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的原理十三(怎样避免主观)
十三、怎样避免主观
谈写诗的规律与单说诗并不一样,写诗是把诗的表达用实践演示出来,这是实践现象,是通过实际之苦辣酸甜来创造美,而诗是以作品的形式展现出来的一种美的存在,已经变成了仅供欣赏的现成的美。
尽管可以从现成的美反推实践,但再怎么反推已非实践本身,实践成了过去时,更何况反推过程中,各种主观因素都会掺进来,根本做不到像一边写,一边把思路,想法、过程叙述出来一样的实事求是。这还是就作者创作,由作者分析而言。
如果是反推别人的作品,恐怕主观成离题千里也是近的,除非有一点福尔摩斯探案的本领,不仅懂心理、懂侦查,还要切实懂诗,哪方面经验都不可少,少了便离实事求是越来越远。
因此,反推别人的作品再怎么样都基本属于欣赏范畴,有益于尝试更忠实贴切来理解作品,而无从真的当做可如法炮制的实践。这就是本人一再强调跟欣赏学不会写诗的理由。
欣赏有助于实践,但仅仅属于学习性质,有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性,终归实践还要从实践自身来摸索,又所谓“实践出真知”。
如果囿于从欣赏学写诗,就免不了照猫画虎而渐渐轻视了实际是什么样子,似乎学到什么,什么就是规律,以为雷池而不可越。殊不知,这恰恰反映出学到什么,什么就成了死的东西。死的规律再是规律,也一无用处。像当今千人一面地写诗,就是教训。
什么东西不经过自我实践中个性消化,哪怕再有美也是人家的,搁在人家手里或许永远是美,是规律,可以欣赏、品味,可以感受美不胜收,就是不可拿来搞复制搬家。一复制搬家就成了东施效颦。东施效颦既不是学习,不是借鉴,也不属于理论指导实践。
学习永远意味把人家的消化成自己的,把规律放在原原本本客观上,看人家怎么通过主观能动性来用,然后举一反三到自己身上,想想如何根据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
写诗有规律,但没有一定之规,欣赏有规律,亦没有一定之规。这些总是要秉持既从客观规律出发,又必须因而制之才行。
不妨问问,是哪些人在定死的规矩,又是哪些人在不遗余力,要么僵死地搬出古人的东西推销窠臼,要么打着各种幌子搞所谓“创新”制造新的雷池?
如此下去,或说一旦受如此影响,学诗、写诗、欣赏能否保证不走在弯路上?能否有科学、合理、缜密、全面的艺术观念?时下的现实无不证明,人们争先恐后走弯路才是如火如荼方兴未艾的。
“梨花体”、“羊羔体”等不必说,已经到了穷途末路,但是“就诗论诗”、“憋诗”、“呻吟”“另搞一套”,这些现象还是司空见惯的,甚至很有市场。
分析起来,这些既是主观主义,也是文而不化的反映。与“梨花体”、“羊羔体”等赤裸裸为了标新立异附庸功名不同的是,所谓“就诗论诗”,是主观急功近利的结果,无非以鼠目之观仅仅看到了诗的荣耀,却看不到背后的修身养性,反而贪念逃避背后的人,实际是出于“立牌坊”的心态所致,更是心理晦暗,趋向败坏的表现;
所谓“憋诗”,如果不涉及初学能力所限,主要是既懒于学习,更懒于探索,既想随波逐流,又想一鸣惊人的心态使然,多因受古来过于强调形式美和不合理“炼字”、“炼句”、“炼意”等窠臼意识的误导,专好拿表面文字扎筏子,不得不尤其呈现为追求所谓“名言警句”,殊不知越这样追,反而越追不到,这是古今造就出来的最有影响的一条弯路,始从具有上风趋势,没这恐怕传统诗也不会走下坡;
所谓“呻吟”,是既想有所追求又摆脱不了麻木不仁的杂交畸形儿,其使因多出于狭隘自私,既有主动选择愚昧而回避现实的因素,也有因文而不化而被动跟风的因素,在根子上,于过去是封建统治下的必然结果,于今天则属于封建余毒所熏制的一股极端消极现象;
所谓“另搞一套”,特点是伪创新,什么时代都有,既与“梨花体”、“羊羔体”等的赤裸裸有着一脉相承的标新立异成分,又有披着各种外衣犯主观主义一意孤行的成分,是随不同时期的大环境而起伏兴落的一种现象,因而有很强的蒙蔽性。
这些现象都是不良风气,实际是以不雅之心,作附庸风雅之态。正是在这样的不良风气下,不仅败坏了广泛欣赏,也让写诗大规模成了“两面派”,或准“两面派”,很难再与应有的表达一致起来。
这提示的是,只要坚持人诗合一,“如何表达”这一问题就自行解决了,于是学诗写诗欣赏等,在风气、能力、提高方面,也会自然而然全面走上正道。
诗的三种表达方式,对于不懂写诗的读者,自然可以“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但对于写诗、论诗和谈欣赏的人,则不可这般。一旦这般,便自然而然摆脱不了偏狭,也就成了成见和偏见的携带者,难免不会毒害人。这个地方容不得强词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