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瓷器了解与鉴识

南北朝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段。这一时期,陶瓷工匠们通过不断改变釉料的配方,使得在早期并未完全成熟的“青瓷”得以成功烧制。相比较而言,河北地区制瓷业的发展较南方稍晚。北魏孝文帝 494 年迁都洛阳之后,大大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吸引了大批南迁工匠的回归。东魏和北齐先后建都河北,这些回归工匠带回了南方地区越窑先进的青瓷烧造技术,这也迎来了北方青瓷烧造的辉煌时代。北方地区的巩义窑、相州窑、邢窑、磁州窑、淄博窑等窑口均成功创烧了北朝时期的青瓷,并在造型、釉色、装饰技法等各个方面形成自身鲜明的时代特色,取得了非凡成就。

2010 年初,南水北调文物考古发掘工作中,在河北省赞皇县西高村南的岗坡地,考古发掘了北朝赵郡李氏家族墓群,出土了随葬青瓷数十件,纪年明确,组合清晰,为北朝青瓷的典型代表。此外,河北景县封氏墓中出土的青釉瓷也为北朝青瓷中不可多得的精美器物。可为研究北朝青瓷研究提供例证。

北朝青瓷的坯体成型,主要是用快轮拉坯,底足部位采用旋削工艺,因技法十分纯熟,故器物造型普遍规整,足端削棱,形成倒角造型,制作干净利落。此外,还采用捏塑、模制等成型方法制作的坯体,注重实用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无论是碗、杯、盘、豆、钵、盆等日用器皿,还是罐、瓶、尊等盛储类器物,皆呈现出厚重浑圆、粗犷质朴的风格,与南方青瓷那种清新、秀美的艺术面貌形成鲜明对比。纵观北朝青瓷,造型的设计理念和图像表现受到浓郁的域外影响,有些器物本身即是舶来品,有些则是吸收了域外设计因素的中国制品,均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珍贵实物证据。

北朝晚期 葡萄纹双系扁壶 邢台内丘出土

南朝 青釉覆链唾壶 南京博物院藏

北朝青釉瓷器主要承袭了南方青瓷技术。但因原料产地不同,瓷胎与釉料含铁量不同,并受工艺配方、烧成技术等因素影响,北朝不同窑场烧造的青釉瓷器在釉色上也呈现出细微的差别。大多北朝青瓷的胎色深灰,釉面青翠晶透;邢窑胎色浅灰,釉色青绿;巩义窑因胎体原料的含铁量较低,故胎色白,釉色淡雅,釉面光润纯净,也称白胎青瓷。共性是普遍存在着积釉和开片现象。积釉部位往往釉层较厚,色调较深,甚至呈现黑褐色,带有强烈的玻璃质感。釉面开片现象较为明显,可见这一时期的胎釉结合不甚紧密,被认为是北朝青瓷典型的时代特色。

北朝 青釉多足砚 赞皇西高林赵郡李氏家族墓出

装饰上主要是胎装饰为主。所谓胎装饰,是指直接施于胎体表面的装饰。从使用的工具以及装饰技法上看,可分为刻划、浮雕等,图案清晰,布局规整,风格朴实。此外还有剔釉等装饰,技法娴熟,工艺独特。

青釉 鐎斗就采用平素无光的青釉器物,鐎斗是一种底有三足、旁有持柄的器皿,器身为圆口深腹,形如小盆,一侧设有长柄,蹄足外撇,内外施青釉,无纹装饰,关于其起源和用途,一直有很多说法。有人认为它是温酒器,有人认为它是煮茶的用具,也有人认为是敲击警众的器皿,《木兰辞》中记载的“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中的“金柝”,就是“鐎 斗”。对照上述说法,赵郡李氏家族墓出土的这件青釉鐎 斗,胎色灰白,釉色青黄,显然应当归于专门用以随葬的“冥器”之列,流行于两汉魏晋,至唐宋逐渐消失。

北朝 青釉鐎斗 赞皇西高林 赵郡李氏家族墓出土

刻划,是利用竹木类工具的尖端将图案花纹勾划在陶瓷胎体表面,然后罩釉烧成。因线条在釉下,故也称暗花。北朝早期瓷器上刻划装饰多为弦纹。较为多见的是在碗、盘、钵、盆的口沿部位刻划一道弦纹,而在瓶的颈、腹部位刻划数道弦纹。北朝后期开始出现刻划仰莲瓣纹与覆莲瓣纹,刻工精细,线条流畅图案清晰。莲瓣纹的出现,说明佛教文化逐渐流行。

赞皇李氏墓群出土的青釉灯、青釉盘和青釉唾壶都用到刻划的装饰工艺,器表只有简单的弦纹,其中青釉灯由灯台、灯柱和底座三部分组成,灯台呈碗形,中心立有一圆形管状灯柱。灯柱中空,外表装饰有一圈圈凸棱的弦纹。底盘为敞口平底,灯外施青釉,釉面开片,造型新颖美观,端庄大气。蜡烛大约在东汉前后出现,烛台就是伴随蜡烛而出现的,到三国时期开始出现了瓷质的烛台。这件青釉覆莲座烛台,釉色清亮,造型精美,莲花圆润饱满,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是表示纯净和断灭的一个主要佛教象征,代表“净土”,象征“纯洁”,寓意“吉祥”。

北朝 青釉长颈烛台 赞皇西高林赵郡李氏家族墓出土

北朝 青釉刻花莲瓣纹碗 赞皇西高林赵郡李氏家族墓出土

同时出土的青釉盘,器形较小,盘腹较深,盘内底饰花叶暗花纹,胎体厚重,粗犷质朴,盘子的口沿部位刻划一道明显的弦纹。青釉圆盘的内壁满釉,釉层有强烈的玻璃质感。唾壶呈盘口束颈,扁圆腹,圈足呈外撇,颈、腹,肩部各有两道弦纹装饰。

浮雕装饰也在北朝青瓷中常见,浮雕是指凸起于瓷胎表面的立体图案雕刻。根据图案深浅程度的不同,又可分为浅浮雕和高浮雕。以青釉仰覆莲花尊最为典型,浮雕莲瓣纹普遍流行于北朝后期的磁州窑与淄博窑。除封氏墓出土的莲花尊外,赞皇李氏群墓中出土的青釉仰覆莲座插器,也采用深刀雕刻,具有强烈的立体感,座上置一方托,拖上有长方形横梁,上承五个长方形的敛口深腹杯(残缺一个),胎为浅灰色,坚致细腻,釉色清脆,釉层薄而透明,有细密的开片纹,造型别致,底部浮雕的莲瓣圆润饱满,雕刻刀法流畅,工艺精湛。莲瓣精雕细琢,朵朵圆润饱满,如雨氤氲里在水一方的冷美人,“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简单的构图,却生出丰富意蕴,让人称奇回味!雕刻的实与虚之间,多种对比手法的运用,不仅使其形式变化丰富,其审美意蕴亦非常充盈,极有张力。

北朝 青釉覆莲座插器 赞皇西高林赵郡李氏家族墓出土

剔釉,是指器物成型挂釉后,在未干之前勾勒出图案,然后剔掉多余部位,再经高温烧制而成。如青釉托盘,托盘中的莲花图案采用剔刻法,剔除掉莲花周围的泥坯,留出莲花的图案,这种因剔釉露胎而形成的凹弦纹,与北魏洛阳大市遗址出土瓷器的装饰技法完全一致,也与西方玻璃器有着相似之处,独具匠心,颇具北朝釉色特色。

(0)

相关推荐

  • 宋代名窑瓷器鉴赏:北宋景德镇湖田窑影青瓷菊瓣盘(13)

    青白瓷又名影青瓷,前者主要是从器物所呈现的釉色给人的直观感受而命名,这是北宋早期的名称.到了清代晚期,一些文人在欣赏这种瓷器时,更加注重于对器物的主观感受,故名"影青",也有&qu ...

  • 真正的龙泉窑到底是什么样的?

    龙泉青瓷是青釉的一种,呈粉润的青绿色,如半透明的青玉,首创于南宋龙泉窑,并风行一时.粉青釉是石灰碱釉的一种,在生胎上挂釉,釉层较厚,以铁为呈色剂并含有少量的锰.钛,用1180℃-1230℃的高温还原焰 ...

  • 古瓷杂谈丨三国两晋南北朝瓷器(上)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瓷器手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不少对瓷器的产量.质量有直接影响的工艺出现在这个时期.成熟的青瓷自东汉中晚期烧制成功后,便迅速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逐渐取代陶器.漆器和金银器, ...

  • 一文看懂北朝瓷器,造型、釉色、装饰技法都各有特色

    北朝时期,河南.河北与山东地区积极吸纳南方瓷器烧造工艺,同时又融汇当地汉晋釉陶技术传统,在变革与创新中不仅成功烧制出了具有当地艺术特色的青釉.黑釉与褐釉瓷器,同时还发明了白釉瓷器. 根据考古资料表明, ...

  •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瓷器底足鉴识

    底足工艺是鉴定瓷器真伪和断代的重要因素之一,把握住了底足的时代特征及修足特点,对瓷器鉴定及断代很有帮助作用.下面就请鉴识和了解北京故宫博物院部分宋代瓷器的底足特征. 北宋钧窑底足简单形容:满釉,带护胎 ...

  • 北朝瓷器

    | 造型特征 | 北朝瓷器利用拉坯.捏塑.模制等成型方法制作的瓷器,造型规整,注重实用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无论是碗.杯.盘.豆.钵.盆等日用器皿,还是罐.瓶.尊等盛储类器物,皆呈现出厚重浑圆.粗犷质 ...

  • 北朝瓷器的特征

    北朝时期,河南.河北与山东地区积极吸纳南方瓷器烧造工艺,同时又融汇当地汉晋釉陶技术传统,在变革与创新中不仅成功烧制出了具有当地艺术特色的青釉.黑釉与褐釉瓷器,同时还发明了白釉瓷器.根据考古资料表明,巩 ...

  • 明代隆庆瓷器了解与鉴识

    隆庆朝历时仅6年,隆庆皇帝朱载垕清净.宽仁,执政期间果断平反前朝留下的冤案.惩治嘉靖皇帝宠信的道士,积极推行澄清吏治.清丈土地.改革赋役制度以及恤商和开关等政策,为万历初年张居正主导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

  • 明代瓷器了解与鉴识

    明洪武  釉里红松竹梅纹玉壶春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早期 洪武.永乐.宣德 (1368-1435) 据文献记载,明代自洪武二年(1369)起,朝廷即在景德镇设立窑场(初名"陶厂" ...

  • 大换雅阁【登封窑瓷器和标本鉴识】

    登封窑 在今河南登封曲河,始烧于隋.唐,隋唐时期发现了黑瓷.白瓷.黄 瓷.花瓷等:北宋达到其全盛时期.北宋时期,登封窑的白瓷及其装饰更加成熟,且出现了钧瓷.汝瓷.三彩.雕塑等:衰落于金.元,金.元时期 ...

  • 大换雅阁【明代瓷器了解与鉴识】

    2020-12-25 17:53 明洪武 釉里红松竹梅纹玉壶春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早期 洪武.永乐.宣德 (1368-1435) 据文献记载,明代自洪武二年(1369)起,朝廷即在景德镇设立窑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