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毅:一把小饭勺
【总第070402期】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短文之二
一把小饭勺
作者:肖毅
我保存着一把大学期间的小饭勺,如今它已32岁,堪称我家的小文物了。小饭勺是1987年刚上大学时买的,还是老毛子(前苏联)货。这饭勺造型简单,手握舒适,放饭盒里也刚刚好。勺柄一端还压着好看的小花草,背面有两个俄语单词,可到现在,我仍然不知其意,学的那点东西早已就着饭下肚了。后来专门请教过俄语学的最好的戴同学,因年龄原因,还是没能记住。不过,一看到那把小小的饭勺,四年大学生活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
我的大学校园坐落在黑龙江省东部边境小城,离密山裴德镇还有近2公里路程,到县城坐公交车还得半个点。偏僻的位置,匮乏的物资,少的可怜的零花钱,虽有奖学金补贴,但要想改善伙食、讲究吃穿,实在就是个白日梦。
记得刚入学时,统一在食堂就餐。食堂有两个,饭菜基本差不多,离宿舍近点的二食堂好像更受欢迎。二两一个的馒头8分钱,炒菜十几种。我每天早晨两个馒头一碗粥,外加一碟咸菜。后来看大家都用馒头夹豆腐乳,吃的挺来劲。我始终恐惧豆腐乳那红红的汤汁,总感觉像鲁迅笔下的人血馒头,所以一直不敢尝试。大约过了一年,我才尝到了那种美味,一个馒头一掰两半,用饭勺切半块豆腐乳,往一半馒头上均匀抹开,再用另一半一扣,咬一大口馒头,用勺子舀两口汤一顺,不大工夫,两个馒头下肚。一直到现在,我自己在家时,即使有可口的饭菜,仍喜欢用馒头夹豆腐乳,再抹点“老干妈”辣酱,吃得真是顺口香甜。
不知什么原因,大约过了一年,馒头突然涨价,一下子涨到两毛,大家纷纷抱怨太贵,接受不了。不知是谁发出的倡议,用罢餐来抗议。人心还挺齐的,没有几个人去食堂吃饭,偶尔有几个远远徘徊的同学想去打饭,又被站在楼拐角的一群同学起哄给哄跑了。食堂也没办法,最后只好无奈的倒掉。很快,消息传到了省教育厅,领导下来调研,给学生增发了专项补贴,馒头涨价问题即刻得到了妥善解决。
去食堂抢饭是当时最壮丽的景观。你看吧,离下课还有两三分钟的时候,心急的同学两只脚早已拿到了课桌外,做好了预备姿势,下课铃声一响,恰似离弦之箭,拿着饭盒飞奔向食堂。打完自己的一份,后续的同学就接二连三地把饭盒递上去了。往往每个排在前面的同学都要为好友带个两三份,惹的排在后面的同学抱怨连连。碰到厉害的主,一言不合就动起手来,食堂顿时成了战场,一顿拳打脚踢混战之后,大家各自捡起七零八落的饭盒勺子叉子,彼此怒视一眼,带着复杂的表情继续重新排队。我天生胆小,从不敢参与这样的战斗,甚至不忍目睹,只好老老实实排在后边,有时等到没人了,才慢慢踱去食堂,随便打点冷饭冷菜,将就填饱肚子。好在我可爱的小饭勺从没有遭受过暴力,才得以全身而退,陪伴我度过寂寞的大学生活。
上世纪八十年代,学校周围商业极不发达,小吃型的饭店一两家,菜品极少。小商店只有两三个,东西也少的可怜。偶尔去,也就是买包榨菜,一袋油炸花生米。条件稍好的同学,每周凑钱买瓶大高粱白酒,过过酒瘾,打发无聊的闲暇时光,酒后在走廊里高歌一曲,当一回“走廊红歌星”。
毕业后,我在离家千里的农垦参加了工作。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物资早已极大丰富了,每天吃得都像过年一样,四季有水果,生猛海鲜,南北大菜,琳琅满目。但不管是居家还是外出下饭店,我都尽量不浪费。新朋故友相聚,我都会想起朱子家训中的那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因此总会倡议少点些菜,最后吃不完的,也都建议大家打包带走。我永远忘不了曾经用小饭勺舀过的汤汤水水,忘不了艰苦的食堂生活给我上的生动一课。诸葛亮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家书堪抵万金。每当看到桌上的那把小饭勺,我就想起那句经典修身名言,并坚信:只有珍惜已有的幸福生活,才能拥有更深远的福报。
2019.1.3晚草于庆丰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肖毅,毕业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一直工作在垦区。
在场文学 The presence of literature 主 编:明桦微 信 号:zhaominghua0526本期编辑:明桦微 信 号:shaiwangnv来稿须知:原创,文责自负。稿件题材:诗歌、散文、小说、杂文,书法、摄影、绘画作品。初次投稿:附作者姓名(笔名)、个人简介(150字左右)、照片一张。投稿信箱:438371346@qq.com qiufengjj@163.com
在场文学主编明桦感谢您支持原创作品
赏,是一种情怀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