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音》

音者,清丽而静。有声而无形,然可借形以喻之。概有六形:一曰水滴于潭,二曰珠落于盘,三曰珠行于槽,四曰胶行于器,五曰石落于沙,六曰石落于锣。

水滴于潭者,音之至妙也。水者清纯润泽者也,滴于潭中,其声清脆而润,而不游离,入而化之,而泛涟漪,故得音清脆润泽,方正坚实,而有余韵。而其韵自然含蓄,毫不张扬外露。故其音清丽而静。凡得妙音者,其得音皆属于此也。

珠落于盘者,其声亦脆也,然珠之遇盘则弹起,是故不得余韵。故其得音者,坚实而脆,亦正音也,然其润泽欠之。

珠行于槽者,其声滑利,游离不定也。故其得音虽似流利,然其音游离不定,而失方正,晦而不明,故不得清音也。着此病者,失于过度追求圆润流利,而失方正也。

胶行于器者,粘着拖沓也。故其得音拖泥带水,沉缓胶粘,故不得清音也。着此病者,失于拖沓沉缓,取音不洁,故其得音甚浊也。

石落于沙者,其声沉闷也。故其得音闷浊,不得清音也。

石落于锣者,其声粗暴也。此自不得清音也。

音之清丽者,大雅之基也。古雅之风者,必得音之清也。若无清音,唯得调准者,则仅成其曲,而不成其美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