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汁怎么了?那是姆们北京人的乡愁
11月18日,首版北京米其林指南“必比登推介”餐厅名单公布,其中共收录了10种风味的美食,其中本土风格鲜明的京味美食,如豆汁、爆肚、涮羊肉和烤鸭等占据大半。
这份名单一出就引发了不少争议,不少食客认为上榜餐厅中的菜品并不美味。仅仅是豆汁一例就在网络上吵得不可开交。
豆汁素来自带争议体质,即便是北京人也有不爱喝的,比如《大宅门》中的雅萍面对白老爷子的招呼嗤之以鼻:“我们儿子才不喝呢,又酸又臭的”。
的确,第一次喝豆汁是难以下咽的,美食家邓云乡先生就曾写过“(豆汁)要硬着头皮吃过几次,才能‘渐入佳境’,领略其无穷的滋味。”
在味道层面之外,对于不少北京人来说,豆汁就是乡愁,是小时候胡同里的叫卖声,是锅子里煮豆汁冒出的热气。
放弃对于米其林指南的执念,不如信汪曾祺先生一句:“我劝大家口味不要太窄,什么都要尝尝。”毕竟好吃不好吃,只有自己的嘴巴知道。
有一出很有趣的京戏,剧名《金玉奴》,是根据明人说部《古今小说》中《金玉奴棒打薄情郎》改编的。早年是梅兰芳、姜妙香、萧长华的拿手戏,萧扮“团头”金松,梅扮金松之女金玉奴,姜扮书生莫稽,“酸生”十分当行。现在这样好的戏再也看不到了。
在这出戏中穷秀才莫稽在风雪中倒卧在金家的门前,金玉奴可怜他即将冻饿而死,给他喝了两碗热乎乎的豆汁,救了他的命。后来莫稽做了官,却遗弃了金玉奴。因此,这出戏又名《豆汁记》。
“豆汁”是什么东西?北京人看了自然明白,要遇到外地人,不要说云、贵、川、广,就是江南上海一带的人吧,恐怕就不大明白了,也许想着,大概这豆汁同豆乳、豆腐浆、豆腐脑、豆腐花等等差不多吧?
回答是:不一样。非但不一样,更不是同类的东西。它不是以黄豆制的豆腐类家族中的一员,它是以绿豆制的线粉类家族中的同宗。这豆汁是北京特有的平民化食品,是真正老北京才喜欢吃的东西。简言之,它是制线粉粉房的副产品。粉房中水磨绿豆制粉条或团粉时,把淀粉取出后,剩下来淡绿泛青色的下脚,经过定时发酵后再熬熟,就是“豆汁儿”。
近人雪印轩主《燕都小食品杂咏》豆汁粥诗云:
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浆风味论稀稠。
无分男女齐来坐,适口酸盐各一瓯。
诗后注云:“豆汁,即绿豆粉浆也。其色灰绿,其味苦酸,分生、熟二种。熟者担挑沿街叫卖,佐咸菜食之。”这诗和注解已把豆汁介绍得十分清楚。
豆汁有一种特别的酸味,没有喝过的人,第一次喝是难以下咽的,似乎也同吃臭豆腐一样,要硬着头皮吃过几次,才能“渐入佳境”,领略其无穷的滋味。喝豆汁有在家门口叫住豆汁挑子买来喝的,有在庙会豆汁摊子上喝的,最讲究的是在东安市场东面的摊子上喝。
其实豆汁大体上是一样的,区别在于咸菜上。喝豆汁必须就辣咸菜,辣咸菜好坏大有讲究,把“水圪垯”(即盐水腌的芥菜头)切成赛过头发丝般的细丝,将干辣椒放在油锅中炸得焦黄,连热油带辣椒一齐倒入咸菜丝,“嚓喇”一响,其香无比,喝豆汁时就要随喝随吃这种香喷喷的辣咸菜,同时再吃一两个焦圈,即很小的炸得焦脆的“油炸鬼”。这样喝上两碗热乎乎的豆汁,吃两三个焦圈和一小碟辣咸菜,慢悠悠地喝,直喝得鼻子尖冒汗,那真是遍体生津矣。想起来,这真正是地道的北京味。喝过豆汁的朋友会有同感吧!
豆汁儿也叫豆汁粥,串胡同卖豆汁的吆喝起来是很有趣的,声音拖得很长,中间又一顿:“豆汁儿———粥噢,开锅。”中间拖长而尾音短促,可惜我无法描写出声音来。豆汁儿是有点酸溜溜的东西。北京旧时有儿歌云:
多么好听的儿歌啊!多么值得思念的豆汁儿啊!
除了豆汁,北京还有哪些美食值得大家尝试?不妨接着读邓云乡先生的文章。
爱窝窝是用烧得极软的糯米饭压紧,像揉面一样,揉好捏成小块,拿来做成皮子,内包各种馅子,白糖、玫瑰、桃仁;白糖、山楂;白糖、芝麻;澄沙等等。包好之后,再放入干江米面中滚一下,上面沾满干面,表面雪白一层,真有点欺霜傲雪,干净好看。吃时拿在手中,并不沾手。
只有用鲜藤萝花做馅,那才是北京特有的,是真正富有乡土风味的细点。北京点心中,白皮翻毛饼,本来是做得很好的。所谓“白皮翻毛”,就是用最好三罗飞白面,也就是最细的面粉,用最干净的熬好的猪油和面。做皮子时,再把油酥面反复揉折,弄成烘熟后一碰就碎的雪白皮子。这样雪白酥松的饼,盖上鲜红的印子,不要说吃,只看一眼就要垂涎了,何况还包着特制的馅子呢?藤萝饼的馅子,是以鲜藤萝花为主,和以熬稀的好白糖、蜂蜜,再加果料松子仁、青丝、红丝等制成。因以藤萝花为主,吃到嘴里,全是藤萝花香味,与一般的玫瑰、山楂、桂花等是迥不相同的。
一般清真馆子都是把炮羊肉镬子支在门口现炒现卖,在高支光电灯的照耀下,炒肉时铁铲碰锅子的声音叮乱响,伴着叫卖声、焦烟气,形成一幅特殊的场景。老舍《骆驼祥子》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祥子最憧憬的就是把座位拉到东安市场,在东来顺门口饭摊上吃一盘炮羊肉夹烧饼。东来顺门口饭摊,一楼散座,二、三楼雅座,如果主人在三楼、二楼雅座有饭局应酬,那汽车司机、包车夫领了车饭钱,汽车司机在楼下散座随便吃点什么,包车夫便在门口摊上吃爆羊肉或馅饼,都是一家的生意。
(本文选自《云乡话食》,中华书局2015年出版,标题为编辑所拟)
《云乡话食》(邓云乡集)
邓云乡 著
32开 精装
简体横排
9787101107692
35.00元
邓云乡与梁实秋、唐鲁孙并称为“华人三大美食家”,老先生用他的生活情趣来写美食,从北京写到江南,从街边面茶写到红楼茄鲞,从大白菜写到鲥鱼,有诗词,有典故,有风俗传统,有逸闻趣事,更有老先生情趣的自然流露,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仿佛感官也可以传递。而邓云乡先生又是一位民俗学家,所以他讲的不只是美食,还是民俗文化的沉淀,是回不去的故乡的味道。
邓云乡与魏绍昌、徐恭时、徐扶明并称“上海红学四老”。红学家邓云乡先生从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风俗说起,考证《红楼梦》中涉及的风俗,叙岁时,记年事,说礼仪,谈服饰,讲古董,言官制,道园林,论工艺,兼及顽童课读,学究讲章,至锁至细,无不包藏。作者生于老北京,一生留意京华故事、风俗旧闻,详征博引,溯本求源,所述头头是道,洋洋大观,谈来娓娓,读之忘倦。
本书汇集民俗学家邓云乡先生所写关于草木虫鱼的知识。看似专注于草木虫鱼,实际上重点并不在此,而是借草木虫鱼讲述中国传统文化,富有浓烈的中国文化情趣。
作为五百多年的首都,北京不唯有山川形胜、苑囿宫阙、闾里市廛,而且物产丰富、风俗淳厚,几百年中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北京味”,贯穿在北京人的全部生活中,这就是所谓的“乡土风”。
《燕京乡土记》以记叙风物乡俗为主,包括衣食住行、岁时节令、人情来往、土宜物产,都是些生活中至细至琐的事,而又是与生活关系非常密切的事,从而将一个回不去的“老北京”,最活色生香的老北京永远地留在书里。
《燕京画旧全编》
《燕京画旧全编》收录反映20世纪初至40年代末老北京风土人情、世相民俗共计338幅画作,有助于读者了解古都风貌,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全书分为四部分,其中“民初见闻”收录83幅画作,如《华表》《太和殿》《城南游艺园》《北京两大栅栏》等;“九城风土”收录218幅画作,如《天棚鱼缸石榴树》《山里红论挂》《栗子味的白薯》《剃头挑子》等;“老字号”收录22幅画作,如《月盛斋》《同仁堂》《砂锅居》《王麻子》等;“童趣”收录15幅画作,如《水牛儿》《抽汉奸》《切糕蘸白糖》《耗子偷油》等。
(统筹:陆藜;编辑:思岐,本文转载自中华书局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