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平议|《周南•葛覃》:有一种急迫的心情叫回娘家
编者按:“不读诗,无以言”。最近因为启蒙儿子读诗,重又捡起《诗经》。多年前教女儿读诗时,也曾断断续续地背过《诗经》,但没有全部背完,有的也没有弄明白。这次再读再背,竟然有过目成诵的效果,体味起来更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于是以十五国风为对象,对其中的每一首诗作自己的解读。自然,得从《周南》起。《关雎》篇之后就是《葛覃》篇。
葛覃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
维叶萋萋,黄鸟于飞,
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
维叶莫莫,是刈是濩,
为絺为绤,服之无繹。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薄污我私,薄浣我衣,
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诗经》多用人们常见的草木鸟兽起兴。其中,葛这种较早为人们认知和驯化的作物,就经常出现在诗篇中。《周南》的《葛覃》如此,《王风》中的《采葛》也如此。
不妨也把《采葛》诗文抄录如下: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年兮。
由此可见,葛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葛为什么会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呢?作为藤本植物,葛根可食,现在人们常用的葛粉,就是从其富含淀粉的根部中取得。葛叶可入药。葛茎可编制篮绳,其纤维可纺纱织布,是上古人们制作衣物的重要,或者主要材料。
《韩非·五蠹》篇记载有尧之时“冬日麑裘,夏日葛衣”,这说明用葛制作的衣服在夏天是主要穿戴用品。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有“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而按其编制经纬的精细程度,葛粗布为绤,葛细布为絺。因为主要在夏天穿用,又称之为夏布。在洋布进入中国以前,葛布、麻布、棉布,是民间穿着布料的主要来源。至于丝绸,显然是贵族家庭才能穿得起的。所以一般百姓称之为布衣。
衣食住行,穿衣排在首位。这不仅是蔽体保暖的需要,更是文明程度的象征。中国之被称为衣冠华夏,就是因为在穿着上很讲究,既是等级的象征,也是审美的需要。制作衣服的布匹,成为寻常百姓家的基本生计。考验女性的妇德、妇容、妇功、妇言,绩纺是尤为重要的一项。古乐府里的《孔雀东南飞》描写焦仲卿妻刘氏,“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葛布衣服的最终形成,要经历原料、收获、浸制、纺织、染色等多道工艺。在分工不甚发达的小农经济时代,这些劳动基本是一家一户完成的,也就有了完整的时序要求,也要求女主人从种到收,从纺到织,样样精通。而《葛覃》生动地记叙了整个生产制作过程。
《葛覃》按照时空的顺序,分为三个章节,每个章节六句,分别描述了葛的生长、葛的收获制作、制成葛衣后的分类这样的过程。
首先是葛的种植收获,这里的场景在山谷之中。作为一种藤本植物,葛根茎蔓延,盘亘缠绕,多生长于山谷中的灌木地带。春天万物复苏,葛也长出新叶,芳草萋萋,层层叠叠。年轻的女主人来到山谷中清理杂草,让葛茎更加舒展,看上去一片惬意的新绿。这时也正是鸟儿筑巢产卵孵化的季节,几只黄颜色的鸟儿围绕着一丛灌木上下翻飞,这里或许有它们的巢,鸟巢里的幼鸟在嗷嗷待哺,发出“喈喈”的鸣叫。或许是雌鸟、成鸟合家欢的景象,也触动了女主人思念父母的心思。但这时女红才刚刚开始,这种心思只能压抑在心头。
其次是葛布的制作,从山谷转移到家中。到了葛叶颜色变深的季节,也就到了起获葛茎的季节,先是将其砍下来,即“刈”,运回去之后再进行浸泡,即“濩”,将葛茎的硬质表层软化。这道工序在造纸等利用植物纤维的工艺中也广泛运用,或许里面要添加一些化合材料,目的是把纤维剥离出来成束,以进行绩纺。纺线成纱后,就要制作布匹。《小尔雅》曰,葛之精者曰絺。反之,粗的就是绤了。不同材质的葛布有不同的用处,有的可以作衣服,有的可以作用品,就是做衣服,还有里、裳等区别。这样做成的衣服都非常得体,称之为“服之无繹”。这些流程下来,一个得心应手、心灵手巧的精干女主人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最后就是收拾停当回娘家看父母了。等干完了所有绩纺的活,也到了闲暇的季节了。这时女主人悄悄地师氏提出了回娘家省亲的念头。这里的师氏,一般解读为负责衣物的管家婆子。《周礼·地官·司徒》有师氏一职,称“师氏掌以媺诏王。以三德教国子”,但显然,普通的人家是不需要这个职位的。或许可以理解这里的“师氏”是女主人的婆婆。对于年轻主妇来说,婆婆就是天然的老师。为什么要“言告师氏,言告言归”呢?因为在古代社会,女子出嫁后,无特殊情况是不能随便离家的。《礼记·杂记》云,“妇人非三年之丧,不踰封而吊。”也就是说,只有妇人的父母死了,才能会回去祭吊。因而,归宁父母是一件很重大的举动,必须报告。不告而归,是一件很失礼的事情,这就意味着被赶出家门。在得到师氏的同意后,年轻的妇人满怀着喜悦的心情,赶紧收拾起来,把内衣洗干净,把外衣叠整齐,分门别类收拾好,带着新囊急切地回家看望父母了。
《葛覃》这首诗,就这么脉络清晰地介绍了民间女性从事纺织的过程。由于采葛这项工作太过于平常,也成为一些年轻女子打着采葛的名义去见心上人的机会。所以才有《采葛》中,“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但显然,《葛覃》中的思念,是对父母的思念。而《采葛》中的夸张式的描写,体现的是对心上人的思念。但不管哪种思念,都如葛线一般,绵绵无休。
最后评点一下《葛覃》的表现手法,同《关雎》相同,都是四字一句。不同的是,《关雎》是四句一个章节,这里是六句一个章节。《葛覃》采用了南方骚体诗歌里常用的“兮”,也体现了风与骚的交汇融通。周南者,周风南化也。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