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高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漳州市2020-2021学年(下)期末高中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音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了。

(节选自林庚《说木叶》)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存在于形象中,但不容易察觉,因为它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

B.“木”字具有木头、木料等潜在的形象,使人们容易联想到树干和与之相关的叶子。

C.“树”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所以比“木”更能体现夏日树木枝叶繁茂的特点。

D.古典诗歌中很少见到“树叶”这个词,是因为“树”与“叶”之间有太多的一致。

2.下列各项中的分析,不属于“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的一项是(3分)

A.“素月分辉,明河共影”中的“素月”是诗人高洁形象的写照。

B.“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中的“梅”是孤高品格的象征。

C.“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可以“以动衬静”。

D.“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中的“鹧鸪”常唤起人们的离愁别绪。

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2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

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

她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这是在山村里所未曾知道的。

“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她当时并不回答什么话,但大约非常苦闷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圈着大黑圈、早饭之后,她便到镇的西头的土地庙里去求捐门槛。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直到她急得流泪,才勉强答应了。价目是大钱十二千。

她久已不和人们交口,因为阿毛的故事是早被大家厌弃了的;但自从和柳妈谈了天,似乎又即传扬开去,许多人都发生了新趣味,又来这地说话了。至于题目,那自然是换了一个新样,专在她额上的伤疤。

“祥林嫂,我问你:你那时怎么竟肯了?”一个说。

“唉,可惜,白撞了这一下。”一个看着她的疤,应和道。

她大约从他们的笑容和声调上,也如道是在嘲笑她,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她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疤,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菜,淘米。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节选自鲁迅《祝福》)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的“打皱的脸”“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以细节描写来写柳妈的外貌,生动传神又体现作者对人物的情感。

B.许多人对祥林嫂额上的伤疤都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这说明了大家对祥林嫂很关心,对她的不幸遭遇也非常同情。

C.祥林嫂听信柳妈的话,把自己辛苦做工挣得的工钱十二元鹰洋拿去捐了门槛,说明封建神权思想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影响之深。

D.“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以神态描写表现祥林嫂捐门槛后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

5.柳妈这一人物在本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6~8题。

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

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蹋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家,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选,便道:“不过是《中庸》《大学》。”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黛玉把花具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带一顿饭功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说的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一面揉着眼睛,一面笑道:“一般也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枪头。””宝玉听了,笑道:“你这个呢?我也告诉去。”林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

宝玉一面收书,一面笑道:“正经快把花埋了罢,别提那个了。”二人便收拾落花。

(节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注]《会真记》:指《西厢记》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宝玉深知《会真记》是禁书,也知道《中庸》《大学》是该读之书,他还是偷偷阅读,表明了宝玉对自由爱情的向往。

B.宝黛两人都喜欢《会真记》,一个称赞“真真这是好书”,一个“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说明他俩有着共同的审美情趣。

C.黛玉为落花建花冢,把落花装在绢袋里拿土埋上,体现她了对落花的怜惜,也从侧面表现她对生命高洁纯净的追求。

D.本文综合于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既生动地刻画了宝黛两人的性格,又巧妙展现了他们的情感世界。

7.本文开头对景物的描写,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6分)

8.本文中宝玉与黛玉的对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文学作品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0题。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承天景命景:大

B.莫不殷忧而道著殷:深

C.虽董之以严刑董:督察

D.貌恭而不心服貌:容貌

10.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界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明年,同修起居注,辞之累日。门吏费救就付之拒不受吏随而拜之则避于厕吏置救于案而去又追还之;上章至八九,乃受。遂知制诏,纠察在京刑狱,自是不复辞官矣。安石本楚士,未知名于中朝,深与韩绛、绛弟维交。神宗在颍邸,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辄曰:“此非维之说,维之友王安石之说也。”及为太子庶子,又荐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宁府。数月,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元年四月,始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曰:“择术为先。”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迁,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朕自视眇躬,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辅朕,庶同济此道。”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帝亦疑之,遂罢为知江宁府。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阁门吏赍救就付之/拒不受吏/随而拜之/则避于厕/吏置救于案而去/又追还之/

B.闇门吏赍救就付之/拒不受/吏随而拜之/则避于厕/吏置救于案而去/又追还之/

C.閣门吏责救就付之/拒不受/吏随而拜之/则避于厕/吏置救于案/而去又追还之/

D.閣门吏赍救就付之/拒不受吏/随而拜之/则避于厕/吏置救于案/而去又追还之/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擢是我国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与拜、除、黜一样都表示官职提升。

B.起居注是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汉以后的历代帝王几乎都有起居注。

C.太子,是中国古代帝王的继任者的称谓,被定为皇位、王位继位者的人。

D.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分条陈述意见的奏章。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安石聪颖过人,文章倍受称赞。他从小喜欢读书且能过目不忘,文章也写得精妙,读过的人都佩服,欧阳修也大为赞赏。

B.王安石颇受重视,屡次被授官职。他很受朝廷的重视,朝廷多次想提拔他,但他多次推辞,表示自己并不

在意功名利禄。

C.王安石见解独到,深受皇帝信赖。入朝后,他提出应效法尧、舜的治国之道的主张得到皇帝的赞同,被任命为参知政事。

D.王安石治旱乏术,遭到大臣攻击。天下大旱,饥民流离失所,他拿不出有效的应对办法,大臣借机攻击,最终被贬出朝廷。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

15.王安石在朝中不知名却能引起宋神宗注意,其原因是什么?(3分)

(二)古代戏剧阅读(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7题。

(正旦唱)

【耍孩儿】不是我窦城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

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皆瞧见,这就是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刽子云)你还有甚的说话,此时不对监斩大人说,几时说那?(正旦再跪科,云)大人,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窦城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城尸首。(监斩官云)这等三伏天道,你便有冲天的怨气,也召不得一片雪来,可不胡说!(正旦唱)

【二煞】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正里再跪科,云)大人,我窦城死的委实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监斩官云)打嘴!那有这等说话!(正旦唱)

【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刽子做磨旗科,云)怎么这一会儿天色阴了也?(内做风科,刽子云)好冷风也!(正旦唱)

【煞尾】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三桩儿誓愿明题遍(做哭科,云)婆婆也,直等待雪飞六月,亢旱三年呵,(唱)那其间才把你个屈死的冤魂这窦娥显!

(刽子做开刀,正旦倒科)(监斩官惊云)呀,真个下雪了,有这等异事!(刽子云)我也道平日杀人,满地都是鲜血,这个窦娥的血都飞在那丈二白练上,并无半点落地,委实奇怪。(监斩官云)这死罪必有冤枉。早两桩儿应验了,不知亢旱三年的说话准也不准,且看后来如何。左右,也不必等待雪晴,便与我抬他尸首,还了那蔡婆婆去罢。(众应科,抬尸下)

(节选自关汉卿《窦娥冤》)

16.下列对这部分戏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一项是(3分)

A.“耍孩儿”一曲中,窦娥以“苌弘化碧”“望帝啼鹃”的典故倾诉自己的冤枉和悲惨之情,希望刑场上的人能够替她伸冤。

B.“一煞”一曲是对亢早三年誓愿的解说,窦娥把矛头直指统治者,直斥“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的腐败吏治。

C.三桩誓愿层层深入,表现了窦娥蒙冤受屈的满腔怨气以及抗争精神,使全剧达到了高潮,悲剧气氛也达到了最高点。

D.剧中的人物说白语言简洁、流畅,既有对唱词内容的必要提示,又有对唱词重点内容的强调,有力地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17.窦娥临刑前发出的三桩誓愿死后就有两桩立即应验,这样的情节安排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8.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            ,           ”两句,借秦的灭亡向当朝统治者敲响不吸取教训就会重蹈覆辙的警钟。

(2)苏洵《六国论》中用“            ,           ”两句,批判诸侯对祖辈父辈好不容易获得的国土毫不爱惜的行为。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听完子路的回答后发笑的原因是            ,           。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0题。

棕叶飘香,雄黄酒浓,又是一年端午到。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端午节,传承两千年,       ,至今仍有着浓郁的传统意、文化味。近年来,担忧“端午节成为'粽子节’”的声音       。的确,端午节吃粽子,这是千百年来的民俗传统,但如果把端午节等同于吃粽子,则可能在“除了吃还是吃”的       活动中遗忘了文化内涵、丢掉了精神价值。实际上,除了吃粽子,端午节还要挂葛蒲、赛龙舟、祭屈原。祛病消灾、祭祀祈福、回家团圆、强身健体。可见,传统节日及端午节沿袭下来的习俗中,隐藏着人们很多美好的愿望。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历久弥新    甚器尘上    单调

B.万古长青    甚器尘上    单纯

C.历久弥新    不绝于耳    单调

D.万古长青    不绝于耳    单纯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传统节日及端午节沿袭下来的习俗中,蕴含着人们很多美好的愿望。

B.端午节及传统节日沿袭下来的习俗中,蕴藏着人们很多的美好愿望。

C.传统节日及端午节沿袭下来的习俗中,蕴藏着人们很多美好的愿望。

D.端午节及传统节日沿袭下来的习俗中,蕴含着人们很多美好的愿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题。

前些年一家有影响的报纸在头版刊登一篇贬斥杂交稻的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

2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B.非常荣幸在这里接受今年的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这一生物医学领域最负盛名的奖项。

C.“一位小姐,或者一个姑娘,却骑自行车——这太可怕了!”

D.“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

22.以下是某班主任在班级家长微信群发出的一则出行通知,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

经学校研究同意,本周六上午想要组织本班学生到红军长征纪念馆看看,已联系了纪念馆,张罗了出行的车子。请各位家长提前为孩子准备好出行的东西,并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

23.根据下面这段文字提供的信息,拟一条一句话新闻。字数不超过30字。(6分)

4月15日,“海巡156”轮在中国船舶武船集团双柳造船基地下水。该轮总长74.9米,型宽14.3米,型深6.2米,排水量约2400吨,采用全电力驱动、双回转舵桨推进系统,在5节航速下能破冰0.5米,在3.5节航速下能破冰0.6米,是我国首艘在海冰条件下具有优秀的操控能力和航标作业能力的大型航标船。该轮列编后将主要用于北方冰冻港口、航道的助航设施布设、撤除、更换和维护作业,可填补我国航标船无破冰能力的空白,有效提升北方海区航海保障能力。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60分)

本学期,通过古代作品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智退秦师的烛之武、敢于直谏的魏征和心系国家安危的苏询,他们的精神品质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人。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人物展开讨论。上述三个人物,哪一个给你的启示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与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和解析

1.【答案】【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

【解析】(1)B.“使人们容易联想到树干和与之相关的叶子”错误。从原文“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来看,是很少想到叶子。

(2)C.“'敲’字可以'以动衬静’”这是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不属于“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

(3)“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

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运用比喻论证,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比作“概念的影子”,形象地阐释了诗歌语言暗示性具有难以察觉的特点。

“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运用了举例论证,列举周邦彦《满庭芳》“午阴嘉树清圆”的例子,论述“树”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

“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运用对比论证。。将“木”与“树”进行对比,阐述两者给人的暗示与联想各有不同。

答案:

(1)B

(2)C

(3)①比喻论证。文中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比作是概念的影子,形象地阐释了诗歌语言暗示性具有难以察觉的特点。②举例论证。以周邦彦《满庭芳》“午阴嘉树清圆”为例,论述“树”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③对比论证。将“木”与“树”进行对比,阐述两者给人的暗示与联想各有不同。

第9页,共22页

(1)本题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

(2)本题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分析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包括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类比论证等。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2.【答案】【小题1】B

【小题2】

【解析】(1)B.“这说明了大家对祥林嫂很关心,对她的不幸遭遇也非常同情”错误,这说明了众人的无聊、自私与冷漠,她们只是把祥林嫂当作饭后的谈资罢了。

(2)从情节上看,柳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由“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分析可知,正是因为柳妈的一席话,引发祥林嫂到土地庙捐门槛,使情节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从主题上看,柳妈是的封建礼教和神权的维护者,她以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为指导,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这不仅不会产生“疗救”的效果,反而给祥林嫂造成了难以支撑的精神压力,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体现了作品的批判性。

答案:

(1)B

(2)①推动情节的发展。柳妈对祥林嫂的“关心”,引发祥林嫂到土地庙捐门槛,使情节得到进一步的发展。②表现主题。柳妈对祥林嫂的数落、恐吓和教她捐门槛,使祥林嫂逐步陷入绝境,体现了作品的批判性。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次要人物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从小说的结构、人物形象以及小说的主题等三个方面进行作答。“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3.【答案】【小题1】D

【小题2】

【小题3】

【解析】(1)D.“本文综合运用语言、动作、神态、栏心理等描写 析错误。文中没有“心理描写”。

(2)①艺术效果上,依据原文“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竞流出沁芳闸去了”可知,宝玉读书的环境优美、静谧,富有诗情画意,一方面交代了主人公活动的场所,另一方面为宝玉读《会真记》这本书渲染了一种浪漫的氛围,使画面温馨宜人。②人物塑造上,整体环境的优美、静,浪漫、诗情画意,对人物的塑造起到一个衬托的作用,衬托了宝玉和.黛玉二人内心的纯洁兄缎,对爱情的忠负?和对未来爱情的美好向往。③情节结构上,依据原文“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可知,因为落花很多,所以就为后文宝玉和黛玉二人拾花葬花埋下伏笔,推动情节的发展。

(3)①情节结构上,依据原文“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和“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可知,宝玉黛玉二人由话题“拾花”引出交代宝玉读的书是《会真记》,然后二人共读,进而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②人物塑造上,依据原文“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和“ 宝玉听了,笑道“'这个呢?我也告诉去’”可知,通过语言描写折射出二人的内心世界,对懵懂爱情的羞涩,内心的纯洁。③主题思想上,依据原文“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和“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可知,二人对《会真记》的评价是一致的,都认为是“好书”,说明他俩有着共同的审美情趣,揭示了宝黛二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追求婚姻自由的渴望。

答案:

(1)D

(2)①小说开头描绘了一幅绚丽的画面,为宝黛的活动提供诗意的场景;营造优美的意境,为宝黛共读《会真记》渲染浪漫的气氛:②诗意、幽美的环境衬托出贾宝玉和林黛玉高尚美丽、不掺杂质的纯真爱情;③写吹落的一大半桃花,为后文的扫花、葬花埋下伏笔。

(3)①两人对有关收拾落花的对话引出了共读《会真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②展现两人对《会真记》的共同态度,表现两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③表示两人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纯洁心灵。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文章环境描写作用可以从情节、人物和主题等角度分析鉴赏。

(3)本题考查语言描写的作用,解答本题时,需要关注对话所交代的内容,对什么人物(情节、主题)起到了什么作用。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主题等内容和手法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备选选项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及手法的作用概括不当,其中手法集中在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作用等。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命制往往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4.【答案】【小题1】D

【小题2】

【解析】(1)D.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气。貌:名词作状语,表面上。

(2)傲物:傲视别人;骨肉:至亲。句子翻译为: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会成为不相干的路人。

答案:

(1)D

(2)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会成为不相干的路人。

参考译文:

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一旦功业建成就德性衰减。国君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因为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成功之后,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的力量;(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这样可以忽视不理吗?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5.【答案】【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B

【小题4】

【小题5】

【解析】(1)“拒不受”,主语“王安石”省略,宾语“朝廷的救令”省略,其后应断开,排除A、D;“吏置救于案而去”,“置”“去”连动,主语都是“吏”,不可

断开,排除C。故选:B。句子翻译为:阁门吏拿着朝廷的救令前去交给他,他拒绝接

受:阁门吏跟着他,向他行拜礼,他却到厕所躲避阁门吏就将救令放到书案上离去,他又追上阁门吏,将救令送还给他。

(2)A.“拜、除、黜一样都表示官职提升”错误。“拜”“除”,任命官职;“黜”,降职,罢免。

(3)B.“表示自己并不在意功名利禄”错误。根据“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可知,是士大夫们认为他不在意,王安石屡次拒绝任命的原因,本文没有提及。

(4)但:只是:末世:后世:学者:求学的人:通知:古今异义词,透彻地了解:以为:认为。句子翻译为:只不过后世学习的人不能透彻地了解尧、舜的治国之道,认为那太高深不能达到罢了。

(5)原文为“安石本楚士,未知名于中朝,深与韩绛、绛弟维交。神宗在颖邸,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辄曰:'此非维之说,维之友王安石之说也。’及为太子庶子,又荐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意思是:王安石本是楚人,在朝中并不知名,他与韩绛、韩绛的弟弟韩维深交。宋神宗在颖邸的时候,韩维担任记室,每当讲述主张被称赞时,总是说:“这不是我说的,是我的朋友王安石说的。”等到担任太子庶子,又推荐王安石代替自己。宋神宗因此想见见这个人。

故引起宋神宗注意的原因是韩维的称赞和举荐。

答案:

(1)B

(2)A

(3)B

(4)只不过后世学习的人不能透彻地了解尧、舜的治国之道,认为那太高深不能达到罢了。

(5)韩维的称赞和举荐。

参考译文:

王安石字介甫,是抚州临川人。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过目不忘。他写文章动笔如飞,初看好像没不经心,写成以后,看到的人都佩服他写得精妙。友人曾巩,拿他的文章给欧阳修看,欧阳修为他播扬声誉。王安石考中进士,排名第一,签任淮南判官。不久在集贤院当值。在此之前,掌管图书、编修国史的官署多次下达任命,王安石屡次推辞;士大夫认为他对世间的一切不再留恋了,对自己没能见他一面而感到遗憾,朝廷每当想要把好的官职委任给他时,都担心他不就职。第二年,担任同修起居注,连续几天推辞。阁门吏拿着朝廷的救令前去交给他,他拒绝接受阁门吏跟着他,向他行拜礼,他却到厕所躲避阁门吏就将救令放到书案上离去,他又追上阁门吏,将救令送还给他他上奏章推辞了八九次,最后才接受。于是管理制诏事务,检察在京的各种刑事案件,从此之后,不再辞官。王安石本是楚人,在朝中并不知名,他与韩绛、韩绛的弟弟韩维深交。宋神宗在颖邸的时候,韩维担任记室,每当讲述主张被称赞时,总是说:“这不是我说的,是我的朋友王安石说的。”等到担任太子庶子,又推荐王安石代替自己。宋神宗因此想见见这个人,宋神宗刚一登基,就任命他担任江宁知府。几个月后,征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元年四月,才来到朝廷。入朝回答皇帝的提问。宋神宗问,治理国家首先要干什么?王安石回答说:“应首先选择治国的方法。”宋神宗问:“唐太宗怎么样呢?”王安石回答说:“陛下应当效法尧、舜,为什么要效法唐太宗的所作所为呢?尧、舜的治国之道非常简易而不繁杂,非常简要而不变动,非常容易操作而不烦难。只不过后世学习的人不能透彻地了解尧、舜的治国之道,认为那太高深不能达到罢了。”宋神宗说:“爱卿可算是责难国君了,我知道自己才能低下,恐怕没有办法符合这个愿望。你要全心全意地辅佐我,希望你我二人能共同完成治国大业。”熙宁二年二月,授予他参知政事的官职。熙宁七年春天,全国久旱不雨,饥饿的百姓流离失所,宋神宗满脸忧虑,对着朝臣们叹息不已,想要废除那些不好的法度。王安石说:“水灾和旱灾经常会遇到的,即使是尧帝和商汤也在所难免,这些不值得引起皇上的忧虑,只是应当整治人事来应对它。”监安上门郑侠上疏,将他所见到的流浪百姓扶老携幼的困苦状况绘制成了图画献给宋神宗,说:“旱灾是由王安石所导致的,赶走王安石,上天一定会下雨。”宋神宗也开始怀疑他,于是罢免了他的宰相职务,贬为江宁知府。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6.【答案】【小题1】A

【小题2】

【解析】(1)A.“希望刑场上的人能够替她伸冤”错。“苌弘化碧”“望帝啼鹃”的典故表现窦娥宁死不屈的坚强性格,她不甘心含冤死去,坚信自己所蒙受的冤屈不会在世上泯灭,她要像苌弘化碧、望帝啼鹃一样,把自己天大的委屈昭告于世。故选A。(2)三桩誓愿在内容上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一愿比一愿深刻而强烈,凸现了窦娥所蒙受的千古奇冤。血溅白练,窦娥让刑场上的人看到了她的冤枉:六月飞雪,窦娥让山阳县的百姓知晓了她的冤枉:亢旱三年,窦娥让楚州人民目睹了她的冤枉。从刑场到山阳县再到楚州,了解窦娥冤情的范围越来越大,人数越来越多,最终窦娥的冤情天下皆知。三桩誓愿死后就有两桩立即应验,说明窦娥确实是被冤枉的,这样能让在场的人立即知

道窦娥的冤情:刚刚发下的誓愿立刻应验,也表明窦娥冤情之重;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使得窦娥之冤呈现出感天动地的艺术魅力,显示出正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广大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

答案:

(1)A

(2)以死后两桩誓愿立即应验来凸显窦娥的冤情,显示了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

(1)本题考查学生对戏文的理解和赏析能力。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考虑。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7.【答案】【小题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小题2】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小题3】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解析】故答案为:

(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重点字:哀、鉴)

(2)举以予人如弃草芥(重点字:芥)

(3)为国以礼其言不让(重点字:礼)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阿房宫赋》名句辑录:

(1)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3)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成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4)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5)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6)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8.【答案】【小题1】C

【小题2】D

【解析】(1)历久弥新: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万

古长青:千秋万代,像松柏一样永远保持青翠。形容精神、友谊等永远存在下去。语境是指端午节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应用“历久弥新”。甚器尘上:现在多用作贬义词,指敌对一方的狂妄叫嚣。不绝于耳:声音在耳边不断鸣响。语境是指声音在耳边不断鸣响,应该用“不绝于耳”。单调:简单、重复而没有变

化。单纯:简单纯一;不复杂。语境是指可能在“除了吃还是吃”的简单、重复而没有变化的活动中,所以应该用词语“单调”。故选C。

(2)原句语序不当,“传统节日及端午节”语序不当,“传统节日”的范围比“端午节”大,先说小的再说大的,应改为“端午节及传统节日”,排除AC两项。原句搭配不当,“隐藏”与“愿望”搭配不当,“隐藏”改成“蕴含”。B项搭配不当,“蕴藏”和“愿望”搭配不当,应是“蕴含……愿望”。“很多的美好愿望”语序不当,应是“很多美好的愿望”,排除B项。故选D。

答案:

(1)C

(2)D

(1)本题考查词语和成语的理解与运用,应理解词语和成语的意思并结合语境辨析。

(2)本题考查病句辨析与修改,主要语病是语序不当和搭配不当,应结合句子具体分析。

要全面地掌握一个词语,应从读音、字形、意义、运用四个大的方面去把握。要尽量在语言环境中学习词语的运用,在阅读课内和课外的文章中去体会词语。抓住整个句子,由整体到局部,准确把握词语的含义。要弄懂成语的意义,可以了解成语的来源,掌握成语之间词义的差别、使用对象的不同、感情色彩的区别、词义的轻重、是否符合语境等,考查是否望文生义、张冠李戴、褒贬失当、不合逻辑、表意重复等。

9.【答案】B

【解析】例句: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

A.破折号表示话题转换:

B.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

C.破折号表示对上文的总结:

D.破折号表示语气的停顿。

故选:B。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着重考查破折号,应了解破折号的用法并结合语句辨析。破折号的作用:

表示解释说明;表示语音的延长;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表示插说;加强重点;分行举例;用在副标题前;标明作者;补充说明:引出下文;表示意思的递进;表示总结上文;表示话未说完。

10.【答案】这是一则发给家长的出行通知,作为应用文体,要注意语体色彩,表达的准确、得体等。本题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可以找出“想要”“看看”“张罗”“车子”“东西”这五个词语都是口语词,用在通知里不够正规,应改为书面语:“想要”改为“拟”或“打算”(准备、预计);“看看”改为“参观”;“张罗”改为“安排”(预订):“车子”改为“车辆”;“东西”改为“物品”(必需品)。

答案:

①“想要”改为“拟”。

②“看看”改为“参观”。

③“张罗”改为“安排”。

④“车子”改为“车辆”。

⑤“东西”改为“物品”。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得体,就是根据环境条件恰当地使用语言,使语言同语境协调一致。语境有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之分,内部语境包括不同文体的语言要求和文章中语言风格的一致性;外部语境指语言交际时的各种情景条件,包括场合、对象、目的等。语言表达应注意:

①文明得体。应根据特定的情景采用文明得体的用语。

②有内容。要摒除不合实际的空话、套话或含糊不清的语言,力求清楚、明白。

③说话有合理的顺序。要注意事物内在的联系及因果关系,力求意明句畅。

④语言简明。要满足试题的要求,简明作答,字数适中,标点恰当。

11.【答案】通读新闻内容,仔细分析,可以筛选出新闻主体是“海巡156轮”,事件内容是“下水”,新闻主体“海巡156轮”的特点是“我国首艘大型航标船”,填补了我国航标船无“破冰能力”的空白。故答案为:

我国首艘具备破冰能力的大型航标船“海巡156”轮下水。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考查能力为E级。一句话新闻是最简洁的新闻,要求高度概括,只要将主要的人、事交代清楚即可(时间性较强的动态新闻则应交代时间)。一般常用主谓句,但不一定是个单句,短复句亦可。

超过字数、句子不通顺、不符合“一句话”的要求。必须仔细审题,反复推敲。

12.【答案】传承爱国精神,担当时代重任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传承爱国精神,担当时代重任”。“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国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卫祖国,关怀民生,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

春秋时期郑国人烛之武,在秦晋联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之时,他临危受命,孤身出城。强秦帐内,烛之武不卑不亢,字字珠玑。终于,谈笑间干戈化为玉帛。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的爱国情操,烛之武义无反顾,独闯秦营的英雄气概,虽经两千多年时光流水的冲刷,依然放射出熠熠夺目的光华。

其实命运对烛之武并不公允,几十载的饱受冷落,大半生的怀才不遇,满腹经纶的烛之武,只是郑国一个小小的负责养马的图正。在他伏下苍老的身躯拾起艰辛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当他仰起斑白的头颅呼出抑郁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当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时候,有人想起了他;当大军压境,“国危矣”的时候,有人推出了他。就这样,“今老矣”的烛之武,踉跄着,被推到了两军对峙的刀锋前,被推到了生死难测的境地前。他身上显示出的不是为了一己私怨就不顾国家,他身上彰显的是大无畏的爱国精神。

其实,无论他是成功还是失败,千载之后的我们都该为他的忠诚、勇敢和爱国高声喝彩!

我们今天的中学生,将是明天的栋梁。因此我们在学习文化的同时,更应该去学习怎样爱国。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做人的最大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样爱国。”爱国就要坚定不移,致死不变。爱国就是要以建设祖国,保卫祖国为至上。

作为新世纪的青年,我们怎样做才称得上爱国呢?我认为:首先要认真刻苦地学习基础文化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是加强综合素质方面的锻炼和学习,争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少年;再则是多读歌颂爱国主义的书籍,学习烛之武等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用他们的精神鼓舞自己、激励自己,做一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将来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就是最好的爱国,这就是最大的美德。

传承爱国精神,担当时代重任,让我们以烛之武等人的爱国精神砥砺我们的品性,为祖国的未来发展奋然前行!

我的发言就此结束,谢谢大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从所给材料分析,材料中给出了课内学过的三位历史人物“智退秦师的烛之武、敢于直谏的魏征和心系国家安危的苏洵”,这三位历史人物各有特点,“他们的精神品质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人”,写作时,应围绕三个人的精神品质立意行文。从智退秦师的烛之武身上体现的精神看,他不仅智、勇,而且爱国,正是因为他的一腔爱国之情,才让他勇入敌营,以三寸不烂之舌,说退秦军:从敢于直谏的魏征身上体现的精神看,他正直敢言,忠君爱国,为了国家治理的更好,不计个人安危,多次犯颜进谏,这不仅成就了自己诤臣的千古美名,而且帮助唐太宗为天下

带来大唐盛世:从心系国家安危的苏洵身上体现的精神看,苏洵热爱国家,以天下为己任。他的《六国论》以史为鉴,借古讽今。苏洵慷慨陈词的目的是讽谏封建统治者对契丹和西夏不要一味纵容,只是上贡大量银两以及商品结果会助长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国力,带来无穷的祸患。写作时可评价三人精神,要写出三人的精神给千百年的中国人的影响,最好联系现实,指出三人精神的当代意义。

从任务驱动角度分析,题干要求“围绕上述人物展开讨论”“上述三个人物,哪一个给你的启示最深”,写作时不能脱离所给材料,围绕其中一人展开写作。文章要符合“发言稿”的格式,选择议论文更合适,注意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和润色文章的语言。参考立意

(1)传承爱国精神,担当时代重任。

(2)弘扬爱国情怀,书写时代风骨。

(3)修养自己的良好品格,为国家建设做贡献。

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