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定窑茶入
家櫪(艺术家 考古研究者 )
---原创作品
雪花飞 咏唐代定窑白釉茶入
唐定盛茶小罐,青白釉色难寻。
唇口璇纹可鉴,平底国琛-
昔宦臣商贾,趋之胜宝珍。
瓷器尖端世界,美器牵魂。
日本茶道史上千姿百态、被尊为茶道文化瑰宝的茶道具“唐物茶入”其实是泛指来自中国的陶瓷茶罐,所谓‘唐物’是指从中国带回来的物件,而不一定是唐代的物件,这里的“唐”是指中国。所以,在日本所说的“唐物”大部分都是宋代、元代的饮茶器物。因为日本对中国唐代文化推崇备至,尤其是自唐、宋时期的僧人们来中国求学、修禅带回去的物件视为至宝,因此带回去的物件更为当时的武士们推崇、追逐,自唐、宋时期茶道引进日本以后,就迅速流行起来,僧侣们带回的茶具也就成为了明星器物,不仅以占有为荣耀,更为争夺这些‘唐物’而厮杀不止,之后慢慢便并按不同年代和艺术价值分出等级:如“大名物”、“中兴名物”等作为珍贵的藏品收藏起来。日本茶道史上介绍“唐物茶入”的文献、著述比比皆是,较早的有《金尺文库故书》、《抵园执行日记》、《山上宗二记》、《君台观左右帐记》、《茶入之次第》以及《松屋会记》等记录茶会的著述。
日本继承了唐、宋时期中国的茶道文化,视为至尊,并一直保持最传统的礼仪形式,神圣的茶事,与挂画、插画、闻香的宋代‘四艺’一同视为高雅的艺事,中国的礼仪在日本得到了很好地传承和发展,而在中国本土由于朝代更迭,外族入侵而渐渐消失了唐、宋的茶文化。
所谓茶道具,包括在沏茶、饮茶的演示过程中的所有相关用具,如壁龛用的茶道具(挂轴、花瓶、香盒);烧水用的茶道具(风炉、地炉、茶釜);添炭用的炭斗、羽帚、釜环、火箸、釜垫、灰器;点茶用的浓茶小罐、茶罐囊、薄茶盒、贮茶坛、茶碗、茶勺、茶刷、水注、水勺、茶巾等。其中,点茶所用的浓茶小罐,就是被日本人称之为“唐物茶入”。
对于传世的许多著名的“唐物茶入”的产地的研究始终是日本茶道、陶瓷界极为关注的问题。1976年至1982年在朝鲜半岛的全罗难道附近打捞出来的元代沉船发现了与日本的“唐物茶入”极为接近的器物,1994年中国考古学者在江西赣州七里镇窑址发掘简报中曾有出土与日本“唐物茶入”相似的酱釉陶器,因此,可以认为很多如今在日本流传的“唐物茶入”是江西赣州窑的产品,当然,也不全是赣州窑的作品,还有一些是其它窑口的。
我们今天来谈谈唐代定窑的白釉“茶入”,国人叫它“小茶罐”,但是这种唐代定窑的器物没缘传入日本,因为初入日本的大多是宋代遣唐使、僧侣们带回去的器物,那个年代的唐代定窑茶罐已经是极为罕见了,加之当时流行黑釉,所以日本人没有缘分见到这些珍贵的器物。
图1:唐代定窑白釉旋纹口小茶罐
过去我们知道的唐代定窑白釉极少,又由于《中国陶瓷史》讲的定窑初创于晚唐,再往前自然就没有定窑产品了,更谈不上去研究它了,这些都是五十年代之前的观念,由于明清以来所能见到的定窑作品也大多是北宋之后的作品,文人雅士们又将视为定窑的巅峰之作,民国以来更是将北宋定窑的“象牙白”视为唯一鉴别定窑的标准,直至八十年代一直沿用。改革开放四十年,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有幸看到了前人无法想象到的许多珍贵器物,包括隋、唐定窑器物。
这种唐代定窑白釉的小罐造型偏矮胖,丰满的腹部,口边饰凸旋纹,平底露胎,胎骨细密棉滑、白净,釉质白中泛青,明显是使用柴木作为原材料烧制而成,釉面有部分由于柴窑烧造过程中,炉内气流流动的所产生的流动性“泪痕”,是比较典型的唐代定窑白釉佳作。唐代定窑这种小茶叶罐传世品极为罕见,造型上与现在日本流传的一些唐物茶入相似,这种造型的茶入在日本被称为“大海”。
图2:唐代定窑白釉旋纹口小茶罐
到了晚唐时期,定窑白釉的小罐从丰满圆润的造型向略有纵向拉伸发展,渐渐形成唇口、丰肩、下收腹的新颖形式,比起原来丰满圆润的盛唐风格有所改变,但是仍然沿袭平底露胎风格,晚唐这种造型的罐子在河南巩县窑、河北一带的定窑、邢窑等窑口比较流行。
图3:晚唐定窑白釉唇口罐
再晚一些时候,定窑的这种罐不仅腹部不再丰满,而且出现内凹,肩部饰三道旋纹装饰,底足出现圈足的做法,虽然是晚唐,仍然以平足为主要工艺手法,但是圈足的出现也是一个不小的技术上的进步。它能够减少接触面积,制作的更加精巧、灵动,从早期的纯实用性走向艺术性与实用性并存,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享受艺术的美感。这也是后来日本人茶道里面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坐定后先欣赏茶具,以茶入为首,茶艺人再由茶入取出少许至于壶中煮茶,或至于盏中点茶,品茗的同时品茗、观盏之后再品盏。当然,这些都离不开一个优雅的环境,闻香、挂画与插花。
图4:晚唐定窑白釉唇口三旋纹罐
这种造型虽然作品极少,但是在河北地区还是能够找到它的踪迹,比如同时期的邢窑作品也有类似造型的作品,参见《千年邢窑》第183页。这件唐代邢窑作品与唐代定窑作品不是很相似嘛,这就是时代的共同特点,也就是所谓的时代风格。
图5:晚唐邢窑姜黄釉旋纹式唇口罐
进入五代的定窑白釉,仍然沿袭唐代定窑小罐风格的作品,口部依然饰有旋纹,只是丰满的圆腹不再现,而是渐渐流行起来硬折肩的风格,有些还有装饰纹,有些仍然素面,这件素面的硬折肩小罐开启了北宋硬折肩茶罐的先河。
图6:五代定窑白釉折肩小罐
到了五代、北宋时期,定窑白釉流行沿袭唐代定窑的莲瓣纹装饰,凸莲瓣纹装饰开始流行起来,尤其是十世纪的定窑白釉作品,多以凸莲花瓣纹为装饰,有立体莲瓣纹的感觉,参见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北宋早期图莲瓣纹折肩小罐。进入北宋(十一世纪后),这种凸起的莲花瓣纹由于胎骨的不断精简,比较立体的图莲花瓣纹渐渐被刻花的莲瓣纹所代替,到了十一世纪以后的定窑罐子基本比较少见莲花瓣纹的装饰了,有的也是在薄胎的外表刻花出莲瓣纹的线条,随后,这种莲花瓣纹慢慢被刻画得缠枝莲花纹所代替,虽然缠枝莲花纹早在晚唐已经出现,但是那时候的缠枝莲花纹上不够完美,略显松散。
图7: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北宋定窑白釉图莲瓣纹折肩罐
进入北宋时期,由于胎骨的不断提炼、精细,定窑白釉罐的造型更加规整、精巧,造型仍然延续硬折肩形式,但下腹略微急收、内挖足,底足露胎无釉,或有部分施釉,腹部刻划缠枝莲花纹,纹饰严禁、端庄形成了北宋定窑特有的的刻花风格。也正是我们熟悉的所谓‘定窑白瓷的标准型’,但是这种标准的北宋定窑白釉刻划小罐却是也是很难得一见的,这种制作精良,胎釉洁白、滋润、刻划流畅的定窑实属北宋定窑的杰作。
图8:北宋定窑白釉刻缠枝莲纹折肩罐
唐代人叫“吃茶”,宋代人是“斗茶”,明代人称“泡茶”,清代人好“沏茶”,这些叫法和饮用茶的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唐代人是拿茶当饭吃的,就如同喝粥一样,用茶加入盐以及一些各自喜好的料放在锅里煮,处好了就像‘茶粥’,所以说叫吃,宋人叫斗,现在应该大家都知道了,明人称‘泡’,就是把茶叶放到壶里用佛水泡,在倒在杯里喝,满洲人则是直接把茶放在盖碗里沏茶。
在唐以前的“粥茶”阶段中,煮茶和煮菜粥差不多,比较粗放。有时还把茶和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煮在一起。这就是唐人皮日休《茶经·序》所说的:“季疵(cī)以前,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与夫瀹(yuè)蔬而啜者无异也。”
自唐代开始,饮茶方式变得十分讲究,重在细煎慢啜的品尝。唐代主要饮用饼茶:用茶笋(茶籽种后萌发的幼芽)、茶芽(茶叶上的芽),春间采下,蒸炙捣揉,和以香料,压成茶饼。饮用时,先把饼茶放在火上炙烤片刻,使茶香散发出来;然后把炙烤过的饼茶等冷却后放入茶臼或茶碾中碾成茶末,入茶罗筛选,符合标准的茶末放在茶盒、罐中备用,这就是日本人所谓的“茶入。
特别注释:这种小罐可以做任何用途,不一定限定放茶叶/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