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根生:一位百岁老人的计算机历程

2017年1月14日,中国计算机学会决定颁发“中国计算机事业60年杰出贡献特别奖”,授予那些参与中国计算机事业早期创建工作并做出杰出贡献的31位资深科学家,莫根生先生以101岁高龄荣幸居于获奖者首位。12月21日,莫先生却静悄悄地离开了他为之奋斗了百年的世界,离开了他热爱的计算机事业。

1946年7月,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   参军入伍获中校军衔  

莫根生先生在中国计算机创业发展中是一位“中坚力量”,当上世纪50年代计算机列入科学规划时,他已年过40岁,上有大师华罗庚、钱三强,下有1956年计算机训练班的数百位学员和清华、北大、哈工大等高校培养的学生。他承上启下,在第一线引领仿制工作的进展,参与了许多科研的筹建工作,在列入规划的中科院计算所、第15所和738厂的科研生产中,都能见到莫先生的身影。60年后,计算机、电脑和网络已经遍地开花,在许多人的回忆中不时还能看到莫根生的名字。

华罗庚先生到15所讲座,王正总工程师、莫根生副总工程师相邻就座。

我在回顾计算机史的工作中得到了莫先生的热情帮助,从2009年开始,多次去拜访、请教莫先生,所得到的第一批老照片和纪念册都是他赠送的。

中国计算机是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不失时机地发展起来的,依靠的是西方培养的科学人才和苏联的计算机技术。当然,从西方回来又能前往苏联学习的不多的科学家,必然在起步中发挥独特的作用,莫根生先生就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位。 他是考试通过了赴美工业培训,准备参加二战之后的国家重建,和交通大学的王安等数百人分批越过“驼峰”,穿过苏伊士运河,横渡大西洋于1945年6月到达美国,在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在新中国建立之前回到上海。

莫根生(左一)和王安等交通大学同学,1945年7月到达美国。

1956年,他是二机部十局的工程师,因为“紧急措施”,一批得力的科学家集中到了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中国计算机科学家曾经三次组团赴苏联访问,1956年9月末到年底,莫根生参加了3个月的第二次代表团出访,详细参观了大学、研究所、工厂和情报等21个机构。从苏联获得的计算机图纸是宝贵的技术资料,因为莫先生参与了图纸的取送,我们才知晓最先的决策,才知道对电子管计算机的认识是从广播器材厂开始,之后才转移到生产电话交换机的有线电厂(738厂)。

1956年莫根生(右二前)随计算机代表团在莫斯科访问。

莫根生和五院二分院的张梓昌先生为正副组长,成立了仿制苏联M—3计算机的工程组,他们和738厂合作完成了计算机机柜的组装,1958年6月1日,莫先生亲自前往738厂,带车将机柜从酒仙桥接到中关村。2个月之后的8月1日终于将代号103的计算机调试到可以运行指令,我国第一台每秒运算30次的数字电子计算机就此宣布研制成功。

莫先生在《溯源中国计算机》扉页上签名留念,2017年12月钱基广先生回到上海,他特地在莫先生名字下边签名,以纪念60年前他们俩人一起将M-3机的计算机图纸送到738厂为荣。

他们两人分别是中科院计算所和738厂的前后衔接工作的103计算机的工程组长、生产组长。他们签名时莫先生年愈百岁,钱先生已近84岁。

许多日常工作,因为赶上重大节点而载入了历史;送图纸、接机柜,都是莫先生经手的,后人不仅看到了研发计算机的路径和进度,也看到了莫先生们的事必躬亲与辛劳。

计算机第一天运行时,张梓昌先生特地买了胶卷、拎来了照相机,工程组在计算机前面留下了幸福的身影,从此中国进入了计算机时代,。在《溯源中国计算机》217页,可以看到这张特地放大的照片,莫先生和张先生两位组长坐在前排中间。照片体现了周恩来总理所说,“计算机是新的技术革命”,中国人也进入了“用机器来节省人们脑力劳动的时代”。

1958年8月1日,中国人第一次在计算机前面合影,

张梓昌(右四)、莫根生(右三)。

他们在摸索前进,当年“脉冲技术”还是一门崭新的课程时,每排除一个故障,都要花费很多时间,都是一项重大成绩。60年后,738厂的103机生产组长钱基广还记得,1959年虽然发现计算机主脉冲过宽,造成系统不稳。但“以俄为师”的时期,国人无权改动苏联图纸。幸好738厂买到一本中科院计算所翻译的,莫根生先生作序的“M-3小型机”的书, 孙强南仔细翻阅查找,终于找到主脉冲的宽度已更改为1.5到3微秒,有了这本“2.0版”图书为依据,才能动手修改原版图纸上的元件数值。

在中科院计算所的工作完成之后,莫先生回到了第15研究所任副总工程师。他用标准的104机的插件框和机架,将103机翻版过来,完成了一台113机,1963年11月6日,顺利通过鉴定。这是因为103机的结构设计水平不高,找出替代方法,这是计算机结构件规范化、标准化、通用化迈出的第一步。

1985年6月1日,中国计算机学会成立,百余理事等合影(局部);前排右起:张效祥、莫根生、范新弼、张梓昌,他们都是中国的计算机先锋,都参与了1957年开始的计算机仿制和以后的自主开发与设计。

中国的现代工业成果累累,计算机已长成参天大树,年轻一代很难体会到前辈开创数字大道的艰辛,而莫先生们当年义无反顾地承载了先行者的责任。计算机的发展道路不仅是一台台不同的型号和逐年提升的运行速度,还有计算机的理论、结构、技术标准和检测、调试诸方面日日夜夜的探索,这些技术与管理体制的不断进步,不仅体现在计算机的性能,还提升和保障了计算机的品质和生产能力,也就是今天业内人士所津津乐道的“联想做大、华为做强”的内涵。而莫先生们从出国留学到回国奉献,走过的60年的历程,正好反映了中国现代科技的进程。

博主多次访问莫先生。

最近,网上有一些盛赞过往的计算机成就的文章,不止一个人向我提问,靠谱吗?有何用意?从莫先生的经历可以看出,网上的文章仅仅是前辈们的功绩片段而已,因为前辈们经历了八年抗战,对祖国无限热爱与对人民的无比忠诚,他们的人生目标就是对科学的探索和追求,也因为新中国的不失时机的发展计算机的决策,才有了今天的“信息化时代”,网上的回忆、评价和提问也是对莫先生和他的同事们的最好纪念。

2009年3月23日,徐祖哲、郑月身访问莫根生先生后合影

莫根生先生简历:(1915年6月24日—2017年12月21日)

1939年,上海交通大学毕业,至桂林资源委员会中央无线电厂工作;

1945年5月,赴美国学习。1946年7月,获哈佛大学硕士,在美国实习、工作。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前夕回国,回到南京中央无线电公司研究所工作;

1956年参加中国计算机创业,担任仿制103电子管计算机工程组组长。

1959年,四机部成立十五所,任副总工程师,试制113计算机,1963年完成。

1979年,调北京市计算中心工作(1987年退休)。

1989年,确认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3年,享受政府的特殊津贴。

(0)

相关推荐

  • 致言莫先生

    致言莫先生 牧童 当年副校举学旗,还是体文坛上稀.不弄风云风弄月,眼光向远下腰低. 2021.5.3于安庆项目部

  • 东台这个镇又添一位百岁老人!

    5月2日,是我镇晨光村王尤云老人百岁生辰.市老龄委办公室主任梅从德.镇政法委员邓亚东.晨光村党总支书记万拥军分别为老人送来了百岁寿匾.生日蛋糕和祝寿金,并给老人送上了生日的祝福和美好的祝愿. 恰逢&q ...

  • 不靠饮食,不靠运动,1420位百岁老人的长寿秘密今天公开了

    古代有帝王研究长生不老的丹丸,现在,人们依然苦苦追寻着长寿的诀窍.长寿到底靠什么,遗传?医疗?运动?每日饮食的保养? 科学证明,以上的因素都有影响,但并不是长寿最重要的原因.对于长寿最重要的因素,可能 ...

  • 一位百岁老人关于练太极的忠告,看完如梦初醒

    很多人问我太极拳要怎么松,怎么沉? 听到这个问题使我非常的感慨,而且有不少练了几十年的人在问这个问题,为何? 因为大家都吧精力放在论谁才是真传,谁是跟那个名师学的等等上了.可是,每一代拳法多多少少都会 ...

  • 宣城这4位百岁老人和他们的幸福生活

    改革开放四十年,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近日,在市民政局老龄办.宣州区民政局老龄办和宁国市民政局老龄办三方的协助下,记者找到了4位从不同行业退休的百岁老人,老人们口述了他们在中国近 ...

  • 两位百岁老人的书法

    在书画界, 长命百岁的人并不鲜见! 在书法界有两位 名气和实力相当的长寿艺术家: 一位是苏局仙(110岁), 另一位是孙墨佛(104岁). 两位世纪老寿星合称"南仙北佛". 一南一 ...

  • 霞山三位百岁老人的长寿秘诀,原来是这样.......

    关爱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近日,由市民政局.市老龄办人员组成的政府慰问小组对我市百岁老人进行慰问,让老人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 慰问人员分别来到开发区泉庄街道100岁老人王二嫂,以及霞山区爱国街道 ...

  • 6位百岁老人告诉你:想活到100岁,没你想得那么难!

    我们经常会问百岁老人,关于如何才能活到100岁的建议. 不可避免的是,他们很多酗过酒或者吸过很多烟.这些我们都认为应该极力避免的. 我们很少问他们对于生活的理解. 我们这些相对的年轻人应该如何才能更好 ...

  • 毛主席的家族中,毛远耀是唯一一位百岁老人,活了101岁

    历史客栈原创视频:毛主席的家族中,毛远耀是唯一一位百岁老人,活了101岁 ----下面是文字版---- 大家都知道,毛主席享年83岁,在那个年代也算是高寿了,其实毛主席的家族中,还有一个人活得年龄更大 ...

  • 四川隆昌一位百岁老人的真实故事,讲透人生大道理!

    知恩图报,善莫大焉 同我一个单位的同事的父亲年近百岁,喜乐仙逝,我夫妻闻息,急忙从成都彭州出发到隆昌去悼念,因同事与我是铁哥们,老人共养了三男二女,我同事在家是老大,其下俩个老二,老三均与我熟悉. 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