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出自唐代崔道融所作的五言律诗《梅花》
梅花
唐代 崔道融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
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梅花历来受到文人雅士的喜爱,它不仅仅只是一种普通的花,更多的还是代表了一种高尚的品德,这也正是文人会钟情于梅花的原因。梅花开出来的花不仅艳丽,同时还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这也使得在寒冷的冬天有了勃勃生机。所以梅花本身就有着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别的植物是在春天开花,等到了秋天之后再结果,可是梅花不一样,它则是偏爱冬天,只要天气越是寒冷,梅花开出来的花就更加漂亮,香味也更加浓郁。
《全唐诗》里就有很多经典的咏梅诗,而且这些作品大部分都成为千古名篇,往往可能只是信手拈来,却又是充满了一种独特的美,譬如崔道融的这首《梅花》,那就是一首难得的佳作,整首诗意境优美,写得也是很生动,只是那么看似轻描淡写地平铺直叙,却是写出了不一样的梅花,从而也使得这首诗显得别具一格,读来也是朗朗上口。
梅花
唐代 崔道融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
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唐诗比较偏重于抒情,它不同于后来的宋诗,只是一味地侧重哲理,所以在本质上唐诗与宋诗是有区别,而崔道融的这首《梅花》,也正是以一种极为细腻的笔触,写出了看似普通的梅花。尽管诗人名气并不是很大,一辈子也只不过是担任了小县令,但却又有着过人的才华,这首诗写得极为优美,只是那么信手拈来,却又是美得令人心醉。
首联则是写了梅花初开时的样子,另外也写到了自己对于梅花的喜爱,这两者的结合,也令此诗与众不同,充满了一种独特的意境,“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每当到了冬天之后,梅花便是要开放,开出来的花有红的,也有白色的,花萼中还含着白雪,看上去非常的漂亮,也非常的艳丽,即使是这个世间最优秀的画家,那也是难以画出真正的梅花,毕竟它的神态很难抓住,这也正是梅花最为独特的一个地方。
颔联也是整首诗的精髓,写得也更为有意境,也更加唯美,“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梅花香气最为醉人,那香气中还有另一番韵味,即使是在很远的地方,那也是能够闻到梅花的香味,这也正是梅花最为独特的一个地方,而梅花正是由于太过于清雅,从而也是令它不知道冬季的寒冷,依旧还是在雪中绽放。
颈联再次以梅花来表达自己对于现实的感受,这样的一种写作方式,虽然并不是很新鲜,但却同样充满了诗情画意,“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每次听到外面的笛声内心就感慨万千,而且也是很悲痛,让人感动无比的忧愁,只好是斜斜地靠在病床上,看外面刚刚绽放出来的梅花。
尾联又是表现出了一种感伤之怀,从而也令此诗更具有感染力,“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如果这寒风也能够理解我,能够懂得我的心意,那就请不要轻易地摧残刚刚开放出来的梅花,让人们可以好好欣赏梅花。最后这两句也正是表达了诗人对于梅花的喜爱,也令这整首诗更加的唯美,也更具有生命力。
崔道融的这首《梅花》,也是唐诗里难得的佳作,整首意境唯美,虽然看似那么信手拈来,却又是充满了诗情画意,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对于梅花的喜爱,另外也把梅花身上那种独特的品德,也是描绘得淋漓尽致,读来当真是令人赞叹不已。
崔道融(880年前-907年),唐代诗人,自号东瓯散人。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乾宁二年(895年)前后,任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县令,早年曾游历陕西、湖北、河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后入朝为右补阙,不久因避战乱入闽。僖宗乾符二年(875年),于永嘉山斋集诗500首,辑为《申唐诗》3卷。另有《东浮集》9卷,当为入闽后所作。与司空图、方干为诗友。《全唐诗》录存其诗近八十首。其一些作品较有社会意义,如《西施滩》否定"女人祸水"的传统观念,为西施鸣不平,诗曰:"宰嚭(嚭,音"痞",拼音:pǐ)亡吴国,西施陷恶名。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田上》写农民冒雨夜耕的辛劳。《寄人》、《寒食夜》等诗亦为佳作。崔道融的诗作和罗隐一样,流传的不多。其风格或清新,或凝重,比较多样。其中《牧竖》一诗流传较广。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出自唐代崔道融的《西施滩》
西施滩
唐代 崔道融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译文
奸臣伯嚭使吴国走向灭亡,却反而让西施承担这恶名。
想当年浣纱春水滚滚,声声好像在为西施述说身世的不平。
注释
西施滩:西施,春秋时代的越国人,家住浙江诸暨县南的苎罗山。苎罗山下临浣江,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西施滩因而得名。
宰嚭:即伯嚭(嚭,音"痞",拼音:pǐ)。春秋时,吴国太宰,又称太宰嚭。在吴国与越国的争战中,吴王夫差打败越国,俘虏了越王勾践及群臣,勾践贿赂了伯嚭获得了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终于灭了吴国。
陷:落得,这里指承担。
浣:洗。
鉴赏
西施是春秋时代越国人,家住浙江诸暨县南的苎罗山。苎罗山下临浣江,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西施滩因而得名。这首是不同于一般的吊古伤今的登临之作,而是针对“女人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翻案。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奸臣伯嚭使吴国灭亡,恶名却推在西施身上。
上联平平道来,旨在澄清历史事实。据《史记》载,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战败后困于会稽,派大夫文种将宝器美女(西施在其中)贿通吴太宰伯嚭,准许越国求和。越王勾践因此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后来终于灭掉吴国。这就是历史的真相。所以诗一开头就道破问题的实质。这个“陷”字用得十分精当,推翻了“女人祸水”论,把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小诗的后两句是说,想当年浣纱春水滚滚,声声好似为美女不平。
议论入诗一般容易流于枯涩,而这首诗却把议论和抒情有机的结合起来。诗人在为西施辩诬的同时,很自然地把笔锋转到了西施滩,用抒情的笔触,描写了西施滩春日的情景。春天到了,江河水涨,西施当年浣纱的滩头那哗哗的江水急促的奔流,好像在为她所蒙上的一层历史的污垢发出如泣如诉的声音,诉说着世事的不平。但是春水毕竟不具有人的思想感情,这一切只是诗人的想象,所以第四句很快补上:“似有不平声”。这“似有”二字,选用得非常得体,真切自然,寄寓着作者深沉的感叹。这一联完全是在抒情中进行议论,在议论中渗透感情。这首诗立意新颖,议论形象而富有感情。将理智和感情自然的糅合在一起,是这首诗的成功之处。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