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治斌:我的爷爷

全文长约 30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5 分钟
我的爷爷
文/封治斌

记忆似长河,悠久且深远。生活中总有一些物件牵动着我们内心深处的记忆,每每看到,就会勾起记忆最深处的那个人。盯着老家毛坯房里屋墙上挂着的板胡,我又想起了爷爷……

不知不觉,爷爷离开我们已经一年有余。爷爷身材并不高大,体型有些瘦削,弓着腰有些驼背,但身板硬朗,走路总是习惯背着手,说起话来不紧不慢,做事沉稳有序。爷爷一生乐观开朗,尽管一辈子历经坎坷,但始终幽默豁达。

依稀记得爷爷曾对我说过,在他九岁时母亲就去世了,他十几岁便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在那个食不果腹的年代,爷爷不知经历了多少个灾荒年景。

即使在那样一个饥荒年代,曾祖父也极其重视教育,即便砸锅卖铁,也要供爷爷上学。爷爷也没有辜负曾祖父的期望,在校刻苦学习,算盘、毛笔字都是爷爷的强项。彼时的爷爷年仅十三岁,却已经学会了独立。他背着粮食(黑馒头)、文具和其他生活用品,翻过三个山沟,徒步40里路去上学。途中枯燥乏味,无人做伴,即便是磨穿了鞋底,爷爷心中也始终坚持着“唯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的信念,并以此化为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爷爷就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渡过了六年小学时光。可由于家境实在贫寒,曾祖父再也无力供应爷爷的学费,爷爷小学毕业后便不再上学。

后来,爷爷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一个新的城市发展,但生活依旧十分艰辛。在那几年,爷爷不仅要按时上班,还要抽空打理家里的几亩杏园,回到家后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儿子。如此过了几年,随着孩子的慢慢成长独立,生活条件才有所改善。

爷爷每天起早贪黑地干活,一家子省吃俭用,终于渐渐有了一些积蓄,于是爷爷决定建造一所真正属于自己的家。

俗话说“搬家三年穷”,爷爷在盖房子时,经历了非同寻常的曲折与磨难。为了省钱,爷爷自己动手打土坯、烧砖,由于发生意外,爷爷还差点付出生命的代价。整整两年之后,爷爷终于带着家人熬过了苦日子,住上了土木结构的老柴房,也算有了自己的家。

爷爷的一生平凡如家乡的红柳,朴实且坚韧。经历过贫苦年代的他,一辈子没有浪费过一分钱,因为他深知“一分钱难倒英雄汉”。这些年家人给他的钱他从来不舍得花,都全部积攒起来留给了我们这些晚辈。

为了生活,爷爷一生风里来雨里去,早出晚归,辛勤劳作。多少年的艰苦岁月也没有磨平爷爷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再大的困难也从容面对。

美好的记忆总是会刻在人的心里,不管过去了多少年,我和爷爷在一起的点点滴滴仍然历历在目,萦绕心头。

从我记事起,我就知道爸妈经常忙于工作,没有时间照看我。陪伴在我身边的一直是爷爷,他对我的付出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从年幼对我的细心呵护,到我参军离家时对我的依依不舍,这不仅仅是一段经历,更是我和爷爷唯一且珍贵的回忆,让我难以忘记……

“所谓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我的生活处处都有着爷爷的身影,他呵护着我的心灵,关照着我的成长,为我指引前行的方向,就好似我人生路上的一盏明灯,时刻为我照亮。

生活的艰苦并没有阻止爷爷对传统文化的追求,爷爷一辈子酷爱秦腔。

我第一次发现家中这个“老古董”板胡,就在毛坯房最里面的隔墙上静静的挂着。发现它之后,我像是被蝎子蛰了一样,哭着闹着非要让爷爷把板胡拿下来。那把板胡被熏得发黑,用麻线扎着,拉起来声音像锯木头一样难听。好似声声都在如泣如诉中流露出爷爷的内心……

自我初中毕业之后,爷爷就很少与这把“老古董”打交道。也许人到花甲之年,就会慢慢变得念旧。虽然岁月磨平了爷爷的冲劲,但双手总是闲不住,会摆弄年轻时没有完成的事情,也有可能是对秦腔兴致始终未减。

记得2016年夏天,具体日子记得不大清楚了。那天我和父亲都休息,父亲想带家人出去散散心,对我来说,这种机会从小便是难得的。当时我脑子里情不自禁地浮现了一张“美食清单”。然而,第一站却到了“古韵琴轩”。

这个店是卖板胡的,也许父亲来到这里,是为了让爷爷打开尘封已久的秦腔世界,让他再次看到激情燃烧的岁月。听到店员和父亲的交流,我深深感受到父亲对爷爷的愧疚。

板胡声声,是爷爷最直接的倾诉。对于爷爷那个年代的人来说,没有综艺,更没有新媒体,绝大部分人都爱听戏。也许正是因为人们一路吼着激昂悲壮的秦腔,苦难的日子才不再那么煎熬。

在此期间,爷爷拉板胡的时候,害怕吵到隔壁邻居,便支支吾吾地拉动琴弦,那声音很是刺耳。“快嫑拉咧,拉的到底是个啥嘛。”奶奶板起面孔说。时间长了,父亲也觉得确实不妥,便与爷爷商量,决定回农村,帮助爷爷与父老乡亲们成立乔村自乐班,成为地地道道的农民“演奏家”。我能记住的,那时我们村上有许多人在学唱戏,其中就有王婶的《三娘教子》、二爷的《苏武牧羊》、奶奶的《梁秋燕》……

每当夏日暴风暴雨,干不了什么农活,村里俄父老乡亲就纷纷走进我家大院。奶奶和大妈自然地会热情端茶倒水,爷爷左手抚弦,右手持弓,头或仰或摇,时而悲凉,时而愉悦。

不知多少次戏迷们唱到吃饭点还没有散台,热心肠的奶奶其实早已准备好一大锅陕西臊子面,就为等父老乡亲们唱完之后有口晚饭吃。

一场场陶醉动情的场景让我永远无法忘记……

作者小时候和爷爷在一起

2019年10月21日,我亲爱的爷爷走了。

那两年,爷爷病情加重,同时因为我工作的特殊性,每次只仅限于通过视频看见爷爷迟钝无奈的表情,我不得不欲言又止。随着爷爷的离去,我的愧疚愈发强烈,我错过了走近爷爷的机会,更错过了见爷爷最后一面、听爷爷说最后一句话。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没有做好一个孙子的本分,对爷爷不够关心,对爷爷有太多亏欠。正所谓“忠孝不能两全”,在爷爷离开后的日子里,我越发能读懂这句话。但我也相信,爷爷的心里也一定为他的孙子而感到骄傲。

一手好毛笔字、一个打算盘能手、一日日放学桥下的等待、一顿顿美味的家常菜、一曲曲动人的板胡曲、一次次不舍的离别…这些碎片式的回忆只为怀念。爷爷的音容笑貌,一举一动如同刀刻斧凿般总在我的脑海中浮现。那些童年的往事多么温暖,但如今又多么遥不可及。

此时是凌晨一点,时间悄无声息地溜走。或许真的是一场又一场的别离,需要一生的深情回味。那熟悉的板胡声,又在我的内心回荡。

但,我知道爷爷与板胡都沉睡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