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众所周知,如今绝大部分的智能手机评测文章都出自专业网站的编辑之手。他们玩机经验丰富、评测套路娴熟,善于以一篇文章来完整呈现产品各方面的特色。但是,今天我们三易生活所收到的这篇“评测”,却是来自一位资深但并不职业的手机爱好者。有着数十年玩机经验,却从未接触过iPhone的TA,在初次用上搭载了iOS14的iPhone 11之后,情难自禁,向我们发来了这篇自己撰写的体验报告。大家好!我是一名略显特别的智能手机用户。为什么说特别呢?首先是因为我作为一名“奔三”的90后,接触数码产品的时间可能比大多数同龄人都要早得多。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刚刚到上小学年纪的我,就已经用上了康柏的工作站,熟练掌握了DOS 3.2和Windows 95等早期操作系统的使用技巧,正是因为这样,在此后我始终保持着对新技术和数码产品旺盛的好奇心。但是尽管我早在2007年前后就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台智能手机——使用Windows Mobile系统的多普达D600,并在那之后先后购买和接触过包括Linux Mobile、塞班、Android,甚至是Tizen系统的手机。然而在这长达十几年的“玩机经历”中,唯独苹果的iPhone对我而言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概念。为什么我此前一直没有接触iPhone?现在想来,这可能出自一种自认为“极客”的逆反心理。说白了,就是因为iPhone太过于流行,太常见了,反而令我觉得它不够“个性”,以至于多次错失了体验iOS生态的机会。好在当时间来到2020年,类似像京东Apple产品“秒杀节”这样的促销活动,基本上全线iPhone都迎来了数百元到数千元不等的优惠。其中iPhone 11系列的入门款iPhone 11,价格更是在折后仅需4500元左右,甚至与一些安卓旗舰机型还要便宜,可以说是很有性价比了。于是乎在几乎没有什么犹豫的情况下,我便抱着极大的好奇心和期待感,入手了自己的第一款iPhone,并且在拿到这台iPhone11后的第一时间,就直接升级了最新的iOS 14。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使用后,发现自己不仅很快就习惯了iOS 14的操作,更重要的是从这套苹果最新的移动操作系统上,我确实理解了为什么iPhone会如此受欢迎的原因。
早在今年6月苹果刚刚公布iOS 14的时候,很多媒体和玩家都在说,苹果的新系统变得更像Android了。说实在的,第一次听到这个消息,作为老Android玩家,我还是挺自豪的。毕竟,如果iOS真的“致敬”了Android的界面设计,那岂不是证明Android这些年来的路线才更加正确吗?怀着这样的心情,我第一次点亮了升级到iOS 14的iPhone 11。然而,我一开始看到的,依然还是传统的iOS界面:负一屏是小插件,从主页开始往后则是整齐排列的应用图标,直到我手在主页上长按了一下之后……Emmmm……别说,iOS 14将小插件改到可以安放在桌面任何位置之后,乍看之下还真变得有点像经典的Android界面风格。对于像我这种用Android都用了至少十年的用户来说,确实是多了几分亲切感,但是如果就仅仅凭这一个改动,就说iOS是在“学Android”,那也未免有点太过以偏概全了。是的,即便不是iOS老用户,但我也知道,早期Android是不会把应用图标直接放在桌面上的,类似Windows开始菜单的“应用抽屉”才是Android UI真正的官方样式。大家现在熟悉堆满图标的Android桌面,其实是第三方魔改系统从iOS上“借鉴”来的设计。又比如在iOS 14上,我发现从屏幕的左侧和右侧下拉分别会呼出通知栏和控制中心界面。这和原生的Android系统的操作逻辑其实有着不小的区别,但和某些第三方魔改系统却正好“撞脸”。然而就在几年前,老版本iOS系统从下往上呼出的控制中心,可正是魔改Android们最喜欢致敬的设计之一。除此之外,在iOS 14上,我注意到系统自带的相册会自动选择品质较高的照片进行突出显示,错落排版;而所有的APP在打开和退出时,则都会呈现出一个“螺旋状”的缩放过渡动画——以上这两点设计,“恰好”也是2020年许多厂商的新版魔改Android大加宣传的重点之一。iOS 14上提供智能分类搜索的“APP资源库”,不知什么时候也会被“致敬”?这意味着什么?说实在的,正因为我是从Android 1.x就开始接触谷歌手机操作系统的老玩家了,所以我才能明白,Android,特别是国内的深度定制安卓系统在过去的这些年里到底“致敬”了iOS多少次。相比之下,iOS 14在小插件上的调整即使真的是从Android里得到的灵感,也算不上什么了。当然,虽然我也承认iOS 14的“原创度”其实比大多数年轻Android用户所认为的还要更高一些。但这倒也不等于它所有的UI设计在我看来都尽善尽美。比如说,新设计的Siri虽然挺好用,可一旦启用Siri,在iPhone上长按电源键的结果都只会是呼出Siri了——这让我这个在Android上习惯了“长按1秒呼出语音助手,长按3秒关机”操作逻辑的人确实感觉非常不适。即便是后来我被告知,iPhone现在可以通过“长按音量+电源键”呼出关机界面,但“按了电源键,却没能起到电源的作用”这一逻辑设计,的确有些无法理解。
众所周知,对于如今的智能手机厂商来说,“互联网思维”早已成为产品经营的一大法宝。说到底,所谓“互联网思维”其实也就是机器本身少赚一点,然后靠内置的各种内容生态的付费和关联产品的销售,来赚取更多而且更长期的利润。其实站在个人的角度来说,我觉得“互联网思维”没什么毛病,毕竟在现在这个版权时代,要想享受高品质的软件或是服务,付费支持正版是理所当然的行为。但问题就在于,智能手机厂商所提供的的付费内容,品质本身是否能够说服用户,让大家觉得这个钱花的值呢?在这一点上,不得不说苹果给了我一个很大的惊喜。首先,iOS自带的Apple Music可能是我目前为止见过的,价格最有诚意的手机内置内容服务之一。且不说每月10元的标准定价就已经比很多第三方音乐APP的会员价格还要更低,对于“学生党”和家庭用户来说,苹果甚至还提供了额外的大幅优惠:前者仅需每月5元,后者更是可以用15元/月的价格让多达6个账户共享,算下来也就相当于最低只要每月2.5元而已。而且和很多第三方音乐APP动辄还有额外再加钱的“VIP歌曲”、“付费歌曲”,或是在明明是听歌的程序里集成一堆社区、视频、购物之类乱七八糟功能的做法不同,Apple Music对所有用户都是一视同仁的。这意味着哪怕是(折合)每月2.5元的家庭订阅用户,所能享受到的歌曲数量以及音质,都和每月10元的标准付费用户是一模一样的。不仅没有任何需要额外加钱的选项,甚至像我这种第一次使用Apple Music的用户还能享受到长达3个月的免费试用——三个月啊,换了其他的音乐APP,这不得亏个几十块钱?咳咳,言归正传,除了价格和音质都在线的Apple Music之外,苹果的生态与其他品牌的智能手机一样,当然也包括了它的应用商店、云备份,以及IoT设备。其中HomeKit智能设备我因为确实家里并不具备所以无法体验,但iOS 14的云备份功能则绝对有必要说一说:一方面而言,它可能是我迄今为止用过的,在技术上最先进的手机备份;但另外一方面,苹果在功能上给它施加的诸多限制,在实际使用中也确实让我这个老Android用户感到有些困惑。为什么我这么说?大家要知道,在这次用上iPhone 11之前,作为一名忠实的Android用户,我已经在Android 手机上用了很多年的Google账号备份功能。它虽然能够完整地备份联系人、短信、照片和手机上已安装的应用等必要信息,但却无法记录下应用内的账号,而且备份和还原的速度都极其缓慢。至于手机厂商自己搞的机内备份功能,虽然在备份完整度上会更高一些(有些品牌甚至可以备份应用内的数据,比如聊天记录),但备份和还原缓慢,备份文件占据空间大的问题也并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iOS的这个云存储价格,实际上比很多国内厂商还便宜相比之下,苹果的iCloud是我到目前为止见识过,在备份速度、备份文件的大小控制、备份的完整度上都表现得最好的解决方案。以我手头上这台使用了一周多,安装了十几个第三方软件的iPhone 11为例,备份所占用的云空间大概只有500MB,在家庭网络环境下,整机备份几乎可以瞬间完成,而清除手机数据后,从云端还原时,也能够做到完整的带应用内数据还原——几乎就是把手机还原到了备份前的那一个时间点,实在是相当神奇的体验。但是,在备份速度极快、备份文件占据空间极小的同时,iOS的备份还原功能却有两个令我相当不适应的设定。一是它只能在系统初始化的时候执行还原,一旦手快点了跳过,进入系统之后就再也无法还原任何备份存档了——除非再一次初始化系统,还原功能才能再次运行。换句话说,在跳过还原以至于再一次初始化系统之间的这段时间里,我所收到的所有的短信、所拨打的电话等等,实际上都再也回不来了。而另一点就是我发现iPhone 11出厂自带的iOS 13是无法读取iOS 14的云备份文件的。这意味着如果大家将来换用了iOS 14的新设备,那么在它上面所备份下来的联系人、软件等等,将不能导入回使用老系统的iPhone里。虽然这条限制在技术上并不是不能理解,但类似的情况在Android上确实是不存在的。或许,这就是更好、更快的云备份体验背后所必须要付出的代价吧。
大家都知道,对于如今的智能手机产业来说,“AI”是最热门的概念。这既意味着如今的手机普遍都配备了支持AI加速运算的硬件,搭载了运用AI算法的大量软件功能,但这也意味着手机厂商是有动机收集用户数据,用以训练自身的AI模型,或是开发新的AI功能。正因为如此,当我在iOS 14上看到严格的应用程序权限限制时,这的确令我这个平时都尽量使用Android原生系统,尽可能使用海外APP来保护自身隐私的老手机用户感到了一丝宽慰。因为,它意味着对于国内的大多数手机消费者来说,选择iOS14,或许可以让大家在一定程度上体会到不输给海外版Android的隐私保护程度。或者说得更直白一点——能够比大多数国内的Android手机都更好地避免各种“全家桶”的困扰。iOS 14是如何限制应用的权限的?首先,和Android往往在安装的时候就会预先授予应用一些基础权限不同,我发现在iOS 14里,任何一个应用在第一次主动点开之前,甚至是连基本的联网权限都是没有的。换句话说,只要不曾主动开启过它,哪怕是最流氓的应用,也无法上传或者下载一个字节的内容。其次,众所周知,由于当今的很多APP都拥有扫码、拍照、社交之类的功能,这意味着无论是在Android还是在iOS系统上,它们都需要访问手机内置存储的权限。但是在Android系统上,当我为了发几张图片而授予一个应用“读取存储”的权限时,这就意味着它变得可以读取手机里的整个存储区域了。然而iOS 14呢?首先,当应用需要“发送图片”的时候,系统最多只会允许它访问图库里的内容。不仅如此,我甚至还能具体指定,只让这个应用在iOS里访问特定的哪几张图片——假使我只允许了一张图片的权限,那么这个应用在iOS里就真的只能看到一张图片!你以为这就完了?不仅如此,在iOS 14里,苹果甚至将隐私保护的“枷锁”加在了自家应用上。比如说自带的翻译功能,这一次就专门加入了无需网络也能使用的“设备端模式”。你可以说,这是为了方便用户没网也能用手机;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能够把以往需要“云计算”、需要服务器的AI应用做到没网也能用,除了确实证明苹果在设备端智能方面的技术很有一套之外,这种不主动拿用户数据,甚至自己花费资源研发对自身限制更严的新技术的做法,的确让我看到了苹果和其他手机企业相比的不同之处。
最后,对于iOS 14来说,包括我在内的很多消费者可能最感兴趣的都是:升级了它,手机会卡吗?首先,我可以明确地说,以我手头上这台iPhone 11来说,从标配的iOS 13.7升级到最新的iOS 14之后,日常的使用中是完全没有发生任何卡顿的。当然,光这样说,可能大家也不会有什么感觉。这下,事实就很清楚了。至少对于iPhone 11来说,升级到iOS 14之后,无论是CPU的计算性能、GPU的图形能力,还是整个处理器的通用计算效能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换句话说,和iOS 13相比,iOS 14能够非常明显地提升现有iPhone的硬件性能表现,让(届时的)上一代老设备反而变得更快!而且,iOS 14给iPhone 11带来的提升,似乎还不只是单纯的计算性能。因为当我在夜间尝试用它拍照时,我发现这台搭载了iOS 14的iPhone 11表现得比国内很多其他智能手机厂商发布会上宣称的“iPhone夜拍水平”要好得多。当然,这一情况的产生有两种可能性:一是iOS 14真的让iPhone 11的拍照质量也变好了不少,二是某些厂商所谓的“iPhone对比样张”可能本来就有点猫腻了。不管怎么说,作为一位资深Android用户,这种升级系统所带来的硬件性能提升现象,此前也并不是没有见识过。但是像iOS 14这样升级一个系统,性能提升幅度就达到了近20%的现象,我还真是第一次见到。不得不说,就从这一个小细节上,我就着实见识到了苹果对于自家软硬件综合优化的技术实力。
平心而论,作为一位换机相当频繁,而且非常乐于体验各家顶级旗舰的手机发烧友,iPhone 11在我看来并不算是一台完美无缺的旗舰手机。比如它并不具备当前流行的高刷新率屏幕,虽然系统的过渡动画可能是迄今为止我所见过最精致的,但滑动时的顺畅感扔略有欠缺。又比如说,iPhone 11的摄像头在日常使用的时候虽然色彩和对焦速度都相当准确,但因为缺少长焦,有时还是会少了点“望远”的快感。但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发现了苹果、发现了iPhone、发现了iOS 14在设计理念、实际体验上的许多亮点。除了前面已经讲到的良心付费生态、极其出色的软硬件优化、足以让许多Android手机品牌蒙羞的隐私保护之外,在亲身使用iPhone 11和iOS 14的这段时间,它甚至破除了我此前对于苹果招牌产品的许多错误印象。比如首先就是我发现iPhone 11的夜拍成像效果其实根本就没有很多人说的那样不堪,除此之外,或许是由于我搭配了官方的智能电池壳,又或许是因为iOS 14的底层优化还有什么我不知道的新突破,总之这台iPhone 11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基本上从早上10点出门,到晚上8点左右回家,甚至连电池壳里的电量都用不完。而在搭配了非官方的无线充电底座之后,虽然只看参数好像不大,但实际上iPhone 11的无线充电速度却也比我此前想象得要快得多。对了,顺带一提,官方智能电池壳还能给iPhone 11多增加一枚实体按键,短按照相,长按直接就是拍摄视频——这感觉确实很方便。当然,并不是说iPhone 11就完全地征服了我,毕竟作为一名好折腾的手机玩家,有的时候还是会觉得iOS有点太“自动化”,想得太过周到,以至于会找不到那种在Android上自己刷机、自己和流氓软件“斗智斗勇”、自己通过各种插件调节系统甚至是硬件表现的快感。但反过来说,如果不是发烧友,那么iPhone和iOS至少在目前行业技术、隐私保护,以及产品经营思路的大环境下,的确显现出了比Android更靠谱,更适合大家去省心的使用,依然能够更好规范软件生态的一面。或许,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些年来,一直都有那么多人在换手机时会毫不犹豫选择iPhone的原因吧!
作为一家科技媒体,我们三易生活其实此前也刚好撰写了一篇关于iOS 14,关于苹果在设备智能以及隐私保护方面的技术类文章。或许正因为这样,当收到网友投稿的这篇基于iOS 14的iPhone 11“评测”时,我们对于其中的内容是感到既熟悉,又惊喜。说熟悉,是因为我们发现,普通用户真的能够在使用iPhone与iOS的过程中,感受到苹果相比于其他手机厂商更为自律的设计细节,这也说明当今用户对于手机的隐私保护其实是挺看重的(当然,也可能是这位朋友本身见得多了,所以更加敏感)。而说惊喜,则是因为我们的这位读者实际上看到了比我们更多,关于iPhone和iOS 14的细节。比如很多媒体都知道iOS 14的底层代码做了大改,但它究竟有多大效果,究竟使用起来是什么感觉?这一点在这篇投稿中就反而说的更加清楚。当然,正如这位网友所说的那样,Ta或许是一位玩机经验相当丰富,对于智能手机和操作系统相当讲究的“极客”,但既然iOS 14能让这样一位非职业玩家第一次接触就赞叹不已,这实际上也就解答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苹果iPhone能够常年来一直统治高端智能手机市场,为什么虽然一直都有尝试声称“超过iPhone”,但实际上消费者还是会去购买iPhone和使用iOS系统?因为它确实能够让人直观地感觉到好用、放心,仅此而已。
刚刚推送的iOS 14正式版表现如何,我们用这篇评测来告诉你。
曾经微博上的大额奖金转发抽奖,现在为何突然变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