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金匮、右手伤寒——助你笑傲江湖
“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一物瓜蒂汤主之。”
“中暍?发烧?用个涌吐药就治了?虽说我很好学,但真的搞不懂,不敢尝试呀!”
面对《金匮要略》,很多人选择知难而退。
重伤寒轻金匮:跛足难行
学中医的人要有所成就,必须拿下“一书一人”两座高峰。一书是《黄帝内经》;一人,则指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我们都知道,《伤寒杂病论》在辗转流传的过程中,被分成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但奇怪的是,《伤寒论》被后人反复注解和学习,《金匮要略》却只有很少的人研究,呈现出了“重伤寒、轻金匮”的现象。
以致今天,很多人临床用起伤寒有方有法,涉及金匮则绕道而行。这就好比《九阴真经》只学了一半,如何能够雄霸武林?
导致跛足的原因,大致有两方面。
一是《金匮要略》语言晦涩,流传至今或有轶失,学习过程中,可能你能挺过《臓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也很难熬过《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二是《金匮要略》内容庞杂,与《伤寒论》的六经体系不同,全书25篇,40多个病种,262方,是《伤寒论》的两倍之多,让很多人对《金匮要略》望而却步。
所以你需要一位明医指路,可以想象,跟随这位明医,如果掌握了这40多个病种、262个方剂,对于一位中医来说是多么大的飞跃?估计你半夜都会笑醒。
所以,难,也要学,而且必须学。
跟明师解经典:破题有法
还记得前面提到的“太阳中暍”吗?有医生在临床中治疗过。
这个患者表现的是“狂躁症”的一系列症状,但辨证后用的就是“一物瓜蒂汤”,只一剂就扭转了病势。
这位善解难题的医生就是宋柏杉老师。宋老师临床三十余年,在临床中非常善用经方,使用《金匮》中的方,更不在少数。用过,才是硬道理。用过,才能讲明白。
所以,宋老师讲《金匮》不会照本宣科,而要直击临床。
对于《金匮要略》原文的解读,宋老师不仅会列举先贤们的观点,还会着重谈自己在临床中的体悟。
就像宋老师说的:“要将临床中应用的体会,如实汇报给大家。”
《金匮要略》中有40多个病种,是学习的一个难点,更是重点。宋老师在课程绪论中提到,对于这部分内容,“不仅讲仲景先师的治疗方法和思路,还要讲后世医家以及他自己的的思路和治疗方法,把病讲透。”以《金匮》为基点,拓展系统专病。
学仲景,很多学习者都忽略了仲景在条文中呈现出的脉法。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看不懂。为什么?宋老师说,伤寒金匮的脉象,和后世《濒湖脉学》的28脉不同。不能用我们惯常以为的脉法去理解。
比如在原文中有这样一段:“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这里对宿食的脉象描述,和现在教科书上对宿食的脉象描述“滑脉主食积”,是截然不同的。那哪一方的说法更符合临床呢?
宋老师是站在仲景这边的。他说:仲景的脉法应用于临床更加准确,在指导临床方面,更加可靠。所以,学习仲景,也必须学习仲景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