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秉荣||七月十五俗事点滴
七月十五俗事点滴
文/陈秉荣
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个综合性的民俗大节。
佛教称之为“盂兰盆”节。“盂兰盆”为梵音,意为“倒悬”。《盂兰盆经》说,目犍莲的母亲死后堕入饿鬼道,受尽折磨,如处倒悬之苦。目犍莲供养僧众,使七世祖先脱离苦海。
对于以上两种说法,在民俗活动中没有什么大动静,只是朴素地理解为二者都含有孝亲的内容,因此演化为上坟祭祖,民众习惯称为“鬼节”。
民间又称为“麻谷节”。麻可为衣,谷可为食,包含了吃穿生存的全部内容。
少年时代的我非常期盼过七月十五这个节日,并不在乎节日的内涵,最大的乐趣是好吃好玩。
我的乐趣贵在参与。
一
请“麻谷爷爷”
请"麻谷爷爷”是青少年的事。这一天,我们起得很早,大约5点钟左右我们早已跑到了田地里,拔一株青枝绿叶的麻,再拔一株秀穗的谷,用谷叶捆绑在一起,就成了“麻谷爷爷”。在太陽出山前扛回家,立在供桌或躺柜上。再供上一个站立的小面人,这个小面人也称“麻谷爷爷”,点上三炷香,祭礼完成。午饭后,将“麻谷爷爷”送出,置树杈上。
这项民俗活动,古称“麻谷荐新”或“秋尝”,意思是将农作物将获丰收的喜讯告诉祖先,也有谢天谢地的意思。饱含农民对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这一天,农村普遍吃瓜包子,新麦新瓜,也有尝新的意思。
二
找面人眼睛
七月十五家家户户要揑面人,互送小儿。据传隋代有个恶人叫麻叔谋,又叫麻祜,生前专食小儿,死后以面人代祭。据此可知给小儿送面人有消灾免难,祝福长寿的意思。
别的地方的面塑,彩画是很重要的工艺,而保德的面塑偏重于造型。比如眼睛,一定要有立体感,眼珠也要有镶嵌物,不能用墨点画。
保德有一种野生植物,学名不知,俗称“面人眼晴”,植株不大,有点像野豌豆苗。结一种长荚果,七月成熟,籽粒绿豆大小,漆黑光亮,人们用来作面人的眼珠,故名。寻找面人眼晴是小孩的事,其实我们早就留意了。我家大门外不远的地方有一道红沙坡,那里就长着很多面人眼睛,所以我会毫不费力地找回许多。
捏面人是面塑艺术的大比拼,心灵手巧的人成了大忙人,这家请那家叫,一时节成了村里的“大红人”。
送未婚媳妇的面人可算是出货物事,是有人评论鉴赏的。所以既要大气,又要花哨。所谓大气,就是用得面多,5一10斤面揑两个大面人,七个小面人,取意男女和合,七子团圆。所谓花哨,就是工艺精巧,比如说眼要双眼皮,眉毛要分清等。这就必需请村中的顶尖高手操作。面塑作品首先要分清男女性别,一是看头饰,女人要有流海,抓髻,盘龙辮,花环抹额;男人戴公子帽,有英雄球。二是看性器官,女性用一小花暗喻;男性比较直观。其次塑造面人身上的饰物。男性胸饰多物狮、虎,喻意勇猛;鹿喻意福禄;猴喻意升官拜爵;蛇盘兔喻意富贵。女性胸饰多为羊,谐音吉祥,团鹤喻意长寿。除了胸饰以外,还有四肢饰,男性多为鸟虫等动物,女性多为植物花卉和果实。
用面人眼睛嵌作眼珠,活灵活现,神彩奕奕。
蒸熟后,红绿色点染赏心悦目。
装入食盒,送给未过门媳妇,既显对晚辈的关爱,也显礼仪周全。
三
摆供
有的年份,七月十五要摆供,不是年年都摆。摆供是奶奶的事,我帮奶奶搬供桌,摆供菜。供菜五碗,碗里装着煮熟的豆角、胡萝卜条、油煎豆腐、染成红色的粉条。供桌摆在天地爷神龛前,照例烧香磕头。看起来是在祭祀天地,其实不是。我明白,祭祀的是“水草大王”,说白了就是蛇。我父亲是农业社饲养员,有一天,在傍晚铡草时,没有注意到,草里裹入一条蛇,被铡成几段,晚上又连草带蛇添入牛槽。第二天才在牛槽里发现死蛇段,所幸人畜无害。奶奶摆供旳深意是关爱他的儿子啊!
四
盼下雨,瞭喜鹊
农历七月,还在雨季,每逢十五,常常有雨,奶奶总会给我讲天牛郎的故事,她讲的和课本中讲的虽然不是一个版本,但七夕相会,喜鹊搭桥是一致的。她说,七月十五是牛郎织女分开的日子,他们舍不得离开,哭得一塌糊涂,洒向人间的泪水变成了倾盆大雨。我倒觉得七月十五有雨是正常的,无雨是不正常的,是否王母娘娘使坏,提前将他们分开了。所以,我期盼七月十五有雨,保证牛女温存上八天。
奶奶又说,七月十五见不上野鹊子(喜鹊),给牛郎织牛搭桥去了。课本上说喜鹊搭桥度牛女是七夕的事,可是细想奶奶的说法也不无道理,牛郎织女无论是谁,到达天河彼岸,来时需要鹊桥,去时仍需鹊桥,所以喜鹊搭两回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我家大门外有一棵老槐树,老槐树上有个大大的喜鹊窝,每天早晨喳喳吵闹,每逢七月十五,我都留心瞭瞭喜鹊窝,是乎很少鹊噪。有一年的七月十五,有一只喜鹊落到院内觅食,精神疲惫,头上的毛也退光了,好像受过很大的劳累。
这也许是自然现象,人们正是利用自然现象编出美妙的神话故事。
作者简介
陈秉荣先生1941年生于保德县石塘村,早年曾任公社书记,后历任县文化局长、档案局长等职。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他致力于地方文化研究,在方志、民俗、民间文艺等方面颇多建树。他是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山西分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西分会会员、中国地方志学会会员、忻州走西口研究会理事。他学识广博,研究领域宽泛,堪称是保德传统文化的半部活词典。几十年来,他如同一位勤勉的老农,不计寒暑,不避风雨,默默地耕耘于大山深处。除主编完成了1990年版的《保德县志》,校点重印了《保德州志》,创办了《保德文化》杂志,出版了民歌集《大河采风》、散文集《定羌杂识》,《保德农业合作史稿》《金瓶梅晋语浅释》等。他为挖掘整理保德文化遗产,传承保德文明付出了大量心血。年近古稀,他孜孜不倦,执笔写下《保德民俗》,为保德又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料。
特别声明:本平台作品以原创为主,转载为辅,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作者提供的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如文章、图片涉及侵权问题,自告知之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