的学生说会伤心得不得了。王老师追问道:“她会后悔什么?伤心什么?生气什么呢?”,在学生们说出了很多自己的分析后,王老师又问学生们:“如果玛蒂尔德没有借项链,那么她的生活会是怎样的?”学生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但是所有人都一致认为玛蒂尔德会生活的更幸福快乐。王老师看到大家都很踊跃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她又请学生自己来说说玛蒂尔德的经历给他们带来怎样的启示,结果,因为有了前面充分的讨论,学生们说的头头是道。
在这个案例中,王老师使用了开放式问题、假设性问题和概括总结性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多种提问方式的结合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引发出新的观点,获得更强的体验。
三、恰当应用回应技巧
立刻回答学生是教师的一个难以舍弃的习惯。研究表明,当老师在回应学生之前沉默5—10秒,能够给其他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回应本身也有很多技巧,重复、质疑、联想其他事物,或者教师不直接作回应,而是由其他学生回应。教师有意识地根据情境灵活运用回应技巧,会使教师的回应突破“应答”的层面,更大程度上启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脑力激荡。教师可以使用的回应方式有:
沉默,等待其他学生回应,适合在讨论中出现争议性话题时使用。
请其他人发言,让一位与现在发言人观点相对的人来发言,以激励其他学生发表不同观点。
提问,提出一个与学生刚刚的发言直接相关的问题或话题,将话题引向深入。
重复,对学生的观点作简单陈述的回应,鼓励学生继续说下去。
肯定,根据发言的水平对不同看法做出不同的评价,进行总结和归纳。
四、正确使用表扬
表扬是教师常用的鼓励学生的方法,可以是口语表达,也可以是肢体语言如拍肩膀、点头示意等。对待不同特征的学生,表扬也应当有所差异。某些方面表现较差的学生,一旦取得微小的进步,就马上给与大力表扬,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对于各方面都较好的学生,表扬应当是温和但不经常,这样能起到较持久的激励作用。对于活泼、喜欢被人瞩目的学生,表扬可以张扬,如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对于胆小的学生,温柔的微笑、亲切的目光会使学生觉得更加安全有效。
有效的表扬应当遵循如下的原则:
表扬要具体说明被表扬的原因,避免如“你真棒!”之类的含糊笼统的词。
表扬要及时,当学生表现出良好行为时马上给与表扬,对行为的保持和促进最有效,间隔时间越长,表扬的作用越小。
表扬要避免夸张,因为过分夸张会让对方感到你很虚伪,从而产生厌恶感受,疏远你。
表扬避免使用评价品性的词,因为如果使用太多的“好”、“聪明”之类的词,学生可能会从此尽量回避相同的活动,以避免成为“笨的”或者“坏的”人;同时对一个行为做出品性评价,也会造成学生过分重视这个行为,而忽视其他行为。
表扬要有度,避免对简单行为做出过高的表扬,因为这样容易让学生感到你不看重他,对他的期望很低。
表扬要以学生本人的日常表现作为评价的基准,而不以大多数学生的表现来判断。这样可以避免表现太好或太差的学生在达不到或远远高于一般学生标准的情况下无法得到积极评价的境遇。及时关注和表扬其个人的任何小的进步,能够促进学生更好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