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水关志异

在古淇水关,存在许多未解之谜,当地村民似乎也达成了某种默契,秘不示人,守口如瓶,使许多事件显得更加扑朔迷离,云山雾罩,耐人寻味……
淇水关南门
历史上南大庙鼎盛时,有能海、能江、能河三位主持高僧,普通僧侣数十人,有土地50余亩,骡马3匹,太平车一辆,香火旺盛。
铜老爷是怎么来到此地的呢?相传,当年玄帝在武当山和普陀山修行,后来功德圆满,云游四方,普渡众生,成为道教中功力最高的神仙之一。当时,从武当山一共运来三尊铜像,是用七挂太平车拉来的,其中三辆车上拉的是三位铜老爷,他们是亲兄弟三人。掌鞭的曾问到哪个地方停车,有多远的路途?有人就对掌鞭的说,到一定的地方,牲口拉不动的时候就是落脚点,结果到淇县思德村时,其中一辆车的牲口任凭你怎么打就是不走,这辆车上拉的是其中的老大哥,于是就在思德村修建了一座铜老爷庙,剩下的两辆车继续向北走,走了12里后来到高村,拉老二的那辆车又走不动了,就在村南门外修建了一座庙,剩下的第三辆车拉的是排行第三的铜老爷,继续向北走,到了大赉店村头,这辆车也不走了,又在大赉店村南头修建了一座庙,高村到大赉店正好也是12里地。
铜老爷兄弟三人都是行善修行之人。据说铜老爷当年修行时,走到半路上把鞋子走烂了,就光着脚走,一棵茅草穿透了他的脚,铜老爷立刻停住脚不走了,一直等到秋后茅草长老了,铜老爷再走。走着走着,肚里饥肠辘辘,铜老爷一想,饥是肠饥了,他就把肠子扒出来扔了,继续往前走,乌鸦、喜鹊要吃他的肠子,铜老爷就让它吃。修成神仙后,听说路上有一个怪物光吃人,吃的路断人稀,铜老爷到跟儿一看,原来是自己的肠子在作怪,于是就把它收回来,所以铜老爷神像前放着一盘用玉石雕刻的肠子。铜老爷的头顶上还有一个鸟巢,是有个乌鸦要在它的头上建巢、生蛋和孵小乌鸦,铜老爷就坐下不动,让老乌鸦在自己头顶上建巢、生蛋和孵出小乌鸦。
每年四月初一是铜老爷的生日,庙会一天,周边十里八乡的信男善女都来这里烧香拜佛,前来求子、求财和祈求风调雨顺的人都有,非常灵验。
抗战期间,为避免铜像被日本兵破坏,一村民将铜像藏到家中保护起来。铜像很重,有几百斤,四五个成年男子也抬不起,据说村民在烧香祷告之后,一个人就背至家中,可见铜像之灵性非同一般。解放前夕,铜像被淇县的土匪头子杨富拉到淇门村融化炼了枪炮,到底未能幸免。民国三十七年,整个玄帝庙被国民党新五军拆除殆尽。唯一幸存的是一块写有“玄帝庙”三个大字的斗板石。
高村村南庙
据史书记载,唐高宗时,山东郓州有个人叫张公艺,九代同堂,和和睦睦,相安无事,全靠“忍”字,因而得到了唐高宗的赏誉。于是就有了民间传说,如果一个人遇事能忍一百次,就能榜上有名,吃到朝廷俸禄。后来,山东、河南等地就出现了很多以此为堂号的宅子。
高村的百忍堂是本村大户段家从乾隆二十年开始兴建,坐西朝东,共有三进院,是一座标准的九门相照院落。其户型布局是这样的:进入大门后又是一层门,即二门子,走进这层门,迎面是一面墙,墙中间有门,除非是特别的日子,平日里一般不开,被称为山屏门,从山屏门两侧进入前院,依次穿过主房的中厅就可以走到中院和后院,这样三进院落九个正门正好在一条中轴线上前后相照,后边的院子比前边的院子略高,寓意着长长久久、步步高升。
据村里的老人讲:百忍堂的最后一个院的主房规制最高,为五间二层平房楼,正门上边有斗板石,上刻“善积百祥”。百忍堂现在保存完好的也仅仅是中院南北屋各三间瓦房和那一块“善积百祥”的斗板石了。中院的南北三间瓦房现在还有人住,青堂瓦舍,前出檐,木门窗,房两边前檐上有砖雕,北屋砖雕上“存心忍耐”四个字清晰可见。
“忍”是段家的祖训,凡事“百忍”,“退一步海阔天空”是段家历代子孙为人处世的写照,也是保守家业、家庭和睦的秘笈。有一个故事流传至今。这家的主人时时处处都按祖训的“忍”待人行事,积善行德,口碑甚好,已忍了九十九次了,如果再忍一次,就可榜上有名了。这最后一次,正赶上他明媒正娶,喜结良缘的大喜日子。他新郎身上披挂的红绣球还没有解下,有个和尚正好路过他家门口,看到“百忍堂”的匾额高高悬挂,他心生一计,索性就不走了,对主人提出了一个很非礼的要求:他要住下来和新娘子过夜。是可忍,孰不可忍!主人气极了,想上前去扇他几个耳光,轰他出门,转念一想不行,人生不怕百个忍,人生只怕一不忍啊!他眼一闭,牙一咬,心一横,就答应了。
那一夜好漫长啊,主人辗转反侧,彻夜未眠,那毕竟是自己的洞房花烛夜啊!鸡叫三遍,天还不亮,主人就在洞房的窗前转来转去,心里不住地暗暗责骂:“你这个花和尚趁天还不亮快快离开吧!”可这个和尚睡觉如泥,一动不动。看着窗内灯烛摇红,幻想着和尚在洞房中的是是非非,主人再也忍不住了,仿佛万箭穿心,他叫人人不应,敲门门不开,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一脚把门踹开,冲进里屋。一掀被窝,主人立马傻了眼:被窝里的和尚已变成了金头银身。据后来人们相传,如果主人能忍到天明,那个和尚就全身变成金的了。
百忍堂古建筑
关于高村的得名,在民间有一个传说。
明嘉靖年间,淇河发生洪灾,洪水到来之前,有个道人来到淇水关,他预言这场洪水将会淹死两万人。十里八乡的村民听说之后惊恐万分,纷纷扶老携幼来到淇水关的高台上避难。后来大水过去,官府派员来核查,见这一带村民依旧安居乐业,鸡犬之声相闻,丝毫未见家家挂孝、户户啼哭的场面,大为诧异,即问死伤百姓的数目。当得知只淹死两个人时,该官员更加不解,又问淹死两人的姓氏,答曰姓万。两个姓万的可不就是两“万”人。村民佩服真人神算。这场洪水退去后不久,淇水关出现了蜃景奇观,蜃景中有座大桥横跨于淇河之上,桥上有人有店有车马,方圆几十里的人都为之惊叹。由于淇水关这处高台救了百姓的命,再加上出现了大桥蜃景,人们认为这是天降祥瑞,于是将淇水关改名为高村桥,后来又演变成高村。
西门里靠路北有个小庙,只一间房大小,里面供奉的神灵是菩萨,他的坐骑是一匹独角兽。传说这个独角兽每隔几天要出来喝一次水,村里有一位百岁老奶奶生前亲眼见过。这位菩萨特别灵验,据说谁家有个大小事,都去求他,有个头痛脑热的也都去给他烧香叩头。
有一村民过去抽大烟,家道败落,生活贫寒,后到此庙许了愿,决心改邪归正,并向菩萨承诺,只要一年能挣上多少钱,到年底就给庙上装两扇新门。不久,这个村民很快掌握了一门木匠手艺,一年四季生意不断。忙忙碌碌的一年很快就到头了,年三十晚上,他办好所有年货,就躺下睡了。突然一股风把门吹开,他看到屋门才一下子联想到了自己的许愿。赶紧爬起来,用算盘合计了一下全年的收入,结果不多不少,正好是那个数目。他倒吸了一口凉气,才知道是菩萨登门讨要来了。他哪里还敢怠慢,大冬天也不觉冷了,满头大汗,赤臂上阵,施展开他的木工绝技,要在平常,三五个人合一付街门也得两三天,现在他一人连明搭夜干,却不到五更就做好了。
还有一件事,有个村民盖房时沙子不够了,因图方便,到庙前的大香炉里抓了些,第二天早上,他的眼睛就看不见东西了。经别人看,给说透了,要他到庙前唱一出戏。过去家穷唱不起大戏,那个人就敲着铙镲唱了一出独角戏,结果眼睛很快就好了。直到现在,谁有难事儿还许愿给他唱戏。
高村村古民居
旧社会,家里穷,谁在路上能捡到东西就会发一笔小财。一里沟那个地方很奇怪,路边常会丢下一个布袋,而且不是一条空布袋,更奇怪的是,你想啥这条布袋里就有啥。
有一天,张三去县城赶集,回来的晚了,来到一道沟时见路上有一桩东西,借着月色才看清是一个布袋,解开口袋一看,竟是麦子!他心想,这要是扛到家里,够全家吃上一冬天了,准能把老婆孩子高兴懵了。可转念又一想,不中,咱庄户人不能办这没良心事儿,热汗白流的,谁打点粮食都不容易,他决定归还失主,可上哪去找啊?他只好坐下来等,等了二半夜也未见人来找,他就扛走了。可是越走越觉得沉,几乎要把他压倒了,张三想,我得放下来歇会儿,怪了,此时布袋却像粘在肩上一般,扔都扔不掉,最后他竟被活活压死了。
李四的遭遇与张三差不多,不过他看到布袋里装的是两件棉衣裳,轻巧巧,还能把人压死?就背回家了,结果没走多远,跟张三落了个同样下场。
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全村人谈布袋色变,更有甚者,那些上了年岁的人看到家里的布袋也战战兢兢。
高村有个叫王虎的青年后生,长得虎背熊腰,浑身是胆,不信这个邪,决心为民除害。那一天,他也遇到了这条神秘的布袋,他打开一看,竟是一个如花似玉的大闺女。这个大闺女说,你把我背到家里吧,我跟你过日子。王虎动心了,扛着布袋就往家里走,走了半里地就感觉不对劲儿了,越走越重,王虎开始不服气,心说我倒要看看你有没有一千斤?可到底还是支撑不住了,他觉得自己背着的绝不是一个大闺女,而是整整一架山,他就想把布袋扔掉,但这条布袋竟像是长着自己肩上的肉,掰都掰不开。好个王虎,心不慌手不乱,他说,你是个大闺女我也不能心疼了啊,不然我的命就没了。于是,他从腰间抽出了一把锋利的匕首,对准身后的布袋奋力刺去,伴随着哧溜一声,只见一溜火星向远处飞去,那条布袋不见了踪影。
从此,这一带再也不见那条布袋了。
古建筑细部
南河湾有个屈死鬼。有一天,东南乡有一个老汉起早来高村卖菜,路过淇河,想给菜上使点儿水,既显得青菜水灵,好卖,又压秤,能多卖几块钱。他就把担子挑到河边支起来,不料担子未支好,一下翻了,白菜、芹菜、萝卜、芫荽红红绿绿的滚了一地,还好,白菜没有摔烂,秤杆也没有摔折,只有秤砣骨碌到到河里了,叫人心疼。再往河里看,真蹊跷!那铁秤锤竟不沉底,在水面上滴溜溜地旋转,老汉心里顿时明白了几分,定是屈死鬼搞得鬼。
原来,前些日子这里淹死一个年轻人,他死的屈,就想方设法寻找替死鬼,据说,只要三年之内找到一个替身,他就能投胎转世。卖菜的老汉见多识广,并不上当,对着秤锤说,你不沉底我也不捞你。这下屈死鬼没戏了,秤锤一下子就沉到水底了。
淇河古石桥
旧时,高村有个教书先生,有一天,他带领学生们到淇河边洗澡,往河里一坐竟起不来了,这老师很不一般,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心里清楚招淹死鬼了。
淹死鬼来无影去无踪,凡人看不见,专找洗澡的人,一旦被淹死鬼缠住,似有千斤重负,身体不能动弹,任凭你怎么使劲儿就是摆脱不掉,会越淹越深,直至被淹死,除非有人帮你。
教书先生不敢吭气,担心学生害怕,一说有鬼,学生准跑,先生就想了一个点子。老师说,同学们,你们都来,看能不能把我拉起来。大家一听这有何难,拉胳膊的拉胳膊,抬身体的抬身体,齐声喊着号令,一二三!猛地使劲儿,呼地一下把老师拉起来了,不料老师的屁股上竟沾了箩筐大的一块泥。
卫辉府有个磨盘街,是高村桥段家兄弟俩打官司的钱修的。据说兄弟俩是争地边儿引起的官司,当时那个府大人故意耍他兄弟两个,兄送礼兄赢,弟送礼弟赢,打来打去家产也花的剩不多了,结果谁也没有赢。最后一堂回家的时候,弟弟在街上买了一个老鳖准备回家吃,哥哥稍懂点医术,知道这种鳖是毒物,叫他弟弟不要吃,不信的话可以用绳子吊起来,明天再吃。弟弟第二天早上起来一看,那只鳖果然变成了一条毒蛇,兄弟恍然大悟,说世上还是一母同胞亲啊,还打什么官司,从此两家和好了。
南大庙东边有眼井,传说井里有一个金洗脸盆。此消息不胫而走,后来不知怎么被南蛮人知道,他们就来打捞。听说南蛮人来打捞金洗脸盆,全村人都来观看了。南蛮人在一根两丈长的竹竿上捆绑了九九八十一个肉钩子,探到井底里,一处一处地钩,还用一面镜子把太阳光反射到井里,人在下面看的清清楚楚。功夫不负有心人,金洗脸盆还真被他们找到了。当脸盆露出井口时金光闪闪,一道街都是明晃晃的。正当人们叽叽喳喳议论时,脸盆突然又掉入井里。南蛮人不甘心,又接着打捞,可是捞了三天三夜却没有捞到。村里的老人说,宝物不该南蛮人盗走,是铜老爷在保护着金洗脸盆。那口井至今还在。
在高村村北“淇水关”的门楼下,保存着一对年代久远的石狮子。石狮子雕刻的年代,并无文字可考,有人认为是宋代,有人认为是明代中期。狮身加底座高两米有余,造型灵动,雕工精到,栩栩如生。
石狮为一雌一雄,在外人看来也许觉得与普通石狮无异,不足为奇。然而当人们用石块在两只石狮身上轻轻敲击时,这才发现石狮的奇妙之处:人们可以清楚地听到雄狮发出的声音浑厚凝重,雌狮发出的声音则脆如铜铃,余音袅袅。在惊叹之余,人们不禁要问,玄机究竟在哪里呢?村民的解释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取材不同,雄狮是用本地西山的石头雕刻,故而敲击起来声音凝重,而雌狮则选用山西铜山的响石雕就,所以声音清脆;还有一种说法是雄狮是实心的,而雌狮则被工匠琢成了空心。
古高村位于淇河的环抱之中,由于地势较高,形状似桥,村南头似舵,村北头似锚,街中似舱,又东傍淇河,水涨船高,便于泄洪。因而无论历史上再大的洪水,也未曾淹过淇水关。村里人都说,这虽说是地势使然,但其中也有石狮的功劳。石狮由此成了镇村之宝。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洛阳白马寺不知从哪里得知了高村的这对石狮子,专门派人来淇县,要出三十万元把石狮子买走。三十万在当时简直是天文数字了,但是,视石狮如生命的高村人不为所动。他们说,钱不是万能的,石狮子的根在高村,它们必须留在高村。洛阳一方软磨硬泡都无济于事,他们决定强行拉走。这一天,高村村民在村干部的带领下组织起来,他们手挽手组成三排人墙,有些情绪激昂的甚至握着铁钎锄头。洛阳人看到这个阵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他们万万没想到,两只石狮子竟让老百姓这么动感情。他们知道再对峙下去也没有好结果,只好主动撤退打道回府了。
还有更让人感到奇异的事情。据村里的老者讲,过去,两只石狮子晚上能自己行走,巡游街道,防灾镇邪,所以保佑高村年年无忧,岁岁平安
这对石狮子原来立于高村北庙的庙门两边,是古庙的一大看点和当家宝贝。民国三十七年,古庙拆了,石狮也没了去处。为了防止遗失,后来村里兴修水利时,就在古庙原址建起水塔,在水塔门楼下特意为它们留出了栖身之地。
高村石狮子
十一
高村村东100米,有一座平板石桥,这就是淇河古石桥。它横跨在淇河两岸,千百年来一直是贯通南北的交通枢纽。
淇河古石桥原名太平桥,由东西两桥组成,全长360多米,宽5.15米。东桥16孔,孔高1.5米、宽1.5米;西桥27孔,孔高1.75米、宽1.5米,全部由青石建成。桥面上的青石大都呈长方体,长1.75米、宽50公分、厚30公分。青石与青石之间均匀分布着长22公分、宽10公分的铁燕尾,把桥面上的青石牢固地连成一体,即使遇到洪水也不易冲垮。据高村村中的老人讲,在桥面铺成后,石匠们在相邻的青石上以缝隙为中线,先凿成一个横“8”字形,然后在里面浇上熔化的铁水,每个铁燕尾需要浇铸铁水4.5公斤左右。这样青石与青石就被焊接在一块,浑然一体,牢不可摧。
我国的石桥分为石拱桥和平板桥,高村的淇河古石桥是标准的平板石桥。由于这一地段位居淇河中游,两岸地貌复杂,河道弯曲,河宽面大,季节性水文特征明显,每到雨季水流湍急,漫过桥面,甚至冲垮桥身,因此历代官府都本着节约成本、方便交通的原则,在淇河上修建了这座平板漫水桥。
淇河古石桥原来由东桥、西桥、马鞍桥三座桥组成。东桥七孔,西桥二十四孔,马鞍桥四孔,经多年洪水冲涮和战乱破坏,曾多次重修。据史籍记载:淇河古石桥于明代成化十三年(1477年)由兵部尚书兼左都御史王越(浚县人)奉旨修建;现存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修太平桥碑记》、清道光四年《重修淇河古石桥碑记》、清同治五年《修淇水桥碑记》。另据《淇园纪氏族谱》记载:纪东陵,生于光绪元年,职贡,督理赈工修高村桥石桥,省赏三等奖章文凭。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由于古石桥是南来北往的必经之路,各个朝代对它都很重视,反复整修。现存古石桥在1955年时由国家拨款修缮。如今,这座桥成为淇河上唯一保存下的古石桥。
这座桥有一个明显的特征,那就是中间高两端低,这是根据淇河当时的水文特点而产生的独特设计。古时的能工巧匠们在建这座桥时,考虑到了淇河到了雨季河水猛涨,涨得快落得也快,洪水绕过河中间的小洲,顺着两岸迅速漫过东西两头的低桥滔滔而下,这就起了一个分洪泄流的作用,又减轻大水对中间部分冲击力;雨停水落,桥面显现,细流缓缓漫过东西两端,急流则从中间桥孔激荡而下,这样既保护了两岸百姓的安全,也方便了他们的来往。从远处看去,淇河古石桥虬曲斗折,呈太极走势,也是为了利用桥体的弧度减弱洪水的冲击力。
汛期的淇河古石桥
十二
淇水关的石板路上曾经留下了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的足迹。
1900年6月,以英、法、德、俄、日为首的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在北京沦陷前,慈禧太后、光绪帝和亲贵大臣辗转逃亡至大同、太原最终落脚在西安。
1901年,清朝政府与八国联军签定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慈禧认为赔偿条约已经签订,时局已无大碍,决定返京。堂堂天朝的太后、皇帝,被外国人从自己的京城里赶出来,本来是旷古罕见的丢人事,想当初逃命时惶惶如丧家之犬,如今外国人走了,她就要在天朝子民面前摆谱,沿途要老百姓搭彩棚、修道路、建行宫,仿佛这样可以找回点面子。更可气的是,随行千人,车辆上千,每路过一地,都要“鸡入笼,狗上绳,牛羊入圈人禁行”。十一月初的一天中午,慈禧太后一行来到了淇水关,在西门里南边临时修建的行宫里歇息、喝茶。约半个时辰,就匆匆忙忙涉过淇河北上了。也就是这短暂的停留,却使得淇水关的百姓好长时间不得安生。
石板路
十三
由于高村村东临淇水之滨,村里会水的人自然要比其他地方多,自古不乏一些技高人胆大的水手,明清时期,高村村还出现过食官府俸禄的水手,“西高村的好水手,东高村的好吹手”的谚语一直流传至今。
1901年,清朝政府与八国联军签定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11月初,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从西安返京途经淇县。慈禧一行来淇后,在行宫(文庙绿筠书院)住一宿;翌日,率大队人马继续北上,县城及沿途村庄臣民,皆跪拜送行。北上队伍浩浩荡荡,足有几里长,场面非常壮观。队伍行进到高村村时,慈禧停下来,进入该村西门里路南临时搭建的行宫,喝茶休息。当时的淇河水流量很大,雨季时发洪水,即使到了初冬季节水流也不小。慈禧一行来到淇河边,看到滔滔河水横亘在眼前,苍老的漫水桥面上已是波光闪闪。慈禧的御用轿夫们看到这个场景也傻了眼,大场面他们见多了,但是要在湿滑的桥面上涉水过河这还是平生头一遭,他们这些旱鸭子走在桥上就腿脚发软,一旦老佛爷有个闪失他们如何担待得起?于是一个个停下脚步,面面相觑,等着慈禧发话。
慈禧看到这情景,心里也很着急,她害怕轿夫一脚踩空让她变成冬天里的落汤鸡,于是她把知县曹广权叫过来问计。曹知县说,太后放心,这高村村出好水手,可以让他们为太后护驾,确保万无一失。慈禧点了头,曹知县经过精心挑选,最终选出二十八位水性好、胆子大的好水手,命他们跳进淇河,分列在漫水桥两侧,保证慈禧一行安全过河。其中有一个水手低声和其他水手开玩笑说:“我敢摸太后的脚,你们信不信?”大家都劝他不要胡来,他笑而不语。这个年轻水手就是绰号叫“秃老四”的。
这时,只听开道的锣声传来,众水手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了过去,只见皇家队伍浩荡而来,众水手急忙做好护驾准备。队伍上桥以后,轿夫小心翼翼地向前行进,水手们在左右两侧一边划水一边或托或举,使轿子保持平稳,并不时提醒轿夫脚下路况。突老四并不知道慈禧坐在哪一顶轿子里,但他又不想食言,就在这时河风一吹,他所护送的轿子的轿帘飘起一角,露出一双穿着绣花鞋的三寸金莲。突老四眼睛一亮,也顾不得里边的人是不是慈禧了,伸手就在那双小脚上摸了一下。旁边的水手看到突老四的这个举动,都吃了一惊。因为那时候讲究男女授受不亲,女人的脚是摸不得的,更何况这是皇宫里的女人!
轿子里的娘娘正看着脚下滔滔河水心惊肉跳,水手意外的犯上行为让一贯养尊处优的她不禁大怒,却也不敢发火,只能忍气吞声。一到对岸,娘娘马上对保驾的官员说了此事,慈禧一听也很生气,下令立即查办。秃老四一看情况不妙,就一个猛子钻到河里。护卫沿河岸追赶,随时张弓放箭,突老四出水换气时,看到沿岸官兵又要对他放箭,他又一个猛子扎到水里,顺流而下,游出去很长一段距离。官兵追了几十米,发现没了动静,以为他要么被箭射死了,要么被淹死冲走了,就回去向慈禧复命了。秃老四看到官兵退了,赶紧上岸躲藏,直到天黑才敢回家。
从此,“高村的好水手”不胫而走,名扬天下。
十四
高村还有大小石桥几十座,全部用青石铺就,高低、长短、大小不一,各具造型,争奇斗妍。其中“走桥不见桥”最为经典,名气最大。此桥是一座带虎头的石桥,相传始建于殷商末期,为黄飞虎所造。原来这是一个普通的小桥,人过小心谨慎,马过惊慌肇事,于是黄飞虎对此桥进行巧妙改造,通道下挖,东西延伸,建成“品”字型石拱桥,桥面上复盖了很厚一层黄土,与大街高低一致。靠河一端修有桥头堡,派人站岗,人在上面可以观潮。若在大街上行走,根本看不到桥,故称“走桥不见桥”。
由于这里地形奇特,还有其他名目的石桥,像南门外的“见桥不走桥”、“一步三孔桥”等等。所谓见桥不走桥,是说有很多桥,不走它照样可以到对岸去。由于古高村河流纵横,建桥很多,有一些河流早已干枯,顺河底完全可以过去;由于道路的改变,有些桥上已经不再走人,于是就有了“见桥不走桥”的说法。至于一步三孔桥,说的是在高村有些桥一步就可以跨过去。这样的桥虽然小,却也雕梁画栋,精致得很,在做工上同样渗透了工匠们的很多心血。
走桥不见桥
十五
淇水关在历史的长河中,曾为社、里、镇、乡的机关所在地,加之南北通衢,又是著名的码头,水陆交通十分便利,是当时重要的物资集散地。特别是明清时期,淇水关作为军事要地的色彩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如日中天的商业贸易,有许多商铺和钱庄都是经营了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老字号。这些老字号分布在淇水关大街的东西两侧,东边多为布店、杂货店、酒肆、酒坊、饭店和旅店,西边排列着钱庄。村里的北大庙现保存着一通清代碑刻,从碑文中可知当年淇水关大街的商户中老字号众多,如庆成号、万镒泰、方兴恒、广义复、德裕号、德成和、恒泰昌等等。且不说这里众多的商铺,仅从十余家专营银票汇兑的钱庄,足可想象当年的经济繁荣的景象。
淇水关也是古代重要的驿站,多少官府信使背负着十万火急的公函文书在这里跃马飞驰,多少才子士人怀揣着十年寒窗金榜题名的梦想从这里眺望京师,进京赶考的学子路过淇水关,深深地被此地此景所感染,随手在住处的墙壁上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耐人寻味的字谜诗,如“一字九横六直,天下文人不知,子路去问孔子,孔子思想三日(打一字)”、“刘备手大坐西川,关公刀大保江山,张飞口大会结义,赵云力大继桃园(打一字)”。这些字谜至今无人猜全,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猜想空间。
古建筑构建
(0)

相关推荐

  • 自得趣翁 :一座行将消失的古村落

    作者:自得趣翁 孝义市相王村,地下铝资源丰富,中铝公司2005年便对这一区域大举开采,几年前又被列入"整村搬迁"开采规划.如今搬迁在即,拆迁在近,有位相王村的老友邀请我去那里拍摄一 ...

  • 中国传统村落(第一批)北京市——门头沟区雁翅镇苇子水村

    雁翅镇苇子水村是明清时期的古村落,村子民居分布在九龙八盆之中,依山建有46座明清四合院,有5座基本完好.村中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河,河上架有13座桥,其中5座水泥桥,8座石桥.随河沟宽窄变化,桥身的长短随 ...

  • 大汶口石桥、大汶口遗址 【山东泰安】

    大汶口镇在泰安南边30公里处,有2处国保,市区的老汽车站坐207路公交直达,2个国保还挨着,很方便.大汶河发脉于莱芜泰岳东麓,是一条由东向西的河,不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而是&qu ...

  • 河南有座桥,初建年代不详,474年前重修,镇桥之宝吸水兽

    合河石桥概况. 合河石桥位于河南省新乡市区西北五公里的新乡县合河村,是一座七孔拱形青石桥,呈南北走向,桥长48米,宽6.5米,高6米.该桥始建于何年,无从考证,但1546年,重修该桥,由原先的三孔之桥 ...

  • 惠州古桥辑录(龙门、大亚湾部分)

    龙门县 大通桥  位于龙门县永汉镇圩镇,横跨永汉河.中间已被冲毁,用混凝土修复,两头保留石板(拍摄:醉玫瑰) 八坝桥  位于龙门县麻榨镇寨下村,为七节平梁石桥. 十三坝桥   位于龙门县麻榨镇寨下村与 ...

  • 淇水关与纣王墓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宅在家中,将早年间编写的鹤壁两处古迹短文整理成美篇,既飨读者,又宜保存.                           淇 水 关 悠悠淇河出太行,逶迤蜿蜒向东方, 千年古镇淇 ...

  • 一个淇水歌者的禅意生活(组诗)

    2017-06-16 流水古琴纯音乐 - 兵车行 香港爱乐民乐团与中国成都民乐团 一个淇水歌者的禅意生活(组诗) 杨开亮 无论外面诱惑再大  都不如 我做一名淇水歌者更快乐 --作者题记 生活如禅 庐 ...

  • 【塞外志异】(闵生裕)

    九爷的笨不呆 作者:闵生裕 塞外志异   九爷是个江湖人.记忆中九爷似乎不属于农业社会,他不像闵庄所有父老一样,一辈子只知道修理地球,他几乎不下地干农活.记忆中九爷一直骑着高头大马,就是骑骡子也是那种 ...

  • 诗人样本||关志敏:关关雎鸠爱情诗选

    关志敏,笔名关关雎鸠.激扬.籍贯四川蓬溪,毕业于内江师院,现居成都,中学高级教师,四川省诗词协会格律体新诗创研会理事.在<四川青年报><四川工人日报><青少年文学> ...

  • 汜水关前华雄连斩数将,猖狂至极,曹操的猛将们为何不上前迎战

    三国的故事序列当中,之所以十分的精彩,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在三国的剧情当中,有着颇多的打斗的场景.当然这些所谓的打斗场景,只是展现在<三国演义>当中,而面对所谓的正史当中的<三国志 ...

  • 诗歌:今夜不醉不归 | 淇水悠悠 主播 | 刘继红

    长风文艺 欢迎关注:changfeng1710   今夜不醉不归 --写在郭哥海南归来之时 淇水悠悠 当马提灯点亮 马头琴响起 我们相约走进"巴特尔大叔"的小屋 这个夜晚,最有趣的 ...

  • 【古文探奇】扬州画舫录-北水关

    品 READ 读 北水关 北水关在旧城镇淮门旁,嘉靖<维扬志云>:"南水门通舟楫,北水门废塞,嘉靖十八年,巡盐御史吴悌.知府刘宗仁疏通,修筑水门,并浚城内市河及西北城濠.其濠周围 ...

  • 关志鸥代表:以林草之笔奋力 描绘美丽中国建设新画卷

    作者: "十三五"圆满收官,"十四五"大幕初启.林草系统在过去五年中取得了怎样的成绩,接下来又将如何描绘生态美.百姓富的美丽中国新画卷?对此,人民网记者专访了全 ...

  • 蓝盾:七律•“8•1”感怀——和关志高先生

    阅读本文前,请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二刊""关注"我们.欢迎指导,期待赐稿,体裁不限. 诉说灵魂情感,传播社会万象,品论人生得失,关注百姓生活,回忆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