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那一代人的芳华---瓦房沟的回忆

写《瓦房沟记忆》的麻岁善叔叔,是我爸爸的同学,也是我同学的爸爸。

在这个碎片化阅读的时候,我被麻叔叔写的508厂13年工作生活经历深深吸引,一口气读完3万字,掩卷叹息,写得真好呀!质朴、生动、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我们今天编发的,是第二部分,余下的部分更为精彩,会陆续在公号上刊出。

真诚永远是最打动人的,这是一代人的生活印记,也是一个时代的深情吟唱,三线厂的生活,就像一段芳华人生,有人理解为奉献了青春、有人理解为埋葬了梦想、也有人顺势而为,享受着这段生活,青春怎样过都是过,在哪里过都掩盖不了生命的蓬勃!

尤为珍贵的是,这样的书写与记录是非常有价值的,关于三线厂那段时光和情感的珍贵美好,在大多数主流媒介里都了无痕迹,所以我建议在睿说上连载这些内容,让这些书写在网络上至少有一席之地。

——肖遥

文|麻岁善

国营508厂,社会公开名星火仪器厂,简称星火厂,与398厂同属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机械工业部所辖大三线兵工厂。它始建于1966年文革初期,座落在河南省伏牛山山脉南端的镇平、南阳、南昭三县交汇处的瓦房沟,户籍归河南省镇平县老庄镇赶仗河村管理。

瓦房沟地貌,远观群山环绕,沟豁综横。近看脚踩两谷,面对三山。三山是指厂子弟中学、厂区车间、北沟住宅楼所背靠的  三座大山。三山南北走向基本平行,山势稍微偏东约15度。兩峡谷为三山中间地带依山势天然形成,通南接北。

这里的山不高不峻,沟不深不邃,平庸无长,故而自开天劈地以来老祖宗从未为给它们冠名,就连一个俗称也没有。所以,山是无名山,沟是无名沟,峡谷也是无名峡谷。无名乱称呼。所以建厂初期厂职工把子弟中学所在的峡谷地面称为“后山”,把厂区及福利区所在的峡谷称为“北沟”。

后山峡谷狭长,一百多米宽的坡地石多土少,贫脊荒芜。一块一块零星的可耕地里种植有红薯、玉米、大豆等作物,因是沙石土壤难于保霜而叶黄杆瘪。一条10米宽的南北向国道从峡谷中间通过,使原本耕地很少的峡谷显得更为荒凉。国道沙石路面、弯弯曲曲没有等级。每当有车辆通行就会飞沙走石,尘土飞扬,使国道两边的防护林木及农作物的叶杆上落满了黄尘。绿色的峡谷变成了枯黄色,峡谷显得更加悽凉。但凡穿越国道或在国道上行走的路人如遇车辆通过都需掩鼻、闭眼予以避让,以免被黄沙妆扮,伤及眼球。

厂子弟中学、露天剧场和为数不多的几栋住宅楼建在后山,镇平县为厂设立的物资供应点如百货、副食、粮油、肉类、邮政等门市部也落户在此。每逢星期日、节假日后山这儿非常热闹,各门市部前小小的广场上就会停满自行车、三轮车、自制的婴儿车。肉食门市部前职工拿着肉票为改善一餐伙食排着长队在耐心地等待着;粮油门市部前职工们怀揣粮本、粮票( 全国或地方粮票)、油票,拿着面袋、油桶焦急地等待运粮车的到来;百货门市部内女人们口袋里装着布票为一家人精心挑选可心的布料;副食门市部内人头攒动,挤在柜台前为孩子上托儿所选购可心的食品;邮局里来自农村的职工认真地填写邮单,给身在农村的父母、妻子、子女汇去一两张“大团结”以维持家计。

从后山沿厂区马路翻过中间的山岭即进入北沟。这条翻山路是508厂唯一一条通往厂区并与国道相衔接的主干线。它把通往各车间、科室、厂部的支线和通往福利区每栋家属楼、医院、职工食堂等部门的支线全部连接起来,形成了一套完整畅通的交通网络。78年前这条路的翻山路段,虽总长不足400米,但因坡度较大不能骑车通过给职工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故厂部决定与以重修。重修耗时半年,降低山峰高度约8米,拓宽路面约4米,还给路面铺设了水泥。从此,508厂一条连通厂内外的双车道水泥马路诞生了。结束了职工上班难、下班难、购物难的困境。

到了北沟,峡谷之貌別开洞天,与后山峡谷完全不同。地势平坦,视野开阔,恰似小型盆地,宛若江南水乡。南北狭长,东西开阔。508厂厂区的各生产车间、行政、科研等部门设在峡谷山脚下的几个山洼中,福利区的几十栋住宅楼、医院、俱乐部等建在中间山岭脚下或山坡上。瓦房沟的20几户村民也住在这里,北沟的峡谷无疑是508厂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活动中心。狭谷中间约200-300米宽的地带土壤肥沃,水量充盈,是一块天赐的良田。瓦房沟的村民千百年来全靠它繁衍生息,可以说这块土地是瓦房沟村民的生命田。工厂用地绝大部分选用的都是山坡荒地,没有与民争食。工厂为村民完整的保留了这块沃田,很好的保护了农民利益。

峡谷北高南低,略带坡度,水流顺畅。北边的最高处修有一座百米池塘,池水清澈,碧波粼粼。厂里停水时,职工常用池水淘米洗菜。池塘南堤中间部位的下方有一出水口,一年四季细水长流。浇地时,村民会把出水口开大,增加水流量。因有水塘,水塘下边的几百亩旱田变成了稻田。为了疏导了流水,村民从出水口处挖了一条宽约70厘米宽的水渠。

水渠两边青草葳蕤,茵蒿肥茂。缓慢流动的水里小鱼戏水,蚵蚪摆动,轻盈的姿态十分可爱。晨曦,周围树丫上的鸟鸣声清脆甜润;傍晚,稻田里的蛙叫声连成一片。饭后,每当我们漫步在池塘堤上,稻田水边时,都有一种身处“桃花园的感觉,”心静气爽,怡然自得。到了稻谷成熟的季节,沉甸甸、黄灿灿的稻穗随风摆动,好象有意向人们展示它丰硕的果实。稻香四溢,充满整个山沟的旮旮落落。村民为丰收而高兴,职工为静谧的生活而喜悦。

峡谷四周的山上长满了榨蚕树。榨蚕树枝繁叶茂,在绿叶的装点下,山峰显得格外苍郁秀丽。榨蚕树矮小不能成材,但它却是当地村民地摇钱树。仲春季节,蚕农把幼蚕放在蚕树树枝上,任其自由成长。肥厚的蚕叶供给了蚕宝宝丰富的营养,个个体大健壮,发育很快。待蚕宝宝吐丝成茧后,就象一颗颗珍珠挂满树枝,十分诱人。我住的楼房在山腰,被满山遍野的榨蚕树包围,两个孩子常把幼蚕带回家放在纸箱里养起来。他们特別认真细心,按时采集桑叶,打扫箱内卫生。待蚕宝宝长大后,就会小心翼翼的放回原处。既满足了孩子的爱好兴趣,增加了知识,又培养了他们保护生物的意识。

厂大门坐东朝西,设在峡谷的中间部位。叫大门,实际没有门,就连两扇自制的铁皮门也没有,只有四根80厘米见方,外表拉毛的水泥柱子,形成三个开放的空洞。中间宽,两边窄,中间行车,两边行人。门内北侧两间平顶房,供保卫科警卫人员和厂办收发人员使用。

围墙不是用砖彻成,而是用铁丝网围成。几百米长的铁丝网千孔百疮,破洞一个接一个。厂里违纪的职工就从破洞处进出,村民放牧的羊群也是从破洞处进出,没有阻挡如入无人之境。铁丝网不防贼、不防盗,聋子的耳朵摆设而已。如此“壮观”的外表使我很难与“兵工企业”、“保密单位”联系起来。“保密单位”四字在我的脑海里储存的信息是神秘的,高大的围墙,坚实的大门,解放军战士荷枪实弹站立两旁,威武森严,给敌人以威慑,给国人以震撼。四面无墙,八面透风,我不知道密何以一保?

进入厂大门,首先看到到的是第一个丁字路口。沿支路向南前行80米,右侧是技术科楼。两层外廊式小楼很不起眼,但楼内精英荟萃,承担着508厂新品研发、工艺编制等技术工作。左侧穿过灯光球场前行60米是厂办公楼。办公楼三层尖顶,红墙红瓦,朴素无华,是508厂政治文化的中心。支路前端是供应科、基建科及所属库房,再前行可通往光学镀膜车间。

主路向东直行是一段80米长的坡道,坡度约25度,属道路事故多发段。记得79年八月上旬有一天下午的三点左右,烈日炎炎,热气袭人,道路上空无一人,当我骑车行至坡道中段时,突然有一骑车女职工连人带车摔倒在我左侧的坡道上,头着地,脸朝下,直直地躺在滚烫的水泥路面上。我慌忙跳下车,把车扔在一边,迅速将她抱起,她满脸是血,身体瘫软,神志不清。仔细一看,认识!她是我老婆同班组的工友。不容多想,立即背起往医院跑。我从未背过人,更未背过浑身瘫软的女人。不到100米已气喘吁吁,两腿发软,再也跑不动了。这时,从窗户看见的同事赶了过来,与我一起用自行车把伤者送往医院。经医生诊治并无大碍。这次背伤者的狼狈教育了我,联想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战士在惨烈的战场上身背负伤的战友脱离险境是多么的不易和伟大。晚上,我和妻子拎了一箱自产的鸡蛋探望了伤者。从此,道旁多了一块“坡陡慢行”的警示牌。

坡顶是第二个丁字路口,向北的支路沿线分布六车间、八车间、锅炉房和机动科。从第二个丁子路口向东直行,主路的两侧依次是九车间、七车间、工具科和中心计量室。我曾在九车间当技术员四年之久。主路的末端分布着四个车间,直行是一车间和三车间,左行是装配车间,右行是二车间。一、二、三和装配车间是508厂的主要生产车间,工艺关联,集中建在一个比较隐蔽的山洼里。光学生产对温度、湿度、粉尘的要求非常严格,所以在厂房设计、外形装饰、内部设置上都作了仔细的分析和祥尽的考虑。三层楼房,框架结构,红砖墙体,平顶无檐。其外形非常光灿夺目。内部装饰更为豪华,水磨石地板,中央空调,热气供暖,生产中每时每刻温度控制在22℃正负2℃之间。车间上班的职工人人身着洁净的白大褂,脚穿柔软的拖鞋,聚精会神,一丝不苟,显得很自信、很自豪。

三车间后边有一个约六七十见方的小型水库,用以拦截洪水。水库岸边荒草丛生,灌木成林,山坡上树木高大,枝叶成荫,环境极其幽静。不论春夏秋冬,严寒酷热,傍晚,总会有男女青年结伴散步或谈情说爱。“山静人不知,只有月光照。”如此僻静的环境给情操不贞的男女情侣提供了失去理智,偷吃禁果的场所。厂里不少男欢女爱的蜚闻是从这里制造出来的。

到了夏季,洪水灌满水库,经过自然沉淀水质变清,一座不规则的游泳池天作而成。虽然条件简陋,水质不能达标,但还是吸引了一群游泳爱好者,特別喜欢戏水玩耍,初学游泳的孩子们。我的俩个孩子就是在这个小型水库里学会游泳的。几年的时间里,他们跟随我和我的同事游遍了厂周围的几座大型水库。为他们喜爱游泳奠定了基础。

二车间西侧有一孔百米隧洞,宽度约5-6米,可供货车单行。穿过随洞就到了另外一条山沟。这道沟山崖陡峭,植被茂密,两山中间泉水叮咚,飞流直下,经下河汇入沙河。由于地势险要隐蔽性好,所以建厂时就把工厂最精密、最保密、设备价值最高的玻璃真空镀膜车间放在这样一个独立的山沟里,可谓匠心独具。

这里没有耀眼的厂房,只有两孔隐蔽的山洞。两个山洞“一”字排列,面朝西北。洞内安装了中央空调和暖气,故洞内空气流畅,湿度适中,符合工艺要求。山洞是解放军工程兵不畏艰险,排除万难,一镐一锹挖出来的,我们向他们表示敬意。我在398厂工作期间,为解决山洞的环境几乎跑遍了东西南北五机部所有有山洞的工厂,绝大多数山洞湿度饱和,水珠挂满洞壁,地面水流成溪。山洞里的设备,锈迹斑斑,职工患关节炎病者普遍。相比之下,508厂山洞的条件是好的,职工是幸运的。

出厂大门沿主干线前行一百多米即与通往福利区各部门的支路交汇,其交汇点称为三叉路口。路口的东北角有一颗中国槐,因树干倾斜,树枝朝上,从外表看头部象是长歪的,所以职工称这颗树为“歪脖子树”,真正的一棵看起来很不顺眼的“残疾”树。由于它独一无二的特征,就成了全厂职工心目中的地理标志。与人相约时会说:“歪脖子树下等,”找人时会说:“歪脖子树下见。”

从厂门口到三叉路口的这段主干线长100多米 ,是全厂职工进出厂区的唯一一段必经之路,路面高出地面一米,左右双车道,宽大,平直。路下有两个孔桥洞,紧挨厂大门的名曰“抗美桥”,供洪水通过,歪脖子树下的名曰“援越桥”,供渠水通过。桥名的时代感非常鲜明。这段路不仅提供交通使用,而且还承载着每个家庭舌尖上的幸福与快乐。

文革中,这条路就有零星摆摊的。有一次从包头617厂调来的一位善良的女师傅看见一村民提了一匡鸡蛋摆在这里,她走过去蹲在匡前问:“老乡,鸡蛋多钱一个?”答:“三分。”她看了看卖鸡蛋的中年村妇,衣衫褴褛怪可怜的,就说:“给你五分钱一个行不行?”她买回的不是一框鸡蛋,而是一段后来被传颂的佳话。

改革开放后,变成了农贸市场,吸引了厂周围十里八乡的农民带着自产疏菜、瓜果摆摊叫买,也招来四面八方小商小贩前來经营。从早七点到下午两点,整条马路上人流涌动,各种叫买声不绝于耳。马路两旁摆满了各种新鲜蔬菜、时令瓜果、鸡、鸭、鱼、蛋。品种繁多,质高价低,真正的无毒、无害、无转基因的农民自产自销的“三无”产品。马路市场满足了厂职工舌尖上的幸福,减轻了当地政府调拨物资的压力,富裕了当地农民,三赢啊。

几十栋两层主宅楼分散地建在中间山岭脚下的荒坡上或山洼中,平房群建在相对平坦的谷道,80年代初新盖的数栋三层单元楼和子弟小学建在北沟北头的山包上。从北沟最北边的26号楼到最南边的下河新楼足有4里之遥,分布漫山遍野,朝向杂乱无章。除少数楼房有排序外,大部分楼房没有排序,只简单的分为后山、下河、平房、七栋楼、北沟、子校六大区域。医院、食堂、俱乐部分布在北沟区。

福利区完全敞开,没有围墙,没有保安,所有楼房裸露在众人的眼皮底下。我感谢那个国门封闭,人流停滞的时代,人们在雷锋精神的教育下,在阶级斗争的震慑下社会安定,夜不闭户,职工无后顾之忧。有一次我上班时忘记锁门,门窗大开。下班见此情景吓出一身冷汗。我赶快回家查看,家里一切完好,东西无损,过后每每想起此事,总不免有点后怕。

进入北沟,楼房林立,红光耀眼。夜晚,一排排路灯蜿蜒曲折,犹如一条条长龙斗艳起舞,漫山遍野的光点,宛若满天星斗灿烂闪烁。山沟里的夜景,可与山城比美。

< 未完待续 >

(0)

相关推荐

  • 武胜记忆:龙女那个157厂

           当一切都将逝去,我们也将老去,照片里留存的回忆,或许是我们唯一可以拥有的...... 曾经有一些微友在我的后台留言,希望我能说一下157厂,我却迟迟没有动.究其原因呢,一是我在那个厂正在 ...

  • 《无问西东》|从静坐听雨,到无情宰熟,我们怀念那一代人的芳华

    相比芳华讲的是一个故事,无问西东是讲述了四个故事. 芳华讲述的是一代人的芳华:无问西东讲的不是四代人的芳华,四代人无问西东,追求自己内心的故事. 1,无论哪个年代,坚持自己的内心,无问西东 " ...

  • 瓦房沟的记忆<1>

    写 在 前 面 的 话 1990年508厂从瓦房沟迁至南阳市,旧址移交解放军某部.本文仅从几十年后的模糊记忆中记述当年瓦房沟的俊貌,工厂的英姿,从八小时之外.工作之隙的生活琐事里回忆三线职工的艰苦生活 ...

  • 瓦房沟的记忆<3>

    瓦房沟的记忆-3 三线兵工厂是在特殊的年代.特殊的条件下决策建设的.是人类历史上亘古未有,空前绝后的伟大创举.为了隐蔽普遍建在人迹罕至远离城市.远离国家行政中心的大山深沟之中,无法享受国家公有资源,如 ...

  • 瓦房沟的记忆<4>

    瓦房沟的记忆 < 4 > ﹀ ﹀ ﹀ 瓦房沟是伏牛山中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山沟,行政区域划分上连"村"的资格都不够.中国地图.河南省地图里找不着,镇平县地图里也找不着.这里 ...

  • 瓦房沟的记忆(五)

    瓦沟房的记忆(五) 1974年11月23日寅时女儿出生. 提起女儿出生,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埋在心中.当天午夜,刚到预产期的妻子突觉下腹疼痛,我意识到即将临盆,赶快起床穿衣,将早准备好的婴儿衣服从箱 ...

  • 瓦房沟的记忆(六)

    瓦沟房的记忆(六) 1 山沟里什么东西都缺,唯独不缺土地,满山遍野的荒地任由职工开垦耕种.对开荒种菜工厂领导不支持不反对,暧昧的态度使房前屋后的空地,半山坡的荒地几年之间变成了职工的菜园子. 我入住北 ...

  • 瓦房沟的记忆(7)

    图文/麻岁善 1 508厂职工队伍的组成基本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从全国各地五机部下属各大型企业中百里挑一选拔出来的,政治可靠,业务精通. 第二部分年轻的学徒工是从开封市.南阳地区各县经 政府推荐招工 ...

  • 瓦房沟的记忆(后记)

    图文/麻岁善 87年初我们一家从南阳调回西安,实现了从山沟到城市的身份转变.斗转星移,寒来暑往,屈指算来我在瓦房沟共渡过了13个春秋. 30岁进沟,43岁出沟,我把一生中最宝贵的年龄段奉献给了三线.在 ...

  • 我们那一代人的芳华已逝

    在70后.80后的记忆里,总有那么一首歌,唤起记忆,唤起记忆里17岁的那个她,可能对每个人来说,一首老歌,都有一个故事. 张元军|文 "娃哈哈"牛奶是不是从"我们的祖国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