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水平很高的一首诗,短短22字,便成千古名篇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无论是王维笔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写照;还是李商隐笔下“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缠绵流连;亦或是岳飞笔下“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慷慨激昂,它们都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让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之惊艳。总之,古诗词浩如烟海,千古名篇亦数不胜数。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登幽州台歌》,便是一首我们耳熟能详的千古名篇,并且很早就已经入选了我们的语文教材。《登幽州台歌》的作者是初唐文学家陈子昂,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当时的陈子昂登上幽州台,因为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便慷慨悲吟,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陈子昂失意苦闷,但此诗却写得苍劲奔放。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首先,诗的开篇两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便阐述了自己的怀才不遇。即看不见以前的贤君,也看不见后来的贤明之主。这里的“古人”具体所指,我们可以根据陈子昂的《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所描绘的战国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确认是指像燕昭王那样的前代贤君。
但陈子昂作为初唐之人,也没有穿越到前代的能力,自然只能发发感慨了。另一方面,陈子昂除了无法遇到燕昭王那样的前代贤君,就算后来有了贤明之主,他也等不到那个时候了。所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背后所蕴含的情怀,便是生不逢时,即怀才不遇。其实陈子昂的怀才不遇,在封建时代是一个共有的情怀,它具有普遍性。
然后,我们再来看诗的结尾两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即一想到天地的浩茫宽广,我就倍感凄凉,不由自主的落泪。从前两句诗来看,陈子昂是在俯仰古今。而从这两句诗来看,我们可以得知陈子昂一方面感慨宇宙天地的浩茫宽广,一方面是在感慨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当它们结合了诗人的怀才不遇,便自然“怆然而涕下”了。
纵观陈子昂的这首《登幽州台歌》,他并没有对幽州台作描写,纯粹是通过描写登楼远眺,俯仰古今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自己长时间以来遭受打击的孤寂郁闷的心情。单纯从陈子昂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来看,他实际上也是深刻地揭示了古代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普遍遭受打击的境遇,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而从句式、音节等方面来看,这首诗并不是常见的句法、音节,而是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且音节上比较急促。简单来说,就是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有抑扬变化,能够很好地传达出诗人的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我们如今品读起来,也比较流畅自然,朗朗上口。总之,《登幽州台歌》虽然只有短短二十二字,却是一首水平很高的千古名篇。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