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沈传》:一生污点卖曹髦,识时务者为俊杰!

更多原创、精彩内容

这是《真·三国志》第 369 篇文章

今天来讲 王沈


注:图片皆源于《三国杀》、《阵面对决》、《三国志》及网络,以文为主。

王沈,字处道,出身太原王氏,东郡太守王机的儿子,司空王昶的侄子。

王沈在年少的时候就成了孤儿,失去了父母,被叔父王昶拉扯大。王沈对叔父就像对父亲一样,尽心尽力侍奉继母与寡嫂,孝行美传。平日里,王沈热爱读书,擅长写文章,后来被曹爽征召为掾属,经多次升迁后,官至中书门下侍郎。

249年,高平陵之变事发,曹爽被杀,由于王沈是由曹爽一手提拔起来的,因此被免职,但他不是曹爽集团的核心成员,后来又被起用治书侍御史,转为秘书监。

后来,王沈与荀顗、阮籍共同编撰《魏书》,但其中有很多不能说与不敢说的秘密,因此,其中内容多有删改隐晦,在真实性上面不如陈寿的《三国志》。

当时的魏国皇帝曹髦喜欢有文采的人,多次请王沈与裴秀一起讨论,互相切磋文章,王沈被称为“文籍先生”,裴秀被称为“儒林文人”。

260年,曹髦因不满司马氏的专权而准备发动讨伐司马昭的行动,并一起召见了王沈,王经和王业,将计划透露给了他们。

三王出门之后,王沈与王业决定将此情报送给司马昭,并邀请王经一起去,结果被王经拒绝。

结果,曹髦与王经惨遭杀害,而王沈与王业却因功被赏赐,王沈被封为安平侯,食邑二千户。

王沈毕竟做得很不道德,也因此事被当时的一些人指责。

曹髦死后不久,王沈迁为尚书,出任监察豫州诸军事、奋武将军、豫州刺史。刚上任,王沈就下令说:自古圣贤都会听从下面传来的声音,因为割草砍柴的人,他们地位虽然卑微,但他们的言论也有可取之处,砍柴的人也可以谈出治国之道。自从我来了之后,还没听到逆耳的话,可能是大家还不了解我,因此想要说话的人依旧心存疑虑,现在我正式宣布,下属城府官吏及士人百姓,如果能从乡野平民中推荐出贤明聪达的人士,从州国各地揭露斥逐奸佞的人,陈述长吏的优劣,诉说百姓的疾苦,兴利除害,改进政治举措,效果明显者,赏谷五百斛。如果进言在某一方面深有至理,能直指刺史得失,朝政宽猛,让为政刚柔恰到好处的人,赏谷千斛。如果担心我言而无信,我可以对着皎日发誓。

余襄子在听到这则广播后,喃喃自语道:万一说了实话,被你卖了咋整?

当然,余襄子的咕哝并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但是主簿陈广钦、褚磓却提出了异议,说:拜读了您的教令,很是感叹。但是刺史若是谨慎谦恭,早晚也没有休息时间,我们认为上有所好,下无不应。如今颁布了教令,有了奖赏,恐怕拘谨正直的人会为了自己的名声怕受赏而不说话,反倒是那些贪财的人蠢蠢欲动。如果进言不得当,那自然不能乱赏,这样的话,不了解真情的人不知道进言是否得当,只见到有进言却不用,会认为是奖赏是虚设而不再进言,我以为下达教令的事,可以慢慢来。

王沈不以为意,告诫道:此言差矣,德行浅薄而地位崇高,功劳轻微而俸禄厚重,这正是贪婪的人所追求的,也是君子所不愿接受的。但是,如果能说出有利于百姓和国家的话,因此而得到应得的奖金,这是君子应该有的节操,怎么会没有话说呢?再说了,君子也可以选择给出建议后不要奖金啊,这也是可以的啊。

随后,王沈说出了一段漂亮的排比:能够直言至理的言论,这是忠诚;向一州百姓施给恩惠,这是仁德;大功告成而谢绝奖赏,这是廉洁。能够拥有以上三种品德的人,是明智的人。

褚磓继续辩道:从前,尧、舜、周公之所以能得到忠谏,是因为他们坦诚之心人尽皆知。如果德行不足以比尧舜,明智不足以比周公,虽然悬有重赏,也不能得到忠谏之言。对于谏臣这种事啊,我觉得不要强求,等有了再赏也不迟,我还从没听说过用重赏来等待谏臣的。

王沈哑口无言,无法说服褚磓,便只好听从了他的建议。

在任期间,王沈推崇善政,整理贾逵以来的法制禁令及各种举措,选择其中尤以成效的进行学习,同时又告诫官民说:如果不让年轻人学习前人的智慧,那么正直教化要想往上走,是不可能的事。文武并用,是治国安邦的长久之道。如今社会风气变差了,不能不革除其弊端,革新的关键,就在于兴办学校鼓励学习。如果不接受教育,那么大家必然整天就知道玩玩玩,这会更有损风俗。

有了王沈的努力的,当地兴办教育,风气逐渐改善,后来,王沈又迁为征虏将军、持节、都督江北诸军事。

在司马昭恢复了五等爵位制后,王沈封博陵侯,位置相当于二等封国。

263年,曹魏三路出兵灭蜀汉,东吴也趁机机会大举出兵,宣称来救援蜀汉,边境都为此吓了一跳,幸亏有王沈坐镇,调遣有方,吴军知其有备而退却。

后来,王沈又转为镇南将军。

265年,司马昭挂了,司马炎即位,拜王沈为御史大夫,兼尚书令,加给事中。

由于王沈是司马氏的忠臣,在当时也有名气,因此在后来司马炎等人密谋建立晋朝的时候,王沈也参与了其中。

同年,司马炎建立了西晋,王沈作为开国元勋,封博陵郡公,然而他坚决不受,故而改封为县公。

司马炎原本想将王沈立为自己去世后的辅政大臣,只可惜,在266年,王沈就挂了,司马炎亲自穿着丧服哀悼,追谥为“元”。

王沈之子王浚嗣爵,后来王沈老婆荀氏也挂了,准备合葬,但是此时王沈的棺木已经腐朽,于是朝廷又赐棺木一副。

再后来,司马炎想起了王沈,又追封其为郡公。

王沈的一生,在治理百姓上、虚心纳谏上,至少做出了漂亮的姿态。只可惜,他卖了曹髦,就像太阳黑子一般始终笼罩在他的身边。

若是撇开这些道德,王沈也是一个聪明人,至少识时务者为俊杰。

有的时候,形势比人强,再者,王沈大家族出身,背后可是一大家子的命运。

如果觉得OK,记得点个“在看”哦!

END

如果喜欢,欢迎帮忙推荐哦

《真·三国志》共420+篇,预计2020年3月更完,随后更【希腊神话】与【北欧神话

(0)

相关推荐

  • 历史名人小故事之三百四十一:羊祜

    羊祜有一个显赫的家族背景,他的外祖父是蔡邕,姨妈是蔡文姬,婶子辛宪英,妻子是夏侯霸的女儿. 公元239年,魏明帝去世,去世前将曹芳托付给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他去世后,曹爽集团和司马懿集团的斗争却越 ...

  • 他是魏氏老臣文武双全,却以80岁高龄发动淮南叛乱

    军师联盟剧照 道男儿到死心如铁,哪怕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境内依然不得安宁,时不时就有人造反.比如魏国同传的四位反臣,毋丘俭.诸葛诞.钟会前赴后继,开了个好头的,王凌,字彦云. 太原王氏 王凌出身太原王 ...

  • 读完这7个成语,有助于你理解淮南三叛

    军师联盟剧照 为什么说历史有意思呢?时不时能看到些有趣的故事,看到些匪夷所思的操作.比如魏国后期经历的淮南三叛,王凌.毌guàn丘俭.诸葛诞3位你方唱罢我登场. 赏善罚恶 王凌早年治理地方政绩不错,百 ...

  • 曹魏西晋山西晋阳王沈

    ​?-266年,三国曹魏至西晋时期大臣.史学家] 王沈(?-266年),字处道,三国曹魏至西晋时期大臣.史学家.司空王昶之侄,东郡太守王机之子.太原晋阳人.其父早死,由叔叔王昶抚养.能写文章,大将军曹 ...

  • 湖北襄阳:“识时务者为俊杰”的典故

    "识时务者为俊杰"这个成语典故最早用在诸葛亮身上.据<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记载,刘备当年满世界找能人志士,和他一起去打天下,流落到荆州,后来被蔡氏兄弟追杀,飞跃檀溪 ...

  • 孔明收服姜维亲传一生绝学,本可一统天下,为何最后失败了呢?

    孔明收服姜维亲传一生绝学,本可一统天下,为何最后失败了呢? 文 | 韦爵爷 神算孔明诸葛亮于公元234年结束了自己忙碌的一生,可是诸葛亮不在,蜀汉也就失去最大的一个支柱,不过一直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诸葛亮 ...

  • 【识时务者为俊杰,没必要事无巨细】

    识时务者为俊杰没必要事无巨细文字/网络  编辑/思思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人生如四季,有失也有得,保持平常心,天天都是好时节.朝迎晨曦,晚送夕霞,秋月春花, ...

  • 大明王朝:赵贞吉为何能入内阁?识时务者为俊杰,就是太不地道

    海瑞审案不光查清了"严党"的罪行,还扯出了江南织造局,扯到了司礼监,甚至还攀扯上了嘉靖皇帝.这份案卷上呈给朝廷以后,为求自保,更为了保全嘉靖皇帝的清名,吕芳找到严嵩和徐阶,以司礼监 ...

  • 识时务者为俊杰 认清形势 要做滑头

    现在的社会,人与人信任度低,谁也不敢轻易拿钱出来,他救了您,或许呀他就完蛋了.大河不满小河干,经济形势不好,社会上的钱少了,资金自然紧张,君不见有多少显赫一时的经济枭雄都倒了,因此,事业不是什么时候都 ...

  • 给梅艳芳留下一生污点的亚洲天王,是个教科书级渣男

    2003年12月30日,被誉为"香港女儿"的梅艳芳,在她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香消玉殒了.就在她离世前的45天前,她举办了人生中最后一次演唱会,向她的歌迷道别. 那场演唱会上,她身着 ...

  • 赵玉明:识时务者为俊杰

    前情 第30集 新邹忌鼓琴谏齐王:琴魔 识时务者为俊杰 赵玉明 读罢<琴魔>一文后,不禁为邹忌的才华和胆识叫好,亦为齐威王的睿智与大度拍案. 文章以一个奇特的"梦"开篇 ...

  • 如何理解“识时务者为俊杰”?

    如何理解“识时务者为俊杰”?

  • 识时务者为俊杰,中国石化拟规划7000座分布式光伏发电站

    今日,中国石油报刊发文章称:"十四五"期间,中国石化将加快发展以氢能为核心的新能源业务,在氢能交通和氢基炼化两大领域大力推进氢能全产业链快速发展.拟规划布局1000座加氢站或油氢合 ...

  • 梵高一生只卖过一幅画,只谈过一次恋爱,作品最终拍出不菲价格

    作为西方油画的奠基人,梵高在绘画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几乎很难用语言来形容,作为最杰出的画家之一,梵高不仅被精神疾病所困扰,而且在他的一生当中,绘画作品的艺术价值也并没有被世人所发现.直到梵高去世一百年 ...