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皇家到民间 把摔跤玩得最嗨的朝代

清朝时,京城内外摔跤成风,如阜成门、月坛、西四、东四、朝阳门、红庙、日坛、宣武门、牛街、下斜街、土帝庙、前门、天桥、红庙、地安门、鼓楼、黑寺、黄寺、马店、果子市、地坛、外馆、西直门、菜市口、海甸、青龙桥,直到香山,摔跤场所几乎只要是庙就有跤坊 。摔跤场所多的地方叫跤窝子,如牛街。上举的两个红庙及阜成门一帶,即是。民间这种摔跤,俗谓之私跤,也叫私练儿。

按清廷内部领侍卫府上驷院奈隶属八旗各管当中设有善扑营,由都统副都统管辖,下有两翼, 设翼长、刚尔达(总教练) 。两翼称东营‘西营,东营在今交道口南大街大佛寺庙内,西营在小护国寺内 (今西四北,现旧址仍在) 。这两个营庙也是各私跤庙的首庙。

在清代中叶不只八旗将校士卒通晓摔跤,连王公贵族也不例外。如乾隆皇帝的胞弟就酷喜跤术,膂力过人,被臣民称为“神力王'' ,曾有过神力王摔死少数民族名跤手 ''大芒牛'' 的传说。

在善扑营摔跤者,满语叫''布库'' ,民间俗称“扑户'',按跤艺优劣分为头、二、三等,另外有“搭辛密'' (候补三等布库) 。刚尔达乃由头等布库中遴选,俗称刚尔达为''瞧跤的” 。 上述这种专业摔跤手也称作官跤或官腿儿。

这批人平日在营中锻炼身手,研究跤技,并无巡守职务,在御试武进士时充当执事。 清帝每年巡幸塞北围坊狩猎后,照例在离宫(承德避暑山庄)赐宴外藩群臣,届时要举办大规模的摔跤比赛,这是各级“布库”一次大显身手的机会。

此外,每年腊月二十三零祭灶日,跤手们要在宫内养心殿前为清帝表演一次摔跤,名为“撩灶'' (也称料灶) 。腊月二十九日除夕,清帝还要观看本营扑户与外客(多为蒙族跤手)比跤,名为 ''客灶'' 。这次是由领侍卫府主力,凡各王公大臣都参与这次盛典, 以表示和各兄弟民族团结联欢,是接福迎祥的一次春节友谊跤赛。参加这次比赛的善扑营的跤手都是经过缜密选拔出来的跤术尖子,硬性规定他们绝对不许输跤。跤手装束:各个戗茬剃头,刮得脑瓜皮呈浅豆绿色,如络腮胡须的一直刮到腮际,很小的跤辫盘在脑后,身穿什锦白实纳的褡裢(即跤衣),腰扎骆驼绒绳,腰系彩色叠摺短水裙,裤外穿套裤,足登高腰及膝的三道牙缝一道脸的笑鼻螳螂肚白千层底跤靴。各个跤手都显得威风凛凛,确是跤中武魁的气概。

是日,摔跤场地亦非寻常,除了事先由都统率先焚香祭地外,场地布置森严,小金殿前摊铺平整而又特大的双层狮子滚绣球藏毯 。

开摔前由主办侍卫传谕都统,都统跪下聆旨的传告场上刚尔达(称“御前刚尔达'' , 即皇上面前的裁判) 。刚尔达头起身后,朗声呼喚出场布库姓名,布库在侧殿幕后, 以洪亮声者答“有'' 。于是由旁人揭幕,布库亮相出场,跳着熟练优美的满族跤步 (俗称黄瓜架)与对方对圆。

蒙族跤手同样由刚尔达呼唤出场,穿的是黄铜钉帽儿的坎肩式的甲胄褡裢,肥大的水裙、套裤、高腰撅嘴儿的牛皮靴,跳着沉实有力的蒙族跤步到场中央,与对方互相施礼后,开摔。

每年正月十九日,清帝大宴功臣时,还要在中南海紫光阁观赏本营两翼交手互赛,这是一年一度的跤营布库“拿等儿”赛即升级的比赛。这也是一次很严格的跤赛,这是跤营利用这个机会来为尖子升级,也是刺激跤手的一个手段。这次跤赛完了,分别给予奖励。

皇帝对多次为宫廷争得荣耀的布库,跤技脆快、姿势优美、仪表非俗的布库,给予殊遇。 除奖励外,并赐名为御前布库,视为侍卫。当时,名扬一时的北京关文、大祥子、文刚达、徐刚达,天津的关文会,就都是御前布库,在跤界威望极高,跤技超众。

当时,布库们每天除在营里集中摔练外,几乎都暗中搁私功夫,各个练就一套独有的发而必中的看家绝招,甚至平时也不轻易外露,到节骨眼上方拿出来。

清代善扑营的布库们由于年代久远,他们创造出多种多样适合身体各部位练习基本功的器具和与各种跤绊使法的招数,并都是很绝妙的 。

清代摔跤的开发在我国摔跤运动史上是一次突出的飞跃。清代摔跤的传统技艺留传到今天,对于我国人民开展这项体育运动,增强体质,也是很可宝贵的借鉴。(康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