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于决斗的美国国父

1804年7月11日,那是一个炎热的夏日清晨。与家人告别后,前任财政部长、联邦党党魁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与他的两个朋友:霍萨克医生和潘德尔顿一起登上一艘停泊在哈德逊河边的小船,顺流而下,驶向新泽西州维霍肯镇附近的一处平原。在那里,他的政敌,现任副总统阿伦·伯尔正在等待着他。他们可不是为了一起吃个饭而约在维霍肯见面,而是准备进行一项血腥的活动——决斗。

阿伦·伯尔

决斗双方介绍

汉密尔顿在美国历史上的地位,配得上“国父”之称。独立战争期间,他作为华盛顿的副手,与英军数次交火。战争结束后,他一直致力于呼吁各州建立一个集权式的联邦政府,而不是继续以分散状态存在下去。1787年制宪会议上,他作为成立联邦的主要支持者,发表数次长演讲。为了催促各州批准宪法,他与麦迪逊、约翰·杰伊共同撰写《联邦党人文集》,述说建立联邦的好处。

联邦成立后,他受华盛顿邀请,担任联邦财政部长。在此期间,他建立了全国财政体系,包括建立第一银行、联邦承担债券、发行国债等政策。可以说,美国财政体系能走上正轨且一直存在到现在,少不了他的努力。

他与阿伦·伯尔之间的仇恨,可谓相当之深,要不然,事情不会发展到这个地步。

两人的仇恨从1789年便已开始,那一年的纽约州长选举中,伯尔原本协助汉密尔顿竞选,但汉密尔顿竞选失败后,他却与新州长乔治·克林顿进行了些交易,最后获得了司法部长的职位。乔治·克林顿在1787年制宪会议上曾激烈反对建立联邦政府,而汉密尔顿则从独立战争时期就主张建立强有力的全国政府。伯尔在此时投靠汉密尔顿的政敌,这无疑让汉密尔顿体会到,伯尔是个两面三刀的骗子。

汉密尔顿

在整个90年代,两人因为财政问题冲突不断。汉密尔顿成为联邦财政部长后,制定了许多加强联邦政府财权的政策,这遭到了各州州权主义者的反对。阿伦·伯尔就是其中之一,1791年的参议院选举中,伯尔击败了汉密尔顿的岳父,成为代表纽约州的参议员。此后,他就不断在参议院中给汉密尔顿使绊,搞得汉密尔顿头疼万分。

1800年总统大选中,两人矛盾发展到最高点。这一年的大选中,最有力的竞争者是托马斯·杰斐逊(《独立宣言》起草者)与伯尔,这两人都是汉密尔顿的政敌,但汉密尔顿认为,与其让伯尔这种无耻败类当选,还不如退而求其次,让道德上没多少污点的杰斐逊当选,于是他号召联邦党人为杰斐逊投票,挫败了伯尔的计划。伯尔只得屈居没多少实权的副总统之位

杰斐逊

1804年,伯尔竞选纽约州州长时,汉密尔顿公开宣称伯尔是个卑劣的人,这成为两人决斗的导火索。伯尔强烈要求汉密尔顿道歉,而汉密尔顿坚持不道歉,最后,伯尔向汉密尔顿发起决斗。

决斗

为了这次决斗,汉密尔顿特地选择了一把精美的燧发手枪,用的是点54大口径子弹。这种枪支威力甚大,且相当容易走火。但是,就像那个时代的大部分枪支一样,其精度低的令人发指。在当时的决斗规则中,双方只向对方开一枪即可,以证明自己维护尊严的信心,不必打到出现死者为止,因此,决斗的致死率并不高,很少会有人被击中,即使击中,也可能只是轻轻的擦伤。

但是,致死率不高,并不等于完全不会致死。总有那么些倒霉蛋会被低精度的燧发手枪击中。燧发手枪的精度与射速远远不及现代手枪,但其破坏力却要大得多。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被子弹正面击中,几乎就意味着死亡。

燧发枪

遗憾的是,哈密尔顿就是这个倒霉蛋。在潘德尔顿“一、二、三,射击!”后,一声枪响轰然发生,隔了几秒后另一声枪响发出,随之迸发出的白色烟雾笼罩了两名决斗者,让前来的助手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4、5秒后,烟雾渐渐散去,众人看到在伯尔身后,一颗雪松的树枝被子弹打得掉落了,而汉密尔顿,这位曾经在独立战争中屡立战功的英雄,倒在地上,鲜血从胸前流出。

助手们马上明白发生了什么,他们跑去扶起汉密尔顿,发现他的肋骨已经被打碎了。汉密尔顿说了一句:“这是个致命伤,医生”后,就陷入了昏迷。汉密尔顿的朋友将他抬到一位老友詹姆斯·贝阿德的家中,但大家都明白,汉密尔顿已经无法存活了,只能喂他吃些镇定药,缓解他的疼痛。第二天下午,汉密尔顿在昏迷中去世,留下挚爱的妻子伊丽莎白及七个孩子。

结语

虽然决斗是在两个人都同意的情况下进行的,而且是汉密尔顿的侮辱挑起了这次决斗,但两人道德水平的区别还是让美国人更同情汉密尔顿。如上文所说,两人并不在同一时刻开枪,关于谁先开的枪,决斗的见证人中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是汉密尔顿不想杀死伯尔,所以故意晚开枪几秒,二是汉密尔顿先开枪,只不过汉密尔顿打偏了。当时的美国人多采用第一种说法,把汉密尔顿描绘为一个仁慈的英雄。而伯尔名声尽失。

几年后,伯尔试图煽动叛乱,分裂美国西部,建立自己领导的新国家,未遂,史称“伯尔叛乱”。此事件彻底让伯尔变成美国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人之一。而汉密尔顿则相反,他对联邦的贡献,美国人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为了纪念汉密尔顿,20世纪发行新版美元时,美国人特地把他的头像印在10美元纸币上,供人们瞻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