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之地 | 李力:登南峰寺看——红军城
【巴蜀之地】
图:堆糖
文:李力
版式设计:玉丽
看旺苍红军城,莫过于登南峰寺,登上南峰寺,红军城尽收眼底。南峰寺位于红军城外南边一里的黄洋河畔、南峰山半山腰,是一座倚山凿崖而建的古刹,始建于唐,坐南向北,旧志喻为“阆苑锦屏”。川陕苏区时,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张国涛就住在这里,在观音阁的四根大木柱上,留下红军当年镌刻的对联“旺苍两面河,圣贤观音陀。红军到此地,川陕变苏俄”。文革时、寺庙内三千多平方米的古建筑艺术毁于一旦,只留下一些断壁颓垣、雕刻于石岩中的古佛头像、残缺不全的手足。寺庙西侧五六百米远的悬崖上,镌刻着当年西北军政治部的长约二十余米,每个字约一平方米的红军巨幅石刻,标语“为独立自由领土完整的苏维埃新中国而奋斗!”十多个大字依旧在春光的照耀下熠熠夺目。红军离开旺苍,这幅巨大的石刻标语被当地老百姓用黄泥巴糊着,才得以保存下来。文革后,经政府批准,周围方圆几十里的善男信女,集资捐粮,少的几元钱,几斤大米或小麦,多的成千上万,又在原来的基础上傍山而建,修造了宽阔高大的大雄宝殿、观音殿、普贤观世音殿等善男信女,方丈主持诵经拜佛的居住之处,培植的草木茂盛,一派葱葱郁郁。同时树碑标记,内容为“原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曾居于此”等语。
我们一行来到南峰寺时,正是仲春时节,寺庙外石梯旁几株桃花正争奇斗艳,风里送来一阵阵油菜花儿的芳香。寺庙主持释传明大师随我们同行,信步走上观音殿前的回廊,手把栏杆,眼底东河水由北向南,从大巴山脉莽莽的群山之间迎面呼啸奔腾而来,与自东向西流经脚下的黄洋河水,在南峰寺西边一里的凤凰梁向北延伸的山脚下的亭子沱缓缓汇合,一阵沉寂之后、形成巨大的深潭绕过山脚,又向西南方向咆哮而去。旺苍老城——红军城就在两河之间一平方多公里的冲积平坝上。1934秋为实现“川陕甘计划’,红四方面军总部,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川陕省委、省政府,还有后勤供应机关,兵工厂、造币厂红军总医院相继迁来。川陕苏区主要领导人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王树生、李特、倪志亮、李先念、王维舟、傅钟、张琴秋、周纯全、熊国炳、余洪远、郑义斋也随同前来。这块土地上就驻扎了川陕苏维埃政府和红军的领导机关40多个,两万多名红军战士。旺苍城红旗飘飘,红军战士的歌声飞扬。旺苍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全国第二大根据地——川陕苏区的后期指挥中心。旺苍城红旗飘飘,红军战士的歌声飞扬。一时间,旺苍历史的天空上群星灿烂,光彩夺目。他们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名字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历史上旺苍这块土地就小有名气,宋熙宁时利州转运使鲜于先曾称赞此地为“龙去难寻百潭水,地灵长对五峰山”。文昌宫、龙潭巷、王爷庙、木市巷等几条古老的街道相互交叉,两旁一楼一底木架穿斗结构的青瓦房屋紧密相连,这么多年已是饱经风霜,可总体布局依旧是当年红四方面军在旺苍时一样。如今被四川省政府命名为——红军城,作为人们缅怀革命先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
南峰寺山脚下东面的农场是过去的灵溪寺遗址,也是始建于唐,毁于文革中,明代曹学全著《蜀中名胜录》对其风貌作了生动的描述。宋代陆游曾有《雨中过灵溪古堠》一诗,描绘“道边相送驿边迎,水隔山青似有情”。明代嘉靖年间,四川按察司佥事前监察御史杨瞻《题灵溪》也赞叹这里“青泉当户如迎客,翠竹环墙又可人”,“鸟道依稀天上路,林居仿佛画中人”。1934年12月彭杨军事政治干部学校在这里更名为红军大学,校长倪志亮、政委付钟、副校长李特。当时红四方面军的主要领导人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等也常到这里讲课。红军大学为红四方面军培养了大量的领导干部,用马列主义武装了头脑。回首当年,红色根据地“北抵汉中,南挟长江,西摇成都,东震武汉”气势何等壮观,而今探幽访古、寻其旧踪,往事依稀,不禁感慨万千。
远望对面东北方向小山腰里的张家祠堂,房屋座北向南,如今祠堂的一部分已经改建,只有旧貌尚存,满坡红艳艳的桃花,十分亮丽,让人心驰神往。1934年冬到1935年夏,红四方面军的政治委员兼总政治部主任陈昌浩就住在这里。如今大院内办起了农家乐,游人来到这里,偶尔会遇着一个缠着黑色头帕满脸皱纹,留着花白胡须的瘦小老头,他总是说当年不是媳妇拦着,也就跟着红军走了。
春日的川北山区重峦叠嶂,青青翠翠,艳阳之下远山近水一片晴明,白鹭横飞,山花烂漫。“张家祠堂与南峰寺一南一北都在山上,不在城里,为什么他两个不住在城里要住在山上呢?”远望之后,有人不禁问道。半响也没人回答。有人便道:“大师也不能指点迷津么?”释大师不语,大家也就一片默然。
红军城的正北面文昌宫街的东边王家大院,是徐向前总指挥的旧居。这是一座临街的四合大院,坐东面西,也是一楼一底的木架穿斗结构建筑,10多个房间围着石板铺成的天井院坝,徐总就在这里叼着烟斗筹划了陕南战役和强渡嘉陵江战役,西向阿坝迎接长征北上抗日的中央红军,开始踏上红四方面军长征的茫茫征途。老城的东北边是东河之滨的长滩古渡,河水湍急,河流宽阔。当年红四方面军的水兵就是在这里经过一年的艰苦训练组建成连,然后才有了苍溪塔子山的强渡嘉陵江的成功,为西渡嘉陵江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今,河边的茫茫苇荡早已建起了高大的厂房。
老城的西南面王爷庙街的场口,是当年师部所在地。一九三五年二月,红四方面军把从苏区各地搬到旺苍来的机关妇女工作人员集中起来,连同原来两个妇女独立团,约二千余人,组建成妇女独立师。张琴秋任师长,曾广澜任政委,她们白天训练,晚上站岗,战时救伤员,平时学文化、搞宣传,为红军扩充兵员。同时派遣女侦察员到广元,昭化,剑阁等敌战区侦察敌情。一九三五年四月,妇女独立师随主力红军渡过嘉陵江,迎接中央红军北上,开始举世闻名的长征。最后,这支队伍的大部分同志长眠在河西走廊。
一九三六年六月底,徐向前同志在旺苍的木门寺主持召开了红四方面军军事史上重要的会议“木门会议”后,红军在根据地迅速扩充红军队伍,由四个师扩充为四个军。红军张贴标语,组织歌舞宣传队进行宣传。旺苍上万贫民百姓参加了红军,并进行集训。红军城王庙街街口的大河坝当年就是红军进行新兵训练的场地。清晨天刚亮,浓浓的雾气还笼罩着沙滩,新兵们就开始了紧张的训练,投弹、劈刺、瞄准,喊杀声连连。当年在旺苍参加红军队伍的女红军战士史群英回忆,十一岁时,旺苍史家坝来了红军,一天傍晚村口场院上响起了锣鼓声,乡亲们围了一个大圆圈,中间有几个女战士在表演节目。一个小女兵头上扎着一朵红绸花,腰间系着一条很长的绿带子,双手各握绸带的一端,一边扭着秧歌,一边唱着: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拿起刀枪都来当红军。我情不自禁地跟着唱了起来。我也就是在这里听到“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歌声而加入红军的,一生跟着队伍转战南北直到国家解放。
当时的旺苍仅有十万人,就有一万多人参加了红军,如今大部分早已洒血疆场,长眠地下,活着的也早已是耄耋之年了。当时旺苍的行政区域分别属于南江,苍溪,广元县,红四方面军于一九三三年六月解放了旺苍坝,但广元县城还在军阀田颂尧的控制之下,红军就在旺苍坝于同年的七月上旬建立了川陕省广元县苏维埃政府,并于同年的下旬在旺苍坝召开了广元县党团代表大会,成立了中共川陕省广元县委员会和少共广元县委,所以很多革命先辈在回忆历史时只记得旺苍坝和旺苍的五廊庙、九龙寨、木门寺这些小地名,而把他们按照过去的区划分别归入其他县而写入回忆录了。红军走后的一九四五年旺苍才建县,县城旺苍坝。这些只有重新回过旺苍的人才知道。
这时有人提议,从南峰寺的后门出去,踏米苍山古道,到南峰寺背后的青岭山颠,看旺苍的新城和城西几公里外的庙二湾王爷庙,东边黄洋澜槽沟。
高楼林立的新城就在凤凰梁的西侧隔黄洋河与老城相连,俯视更观其风貌。庙二湾王爷庙为明代建筑,由正殿,左右偏殿、山门组成,坐落在庙二湾镇北头,门前山脚下是东河水码头,当年红四方面军的总经理部就设在这里。部长郑义斋,经理张思宽。总经理部负责军需民用物质,负责工厂,工场煤矿,作坊,水陆运输,组织生产作业,按质量、劳动强度发给工资,盐巴,食物等。
黄洋烂槽沟的史家、刘家相邻的四个大院内红四方面军的兵工厂就在这里。兵工厂是红军解放绥定从军阀刘存厚那里夺过来的,红四方面军接收了兵工厂原厂长何扬州和六百名技术工人及各种机器八百余台,下设兵器修理厂、子弹厂、手榴弹厂、炸药厂和三个枪房,分别进行武器、弹药的生产。并由红军总部的一个连的兵力负责安全,防止敌人破坏。兵工厂周围小山环抱树木遮天,地势隐蔽。川陕省的工农银行造币厂离兵工厂只有一里多地,也在黄洋烂槽沟不远处的五峰桂花村张家大院里,造币厂在旺苍印制发行了银币、铜币、布币、纸币,这些留存下来的红军文物与当年红军用过的大刀,枪炮,当时的宣传标语都存放在旺苍红军城“红军事迹纪念馆”里,供后人参观。
红军在旺苍前后只有两年半时间,却分别取得了反田颂尧三路围攻和反蒋介石命令刘湘组织四川军阀对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六路围攻的胜利。尤其在最后的六个月时间里,红四方面军从旺苍出发,挥师西进,迎接中央红军北上抗日,开始长征,旺苍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时天色向晚,鸟雀归林,红日西沉,大家虽然兴致正浓,可是时间却不够,于是只好向寺庙住持道别,来日再登青岭山,访红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