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传:与命运同行

过去113年里,温斯顿·丘吉尔(1940至1945年间的英国战时领袖)的传记已经多达1009种。还有必要写一本新的丘吉尔传记吗?我相信有必要,并且刚刚在伦敦推出了《丘吉尔:与命运同行》,今年稍晚还会推出中文版。关于丘吉尔的书已经汗牛充栋,但我这本从他出生讲到去世的全面传记仍然有自己的立足之地。我相信自己这么说不算是骄傲。
之所以选择丘吉尔为主题,是因为我是英国人,出生于温斯顿·丘吉尔去世不到两年之后。他始终存在于我的意识当中。关于他和他的行动的诸多争论与争议一直在我记忆中,我想尽可能多地解决这些问题,既是为了读者,也是为了自己。我已经写了五本有丘吉尔在正副书名里的著作,还写了超过200篇与他有关的文章和书评。我觉得自己已经做好了准备,可以承担撰写一部传记的任务了。丘吉尔就任首相时说:“我觉得自己的整个人生都是为了这个时刻、这种考验所做的准备。”写他的传记,我也是这样的感觉!

《温斯顿回来了》:戴维·贾格尔1939年在海军创作了这幅非常具有丘吉尔特色的画像

我也觉得,现在是写一本丘吉尔传记的好时机。1960年,丘吉尔在战时的幕僚长黑斯廷斯·“帕格”伊斯梅(Hastings 'Pug' Ismay)将军开始写自己的回忆录时告诉艾森豪威尔总统,至少要等到2010年才能写出一本公正客观的丘吉尔传记。伊斯梅说得对,因为直到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关于丘吉尔的最后一批档案资料才解密,研究者才读得到。丘吉尔去世五十年后,我们终于能全面而真实地描绘他了。
我非常希望能见丘吉尔一面。如果能和他谈一个晚上,即便代价是失去自己右手的一根手指,我也会毫不犹豫。这是无疑的。有一个问题我一定会问他:“你在暂时退出政坛的'荒野年代’曾承诺写一本拿破仑传记,后来为什么没写?”如果他写成了,那将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传记。
我的丘吉尔传记总的来讲以档案和一手材料为基础,其中很多资料从来没有被任何一部丘吉尔传记使用过,比如曾在丘吉尔身边工作的人后来存放于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的41套文件,以及他的女儿玛丽·索姆斯(Mary Soames)的文件。女王允许我使用她父亲乔治六世国王的日记,此前还没有一位丘吉尔传记家读过这些日记。乔治六世的日记颇能体现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最黑暗时刻的所思所想。苏联驻英大使伊凡·迈伊斯基(Ivan Maisky)的日记也是前不久才公开的。我还幸运地发现了丘吉尔担任首相期间战时内阁的会议记录(并且是逐字逐句记录的),我在那里面挖掘了很多东西用于本书。
我参考了乔治六世国王和苏联大使伊凡·迈伊斯基的未删改完整版日记、劳伦斯·伯吉斯(Lawrence Burgis)对战时内阁会议的逐字逐句记录、丘吉尔的女儿在1940年的日记,还有很多其他珍贵史料。我参考了138个认识丘吉尔、曾与他一起工作的人的私人文件,还引用了350本书,所以我的传记是对丘吉尔的最全面描绘。

1929年,丘吉尔穿着阿斯特拉罕羔羊皮大衣发表竞选演说

为这本传记做研究的时候,我去过古巴的丛林,丘吉尔二十岁生日前不久在那里第一次听到实战的枪声;我去过土耳其的加里波利战场,他的声誉在那里受到沉重打击;我去过1915—1916年间他在比利时作战的战壕;我去过1945年他渡过莱茵河的地方。我去过他出生的房间和他去世的房间(其他历史学家没有机会去)。我去过他心爱的乡间别墅查特维尔庄园。我参观过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居住的伦敦公寓、唐宁街10号、契克斯庄园(Chequers)和皇家空军在阿克斯桥的那个房间,他就是在那里观看不列颠空战的。至于伦敦的丘吉尔战时办公室,我去过几十次。我还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过去,整理和修订了三十年前我写第一本书时采访一百多人留下的笔记。那些人都认识丘吉尔,曾在他身边工作。这让我清晰地回忆起了那些早已辞世的巨人和英雄,我非常荣幸,曾经认识他们。
我相信,本书的读者会惊讶地发现,他是个满怀激情和同情心的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五十次在公开场合哭泣,比同时代的其他政治家都更容易受自己情感的驱动。他同情普通百姓,毕生都低调地扶助平民,这是他的“贵族理应行事高尚”信念的一部分。也就是说,贵族既然享有特权,就对社会的其余部分负有义务。这是他的人生哲学的一个主要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总参谋长、陆军元帅艾伦·布鲁克爵士经常当面怒斥丘吉尔,但布鲁克在日记里写道:“感谢上帝,我有机会在这样一个人身边工作。感谢上帝让我看到,有的时候地球上真的有超人。”丘吉尔为了打败希特勒、从法西斯主义魔爪下挽救英国的超人努力,会让英国人永远爱戴他。
关于丘吉尔的神话有几十个,尤其是网上流传的。他不是酒鬼,也不是抑郁症患者。他喝酒很多,确实有时也会郁闷,但他的状况绝不是业余医生和民科心理学家说的医学意义上的酗酒和抑郁症。他也绝对不是躁郁症患者。孟加拉大饥荒不是他造成的,他也没有延长饥荒。恰恰相反,他缩短了饥荒。他没有主张用毒气对付叛乱的伊拉克部落族民,只是建议用催泪弹对付他们。达尔朗海军上将、西科尔斯基将军、希腊首相等人的死亡不是丘吉尔的责任。关于丘吉尔的荒唐神话实在太多了,我书里作了批驳。最近甚至有报纸文章的标题说:“丘吉尔从不抽烟。”太荒唐了。丘吉尔一辈子抽了16万根雪茄。

1945年3月25日,丘吉尔跨过莱茵河进入德国

在他身后一同离开登陆艇的有陆军元帅布鲁克和艾森豪威尔的情妇凯·萨默斯比
丘吉尔的童年很不幸,在预科学校遭到凶狠的体罚;他的父母忙碌而自私,对他不管不问。他的父亲也毫不掩饰地鄙视自己的儿子。然而到二十六岁时,丘吉尔已经参加了四场战争,出版了五本书,写了215篇报纸文章,参加了半个世纪以来最大规模的骑兵冲锋,还经历了一次惊险的成功越狱。
如果他在今天从政,他肯定会拥有数百万推特粉丝。他的绝大多数精辟和机智的名言都可以浓缩到280个字或更少。他在政治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里都不怎么受欢迎,但他的伟大之处部分在于,他不管别人的看法,一直在说自己如何对付希特勒和纳粹。
我最喜欢的一句丘吉尔名言出自1940年11月他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为内维尔·张伯伦所作的悼词:“历史端着忽隐忽现的灯,沿着往昔的小径跌跌撞撞地前行,努力重建它的场景,恢复它的回音,用昏暗的灯光照亮旧日的激情。”这句话非常诗意地概括了我们历史学家努力做的工作,以及这工作是多么困难。
丘吉尔是个非常幽默风趣的人,经常开玩笑。1941年11月他的政府遭到严厉批评时他对下议院讲的一个笑话:“中华帝国有一种风俗,任何想要批评朝廷的人都有权这么做。只要他批评完了之后自杀,大家就会非常尊重他的话,也不会觉得他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动机。从很多方面看,这似乎是一种睿智的风俗,但我绝对不会建议在英国采纳这项风俗。”
我相信,即便在丘吉尔去世半个世纪之后,国际上对他的评价仍然是非常正面的。二战期间,在纳粹占领区,在电台上听丘吉尔的广播讲话是死罪,但有数百万人勇敢地坚持听他的讲话。其中之一安妮·弗兰克在藏身之处,位于阿姆斯特丹的秘密阁楼写道,“听到我们亲爱的温斯顿·丘吉尔的讲话”让她很高兴。今天,全世界人都承认他是启迪人心和坚定领导力的伟大典范,即便他的部分观点在他去世半个世纪之后已经不适用了。
丘吉尔很喜欢英国之外的许多国家。他特别喜欢加拿大,经常去访问;战后他去过古巴;他在法国南部和意大利的湖泊作过很多画,还在摩纳哥赌过钱。他待在马拉喀什的马穆尼亚(Mamounia)酒店写作和绘画,当然还去过美国16次,去过28个州。
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我比过去写作时(我目前一共写了19种书)需要更多地浓缩史实。丘吉尔的著作和文章长达600万字,他的公开演说长达500万字。他几乎从来没有写过或说过重复的话,也几乎从来没有写过或说过一句沉闷无趣的话。我已经写了十几本书,但要把关于丘吉尔的史实全面地浓缩到一卷本里,比我之前做过的工作都困难。但当时纳粹德国对英国的威胁是压倒性的,所以特别吸历史学家的注意力。
阅读乔治六世国王日记时,最让我意外的地方是,丘吉尔向国王表达了极大的挫折感,有时甚至是愤怒,因为珍珠港事件之前美国人对参战没什么兴趣。丘吉尔向国王说了一些关于富兰克林·罗斯福及其政府的话,而这些话是丘吉尔永远不会公开表达的。
写作本书对我的最大挑战是,如何把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丘吉尔生平的其余部分平衡起来。最后我选择让这两方面各占一半篇幅,因为我认识到丘吉尔1940年5月就任首相时说的那句话是多么正确:“我觉得自己的整个人生都是为了这个时刻、这种考验所做的准备。”所以他的那段人生需要恰当的深度处理,我希望自己做的不错。
如今互联网和其他地方有一种针对丘吉尔的新的、恶毒的阴谋论,脱离事实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丘吉尔犯了很多错误,但从来不是因为心怀恶意。在本书中,我审视了针对丘吉尔的所有指控,并根据历史证据对其一一驳斥。我希望读者感受到,在如今这样一个乖张、充满戾气而心胸狭隘的世界里,仍然存在荣誉和英雄主义。并且,不管你在人生中犯了多少错误(丘吉尔就犯了很多错误,本书不是对他的纯粹歌颂),只要能像丘吉尔一样吸取教训,仍然有可能成就伟业。丘吉尔对爱妻克莱门汀说:“我若不犯错误,就不可能有任何成就。”他说得很对。
引言
1945 年12 月20 日,星期四,在伦敦骑士桥温斯顿· 丘吉尔的新家,《星期日电讯报》编辑查尔斯· 艾德正在与丘吉尔及其夫人克莱门汀共进午餐。艾德当时正在编辑这位前首相的战时讲话,准备出版,他们今天要商讨的是最新一卷。
午餐前,艾德在房间里等待。他后来描述道:“那房间很漂亮,书架嵌入墙里,装满了精装本的法文和英文书籍。”丘吉尔把这儿称作自己的“自命高雅图书馆”。房间的墙面上装饰着丘吉尔的先祖,第一代马尔伯勒公爵的画像,还有一战时期约翰· 拉威利爵士为丘吉尔所作的画像。
这顿午餐反映出战后英国的定量供给政策:一盘鸡蛋、冷盘火鸡和沙拉、李子布丁,还有咖啡。他们还喝了一瓶波尔多市长刚送过来的红葡萄酒。丘吉尔告诉艾德,在前一天晚上法国大使馆的晚宴上,他“喝得酩酊大醉”,然后咯咯笑着补充道,“比平时还醉得厉害。”丘吉尔对这位记者非常信赖,他们在战争期间曾经多次共进午餐。在喝了几杯白兰地,抽了一支雪茄后(艾德拿走了那支雪茄的环标做纪念),丘吉尔开始专心讨论那些战时下议院秘密会议时期的演讲怎么出版才好。在长达一小时的谈话中,丘吉尔还向艾德展示了1940 年—1945 年,他发给各位内阁部长和参谋长的68 卷会议记录、信息和备忘录,并允许艾德随意翻看。
对于首相丘吉尔完成的巨大工作量,艾德表现出由衷的惊讶。“他向我解释说,他之所以能够把控所有这些重要事务,是因为他的一生,都在为战争期间他所居之高位做着准备。”这是两年前,在1943 年8 月召开的魁北克会议上,丘吉尔对加拿大总理威廉· 麦肯齐· 金表述的观点。1940 年,当金对丘吉尔说,除了他,没有人能够拯救大英帝国时,丘吉尔回答:“他受过超凡的训练,经历过前一场战争,对政府工作也颇具经验。”金回答:“是的,这几乎证实了长老会关于预定目标人选或圣职的古老观念,他就是那个被选中完成这项任务的人。”在丘吉尔的战时政府中担任过副部长的保守党政治家海尔什勋爵,也表达过同样的观点。他说:“在当代历史中,我认为自己看到了上帝之手的一个例子,那就是1940 年丘吉尔成为英国首相的那一刻。”
三年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一卷《风云紧急》的最后几行中,丘吉尔把对金和艾德所说的话更有诗意地写了下来。当回忆起1940 年5 月10 日,星期五的晚上,他成为首相才几小时后,阿道夫· 希特勒就发动了闪电战时,丘吉尔写道:“我觉得自己似乎是在与命运同行,过去所有的一切,都是在为此时此刻,为今天的这份考验做准备……我不会因为迎战受到指责,也不会因为准备不充分遭到谴责。我觉得自己对这一切了如指掌,我敢肯定我不会失败。”
至少是从16 岁起,他就开始相信“自己的命运”。当时他告诉一个朋友,他要把英国从外国侵略者手中拯救出来。他一生对拿破仑和他自己的先祖—— 第一代马尔伯勒公爵约翰· 丘吉尔的崇拜,使他坚信自己也是一个由命运铸就的人。出身贵族,同时拥有斯宾塞和丘吉尔这两个望族之名,这些都给了他极大的自信—— 批评的声音是不会对他造成伤害的。当面对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双重挑战时,他果敢地,也常常是孤独地,采取了反对的立场。这时候他更关心的,是那些在二战中倒下的战友如果活着会怎么想,而不是那些坐在下议院里毫发无损的同僚会怎么看。
对死于战争、意外事故(比如阿拉伯的劳伦斯)或是酗酒(比如F. E.史密斯)的朋友们的回忆,常常会使丘吉尔动情、落泪。还有许多其他事情,正像本书将要讲述的那样,也会让丘吉尔潸然泪下。情感常常支配着丘吉尔,即使作为首相,且在一个崇尚不苟言笑的年代,他也从不介意在公共场合落泪。有很多事情都能证明丘吉尔是个非同寻常的人,这个例子只是其中之一。
本书探究了在多大的程度上,丘吉尔1940 年之前的生活,为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领导作用做了准备。本书同时调查了丘吉尔在成为首相之前的65 年的生命中所吸取的各种经验教训,那是充满错误和悲剧的65年,也是他个人努力奋进的65 年,更是激发了他领导力的65 年。之后,本书探讨了在人类文明经受最大考验的危急时刻,丘吉尔是如何利用这些经验教训来应对这一考验的。尽管在1940 年5 月时,丘吉尔确实是在与命运同行,但他是有意识地用一生塑造了这一命运。

【内容简介】

在20世纪的英国历史中,温斯顿·丘吉尔是一座不可超越的丰碑。1965年他90岁去世时,许多人都将他视作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之一。

丘吉尔的传记此前已经出版过1000多种。安德鲁·罗伯茨的这本传记采用了40多种新的材料来源,包括国王乔治六世的私人日记,以前较为重要的丘吉尔传记均未使用过这一材料。这让他对丘吉尔的描述比起以前的作者更加亲切,也更具说服力。

本书并没有竭力去遮盖丘吉尔的缺点,但是它也为读者提供了完整地欣赏丘吉尔的美德与个性的机会:他在工作(和饮酒)上的无限能量、他着眼于大处的格局、他勇于冒险和坚持出现在现场的决心、他在哪怕是最绝望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幽默感、他的友谊的广博与深厚,还有他那有些时候会出人预料地感动落泪或伤心落泪的特殊习性。

更重要的是,本书向我们展示了他的个性从何而来——他一生都渴望取悦于自己的父亲(甚至是在父亲去世多年以后),但是却对几乎所有其他人的观点始终保持着那种贵族的蔑视,还有他对大英帝国的热爱、他厚重的历史感,以及这种历史感与现实的联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丘吉尔曾几次召见一位能够提出令他印象深刻的科技方面建议的科学家。这位年轻的科学家曾经写道:“每次见到他,我都会有一种生命的源头再次注满能量的感觉。”罗斯福总统的私人使节霍普金斯曾经写道:“他所到之处,无不是前线。”丘吉尔在战略上最重要的合作者,也是他私下里最猛烈的批评者,陆军元帅艾伦·布鲁克爵士曾经在日记中写道:“我感谢上帝给了我与这样一个人并肩工作的机会,让我见识到,这个世界上偶尔也是会有他这样的超人存在的。”

【作者介绍】

安德鲁·罗伯茨(AndrewRoberts)是一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传记作家和历史学家,著有《索尔兹伯里: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巨人》(获沃尔夫森历史奖)、《掌控者与指挥官》(获埃默里·里弗斯奖)、《战争风云》(获英国陆军图书奖)。最新作品《拿破仑大帝》(2014)获拿破仑基金会大奖和《洛杉矶时报》传记文学奖。

罗伯茨是英国皇家文学学会和历史学会会员,也是国际丘吉尔学会理事。现任伦敦国王学院战争研究系访问教授,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罗杰与玛莎·默茨访问研究员。

【目录】

第一部分:准备

第1章名门望族

(1874年11月—1895年1月)

第2章战火纷飞凌云志

(1895年1月—1898年7月)

第3章从恩图曼经比勒陀利亚到奥尔德姆

(1898年8月—1900年10月)

第4章横穿议员席,走向反对党

(1900年10月—1905年12月)

第5章一个自由帝国主义者

(1906年1月—1908年4月)

第6章爱情与自由主义

(1908年4月—1910年2月)

第7章内政大臣

(1910年2月—1911年9月)

第8章海军大臣

(1911年10月—1914年8月)

第9章“这场光荣、美味的战争”

(1914年8月—1915年3月)

第10章加里波利

(1915年3月—11月)

第11章从塞子街走向胜利

(1915年11月—1918年11月)

第12章联盟政治

(1918年11月—1922年11月)

第13章救赎

(1922年11月—1926年5月)

第14章撞车

(1926年6月—1931年1月)

第15章在野岁月

(1931年1月—1933年10月)

第16章拉响警报

(1933年10月—1936年3月)

第17章绥靖政策的鼎盛时期

(1936年3月—1938年10月)

第18章辩护

(1938年10月—1939年9月)

第19章“温斯顿回来了”

(1939年9月—1940年5月)

第20章成为首相

(1940年5月)

第二部分:考验

第21章法国沦陷

(1940年5月—6月)

第22章不列颠之战

(1940年6月—9月)

第23章闪电战

(1940年9月—1941年1月)

第24章“以守为攻”

(1941年1月—6月)

第25章“相约相聚”

(1941年6月—1942年1月)

第26章灾难

(1942年1月—6月)

第27章沙漠中的胜利

(1942年6月—11月)

第28章一个大陆的救赎

(1942年11月—1943年9月)

第29章难啃的软肋

(1943年9月—1944年6月)

第30章解放

(1944年6月—1945年1月)

第31章胜利与失败

(1945年1月—7月)

第32章反对党

(1945年8月—1951年10月)

第33章梅开二度

(1951年10月—1955年4月)

第34章“夕阳漫漫”

(1955年4月—1965年1月)

尾声“与命运同行”

注释

二哈纪录片

二哈视界姊妹号,以纪录片、老照片、影像为主要推送内容。
5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