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气囊是目前几乎所有车辆都有配备的主流辅助安全保护系统,其在与安全带配合使用的情况下可以提供有效的撞击保护功能。最早的安全气囊是由赫特里克于1953年8月提出,并获得了美国“汽车缓冲安全装置”专利,随着后续车辆安全标准的不断提升,如今安全气囊早已成为广泛搭载的标准配置之一。通常安全气囊系统主要由传感器、气囊本体,及电子控制部分所组成,其中气囊本体由气囊、气体发生器和点火器等部件构成。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发生碰撞时,传感器将到侦测撞击信号,在达到预设强度时即向电子控制部分发出信号,电子控制器判断当前撞击达到气囊展开条件时,则通过电路向气囊本体中的气体发生器发出起爆信号,气体发生器将依照信号指示,引爆内部气体发生剂从而产生大量气体,使气囊在极短时间内突破外部的覆盖件迅速展开,并在预定时间内完成泄压与收缩动作,以吸收冲击产生的能量,从而实现有效保护人体免于伤害或减轻受伤害程度。目前,除部分低配车型仅配备前排主副驾气囊外,大多数车辆装备的气囊数量都已超过两个,而高配车型的气囊数量则多达十个以上。通常车辆上的气囊包括,主副驾气囊、前后排座椅气囊、前后侧气囊、前排膝部气囊、安全带气囊等,有些厂商还会在车辆外部设置气囊,比如沃尔沃就在引擎盖部分安置了为行人提供保护的外部气囊。
目前,安全气囊系统是一次作用,起爆后就必须更换,而且必须在适当时候启动才能起到最好的保护,因此错误的起爆时机反倒可能会带来危险。因此厂家都对于气囊的起爆条件都进行了一定的限制,只有满足设定条件时气囊才会起爆,以确保能够起到实质性的保护作用且不引发更大伤害。所以如果车辆撞击位置不对,或是撞击强度不够时,安全气囊并不会起爆,这也是为什么在有些碰撞事故中并未见气囊爆开的原因。为何撞击时需要安全气囊的辅助呢?虽然安全带可将乘员束缚在座椅上,但并不能完全的固定住人体,在车辆遭到撞击时头部与四肢都有可能撞击到车身从而导致受伤,而安全气囊则正好可以配合安全带来为乘员提供额外的保护,在人体可能撞击到的车身部分展开气囊来进行缓冲。有数据显示,在发生正面碰撞时可大幅度降低乘客受伤程度,侧面碰撞时也能通过侧面气囊来防止成员头部撞击到B柱或车窗玻璃。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安全气囊并非万能,如果乘员没有正确的使用安全带,其造成的伤害可能会大于车辆撞击带来的伤害。据了解,安全气囊起爆时的时速甚至可以达到300公里,由此所产生的撞击力约180公斤,如果没有安全的束缚,让身体特别是头部及颈部等脆弱的部位直接被气囊撞击后果则会很严重。此外如果安全带佩戴不正确,导致人体的位移没有被限制预定范围内时,则会导致人体脆弱部位在碰撞时以不合适的角度与速度撞击到正在爆开的气囊,同样也会带来不可预期的伤害。
虽然我们无法主动的去操作安全气囊系统,但平时在使用时依然需要注意一些安全事项,避免做出导致气囊失效,或是让气囊成为安全隐患的错误行为。1、日常应注意仪表盘上安全气囊的警告灯,正常情况下警告灯会在通电自检后数秒钟内熄灭,若警告灯一直亮着不熄灭,则表示安全气囊系统自检不通过,此时应即刻前往4S店或请专业维修人员进行检测,如确定有故障则必须立即维修,以免在发生事故时安全气囊失效或错误引爆。2、不要使用外力敲打或撞击安全气囊本体所在部位,也不可以使用液体冲洗气囊部位,外力或潮湿均可能导致其损坏从而失去功效。通常车内标注有SRS标志的部位是用于气囊起爆展开的区域,因此切勿在此区域及气囊展开的方向上放置任何物体,以防止引爆时这些物体被展开的气囊弹出,从而对乘员造成直接伤害。3、安全气囊必须与安全带一起配合使用才能起到保护作用,如果不正确的使用安全带,那么气囊不但不能有效提供保护,在碰撞时还可能造成比更严重伤害。另外,前排乘客应注意自己的坐姿,不宜太靠近方向盘或中控台,需留下足够的空间让气囊能充分的展开,避免气囊还没完全展开就撞击到人体。4、不要将儿童安置在副驾驶位,由于气囊在车内布置的位置与高度都是考虑到成年人的体型,撞击时儿童无法受到气囊的充分保护,因此需将身高已足够佩戴安全带的儿童安置在后排并使用安全带进行束缚。而对于无法使用安全带的幼儿来说,最好的办法是在后排安装儿童安全座椅,并将幼儿安置在其中来以提供最佳的保护。
或将换用自家主控的Pixel系列,可能是谷歌推动行业进步的又一动作。
作为IoT领域的首款产品,OPPO Watch的表现可圈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