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知识:千万别小看“外行人”

汪曾祺曾自嘲说:“京剧界把不唱戏的都叫外行”。

  可唱戏的“内行”们大多又没文化。玩艺儿好自有人喜欢,自有人注解,自有人审美。厨子只管把菜做好,文化是美食家的事。现在京剧的大环境不好,看戏的少,懂戏的更少。但演员都是“艺术家”,高高在上,又不靠观众给饭吃,还要什麽文化?文化是装饰品。
  记得白燕升说过这样的话:“中国人不喜欢戏曲,就是没文化”。话说绝对了,可也不无道理。但是,戏曲演员大多没文化,那麽戏曲文化是谁创造的呢?我看正是“外行”,是“外行人”创造的。
  《齐如山回忆录》里面记载名淨黄润甫的话:“唱戏这玩艺儿,细汉子不干,粗汉子干不了”。这话还真值得玩味。就说这文化,可不是指学历和知识面。没文化的不一定演不好戏,有文化的不一定就比别人高明。但我觉得演员不可以忽视文化,甚至不屑文化,以没文化为理所当然。当今很多青年演员,宁肯把自己娱乐化,也不想把自己文化了。
  普通人读《舞台生活四十年》,也能体会其中的诚挚无华,因为讲述者梅兰芳有着高尚的人格,更因为记述者许姬传有著质朴的文风。两位君子“内”“外”合璧,才能将梅韵落在了文字上。厚厚的一本,却几乎没有一个段落是空洞的、浮躁的。随意摘录一段:
“有朋友看了我好几次的《醉酒》和《宇宙锋》,说我欢喜改身段。其实我哪里是诚心想改呢?唱到那儿,临时发生一种新的诠释,不自觉的就会有了变化。自然每一出戏里的大关目,是不能这样的。要晓得演技的进步,全靠自己工夫和火候,慢慢的把它培养成熟的。火候不到,他也理解不出。就是教会了他,也未必淮能做得恰到好处。所以每一个演员的技能,是跟著他的年龄进展,一点都不能勉强的。我承认我的演戏,的确是靠逐渐改成功的。一般老朋友随时提供那些有价值的意见,就是启示我改良的资料。”
如何?无论唱戏的“内行”还是听戏的“外行”,读来都能从中受益。里面有表演中“动”与“静”的辨证,有“创造性”和“随意性”的区别,有舞台的积累磨砺才能有所悟性,不可急功近利的道理,还有,“有价值的意见”,不就是文化上、美学上的审度和提炼麽?那些“老朋友”怕多是“外行人”呢。
  可惜京剧史上这样的合作太少了,留下的好文字太少了。“外行”不是门里出身,写的东西难免隔靴搔痒、价值有限;而“内行”又多不擅文墨,也讲不透彻,更谈不上理论思辨了。所以“内”、“外”合作就显得重要了,但这种合作是要同心于艺术的,而不是名利。更要有长期的默契和相互的信任。
  京剧缺少这样的“外行”。那些把京剧庸俗化的所谓文化人,称“外行”都不配。
(0)

相关推荐

  • 私藏配方,内行一看就懂,外行看个热闹!

    配方虽好,但要因地制宜活学活用,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因素适当调整!

  • 去西安必逛的四大博物馆之一

    碑林在西安众多旅游景点里,算是一个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的地方,但由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无论是外行还是内行都很值得一看的,而且里面的藏品不止具有文物价值,更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展览内容分为固定的展 ...

  • 探一探梨园中的“门道”

    张关正绘制 张关正绘制 同光十三绝(沈容圃绘) 梅兰芳纪念馆提供 [新书访谈录] 编者按 众所周知,京剧是"国粹",京剧艺术博大精深.王国维在<戏曲考原>中说:&quo ...

  • 和田玉:内行有生意,外行难赚钱!

    假如问玉商:是愿意把玉卖给外行人,还是内行人? 那么很多玉商可能回答:"内行人!" 不过很多人对这个回答并不相信,他们内心想的都是:"我不信,有多少商家都是想把玉卖给外行 ...

  • 外行看色、内行看种?翡翠的“种”究竟要怎么看?

    外行看色 内行看种 说起翡翠,种水底色工这5个元素构成了评价一块翡翠的完整体系.而在这几个元素之中,"种"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翡翠行业内有一句话"外行看色,内行看种&q ...

  • 古玩收藏:内行有生意,外行难赚钱

    假如问玉商:是愿意把古玩卖给外行人,还是内行人? 那么很多古玩商可能回答:"内行人!" 不过很多人对这个回答并不相信,他们内心想的都是:"我不信,有多少商家都是想把古玩卖 ...

  • 【郁氏文化】牛入舞台戏精彩(文/张垣)

    氏文化 [郁氏文化]牛入舞台戏精彩 作者||张垣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自古以来,牛儿遍地走,牛是农家宝.牛出力来牛吃草,而挤出来的是牛奶,牛的默默奉献令人称颂,因此 ...

  • 为啥玉商都不愿意和“ 外行人 ”做生意

    如果你问玉商更愿意做外行人的生意还是内行人的呢? 大家可能会说这还用问吗?当然是外行人了. 但大多玉商表示,还是更愿意做内行人的生意! 这是因为,内行的人掌握更多的行业知识和信息,而外行的人,掌握的信 ...

  • 云南茶行业需要更多的外行人参与,有时候内行太极限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大概是2020年底这段时间吧,我的品饮感觉(感官)又出现了"问题".当做一个行业久了之后,尤其是茶行业.每天都在喝茶,一天至少5-6款茶.虽然不是像审评一样的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